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文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1)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创建品牌、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内涵建设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在内涵建设过程中,特色专业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院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培育自己的专业亮点和专业优势,以自身的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是从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来体现的。特色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支撑和保证作用,是构成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基础。
1.概念界定
所谓特色,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相比具有的独特性,也就是自身拥有的个性、风格与特点等。“特色”既表明独特,与众不同;又显示出色,体现质量与品质。陈兰林,李忆华在《浅析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中提出:“特色”具有三层不同的含义:一是人无我有,表现出独特性和个性;二是人有我优,表现出优越性和杰出性;三是人优我新,表现出创新性和开拓性。张金贵等认为:任何特色的形成,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特色应能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并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学校独特性的传统,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它标志着教育个性的定型和成就。
而关于特色专业的阐述,学术界有不同的论述。黎铁新提出,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的专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特色专业亦称重点专业或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
2.特色专业内涵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条件,正确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才能找到适合的方式搞好特色专业建设。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的指标体系中对特色专业做了这样的说明:“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这一说明正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所在。
什么是特色专业?特色专业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全国或在某个地区或至少在本院校各专业中,该专业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专业建设具有显著的成效;二是该 专业建设理念特点鲜明,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新颖、灵活;三是在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在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四是具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有创新之处;五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优于其他专业或其院校同类专业,学生就业率高,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因此特色专业的要素包括用户反馈、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保证等。
综上所述,特色专业是指具有自身优势,能彰显学校办学特点的专业;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核心,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要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致力于培育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亮点,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1.特色专业的选择
特色专业的遴选应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急需,校企共建,特色创新的原则;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和教学团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优势凸显;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紧缺;能以这些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形成优势专业组群。
2.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职业资格证书制等方面精心设计并成功实施。
第二,培养一批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第三,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第四,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第五,建成以特色专业为支撑的优势专业组群,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根据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学院以服务于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集群为核心,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区域性职业学院,要突出地域特色和适应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制定了《“十二五”专业发展建设规划》、《特色骨干专业建设规划方案》等专业建设文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一般专业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根据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我院把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电算化、工程造价、国际商务、旅游管理6个专业建成市级水平的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把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特色专业要在专业建设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根据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特色专业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专兼教学团队、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特色专业建设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深化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职业资格证书制、勤工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标准课程、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和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其次,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上岗就业对接。
再者,还需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人才培养方案,引进教学各环节,引进人才培养考评体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搭建校企共同办学、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享成果的平台。
1.深入调查和分析
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重点了解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熟悉工作流程,了解相关职业岗位的主要职业活动和工作要求;确定本专业职业领域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最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要操作性强,能反映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根据核心工作岗位,归类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根据专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归类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
3.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具体要求,列出核心工作岗位及相关工作岗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框架,包括课程结构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中典型项目的选择、技能考核项目的确定、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等。完善和建设符合行业标准、企业岗位,双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多功能模块耦合的课程体系。
第一,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标准开发重点要确定项目内容及学习目标,训练任务及实现的能力目标、训练方式,考核方案突出考核点、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第二,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选用最新出版的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设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安排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加大企业一线兼职教师的比例,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中,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指导课程教学设计,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学校专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制订,对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讲授与指导一体化课程。
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开发与创新。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为重点,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突出实训教材和实训课程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环节的标准体系及其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实训教学行为,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大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环境,同时还可承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关键环节,尤其要重视过程监控,并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要着力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的获取率与质量;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落实毕业实践环节(包括顶岗实习);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其次,建设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重点评价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和教学质量动态信息评价制度。能够充分利用毕业生信息对办学规划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总之,特色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支撑和保证作用,是构成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基础。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我们要在“特”字上做文章,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突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出特色,才能实现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3]崔岩.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07).
[4]黎铁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7,(05).
[5]王文涛.加强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
[6]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01).
[7]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于实践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