鞠 娜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1)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在外国企业陆续“走进来”的同时,中国企业也正不断走出国门,从事各种跨国贸易和国际交流业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商务英语以其特殊的专业知识要求和语言交流的便捷,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广泛重视。因此,从理论上说,培养高水平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从近几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趋势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像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所预想的那样受到众企业的追捧。一方面企业对拥有商务英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极大;另一方面学校费劲心思培养的专业人才却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
笔者认为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设置中过于注重对各种商务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企业对商务人才的基本专业素质的要求,这也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产生距离的主要原因。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往往会在英语课程和商务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上“费尽心思”: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又强调学生对各种商务专业课程——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报关、保险等全面掌握,并采用“情景模拟”、“互动教学”或是“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全方位训练学生在商务英语环境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商务知识及管理技能。此外,学校通常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各种“证书”,目的是通过“技能”加“取证”的培养模式增加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找工作的筹码。可是,其结果呢?似乎参加各大招聘会的企业并不“领情”,没有特别钟情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学生们无非是口袋里装着各种“技能证书”往返奔波于各大招聘会场却不得其门而入。这种现象的产生既不是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需求,也不是学生们掌握的专业技能不够全面,究其原因,恐怕是学校教育中忽略了企业对人才“软件”的要求。如果说具备过硬的商务英语专业理论知识和流利的英语沟通、交流技能,是企业对商务人才的“硬件”要求的话,那么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和乐观、积极、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是企业对人才“软件”的要求。而高职院校目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这种“软件”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各企业对专业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但是要想真正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或只是拥有一定的商务专业技能是没有出路的。对于企业来说,“实用性”才是王道,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单纯“商务+英语”的人才,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即非智力品质。所有企业都对应聘人员的非智力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要求应聘人员要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与人沟通、协调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也特别看重应聘人员是否具有坚持不懈、越挫越勇的战胜困难的抗挫折能力。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学校都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是什么是人才?智商高或是拥有很多技能并不是人才的同义语,它还应当包括一个人的品格、创造激情、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应该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道德品格因素的综合体现。现代企业需要的是上手快、后劲足;专业操作技能强;并且具备较强学习、创新与开拓能力;敬业与拼搏精神;人际沟通与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皆而有之的硬、软件齐备的实用型人才。
企业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有“眼高手低”、“娇生惯养”、“纸上谈兵”的毛病。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创意与策划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而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创新活动少,模仿性创新机会也不多,学校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缺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员工的抗挫折能力对于企业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员工具备勇于战胜困难、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有可能赢得创新成果。另外,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众多企业对现在的毕业生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从学校教育的责任来说,学校应该指导学生端正态度,不要好高骛远,从企业的基层做起,告诉他们无论在何种工作岗位上,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都在他们职业生涯起步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般意义上的掌握某种外语,对商务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人早已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今,各个行业更需要既精通外语又具有营销、贸易等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商务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求员工:“上”,忠诚于企业,维护企业形象与利益,有创新意识并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下”,爱岗敬业、对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并有着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与人沟通。
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到中国寻求发展机会,中国的企业在迎来走向世界的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的挑战。据调查,从目前我国外贸出口量估计,未来5年内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20%,而根据我国现有的具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所拥有的人才的比例计算,我国仍有100万以上的外贸人才需求的缺口。由此可见,在未来10年中各行各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所占比重相当大。商务英语就业将会朝着实用、外向型现代商务管理工作岗位的方向发展,既能胜任大量需要英语听、说、读、写的文员工作,具备一定的商务管理专业知识的涉外企业高级文员工作及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国际贸易、商务翻译、商务助理或者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工作等。
“产、学、研”教学体系,即现代企业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该教学体系成功地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效结合,它构建了一个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成功对接的“双赢”平台。目前,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校内实训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商务英语视、听、说综合实训,商务英语强化训练、顶岗实习和撰写毕业实践报告等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对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完善,结合企业具体工作岗位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实际要求,在该体系中增加商务英语专业素质培养环节的比重,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塑造其市场推广的开拓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培养其敬业、拼搏的团队合作精神;端正其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从而完成对该体系的系统升级。
虽然高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始终是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是却总摆脱不了以考试为主的“静态”教学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学校应淡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静态”学习能力的评价,即摆脱“学习-考试-取证”的单一性学习水平能力的评价。归根结底,学生才是教学质量的载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高低最终应由企业来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用人单位对学生及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价机制。教学质量最终要反映在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上,学校应该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标准,设计相应教学内容,用相应的职业标准考核学生,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评价教学质量,对已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将企业的反映列入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动态”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转变。
目前,各高职院校一直强调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即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所讲授专业的从业资格,是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师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重点是:专业课老师要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这些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的教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化的需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应加强对“三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即讲授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应该首先是讲师,即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是工程师,即要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专业从业资格;再次还应该是企业的培训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三师型”师资队伍,最重要的执行主体——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完成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的观念转变;实现先做企业的学生,再做企业的教师,最后成为企业的研究员的角色转变,真正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
总之,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瓶颈期”反映出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确应该不断进行观念的更新与体制的完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不断对商务英语的专业建设进行反思、梳理、改善与提升;以满足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要求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1]王连弟.谈高职专业建设改革的切入点[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4).
[2]刘安鑫.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改革初探[J].教育与业,2006,(21).
[3]田英.校企合作教育的高职专业建设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