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后中国人对英源外来词的语言态度分析

2013-02-15 21:30王子恒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外来词五四知识分子

王子恒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一、引言

汉语中的英源外来词是伴随着中华文明与英美文明的接触与碰撞而产生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接触的本质是不同文化的接触。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接触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语言态度。

在中英文化不同时期的碰撞中,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处的位置和境遇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待英源外来词的语言态度是不同的。在英源外来词借入到汉语的过程中,在汉语语言系统的内部也会因为时间、地域和社会阶层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衍变过程中的变异。

本文关注的是汉语普通话或官话(mandarin)内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对待外来词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态度。通过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分析英源外来词。所谓历时角度,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英源外来词的对比分析,判定出不同社会情境的变化对于外来词的影响和限制。所谓共时角度,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英源外来词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的接纳、变异程度。

根据汉语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汉语中的英源外来词的引进可以分三个不同时期进行历时考察,即“五四”至1949,1949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在这三个历史时期内,又通过共时的分析,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语言态度加以分析。

二、不同时期中国人对英源外来词的语言态度分析

(一)接触亲密期(“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世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等使得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文明的中心也从欧洲慢慢向美国转移。而中国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激荡和转型。语言和社会的共变,决定了这一时期的英源外来词注定异彩纷呈。

1.新式知识分子阶层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解除了封建枷锁对文化界的禁锢。民国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一战给中国的机遇,使得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式知识分子阶层队伍壮大。他们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倡导民主和科学。所谓民主,就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民主思想以及平等自由、个性解放;所谓科学,是指提倡用资产阶级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来反对封建迷信和盲从。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有胡适、蔡元培、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

随着新式学校的创办,新式教育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培养了大批具有民主思想的青年学生,广大青年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文化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民主政治、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新思潮涌入中国。

这一时期进入汉语的英源外来词不胜枚举,政治类:民主(democracy)、哀的美敦书(ultimatum)、抵制(boycott)、托拉斯(trust)等。文化类:语法(grammar)、索引(index)、篮球(basketball)等。科技类:科学(science)、泵(pump)、维他命(vitamin)、荷尔蒙(hormone)等。军事类:吉普(jeep)、声纳(sonar)、雷达(radar)、坦克(tank)、加农炮(cannon)、卡宾枪(carbine)等。

这一时期新式知识分子阶层对待外来词的态度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有了一定变化,外来词对他们来说代表着民主和科学,代表着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努力。如果说旧的知识分子阶层在引进和使用外来词时还有些许戒备和矜持,那么“五四”以后的中国新式知识分子阶层对待外来词的态度已经是仰视和拥抱。

2.普通民众

这一时期的普通中国民众有了更多了解西方的途径,经过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民众的“民智”大开。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为了向民众介绍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采用百姓易懂的白话文写作。译文语体由文言转变为白话,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甚至相当部分已植根于口语中。

当时的报纸等传媒的发展也促进了民众对外来词的接受,他们办报时多半使用两套言语系统:使用白话,这样可以让普通民众看懂,同时可以起到“开通民智”的作用;使用文言,这样可以迎合旧文人的口味,同时可以起到“开通官智”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报纸、期刊,努力的宣扬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也缩小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在文化知识上的落差。

这一时期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出现逐渐弭平的态势,越来越多的民众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文化,这些使得中国社会的风气较之清末有了极大变化,老百姓对待外来词不再感觉陌生,心理上也乐于接受代表新事物和概念的外来词。

总之,这一时期出现的英源外来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反映出现代汉语形成初期的强大活力,这些外来词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在各个层面都施加了影响。这一时期借入的大量英源外来词,不仅带来了汉语在语言表述上的改变,而且带来了对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洗礼。

(二)接触冰点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1949年是划时代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不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中之国”的各国租借行使主权。在宗教领域,不承认外国教会对中国相关宗教的宗主权,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割断了外国教会对中国相关宗教的控制和联系。这一切都使得国家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在语言接触上的表现是,外来词不再以不平衡的态势涌入汉语,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接触进入冰点期,但语言接触还是有的,借词现象仍然存在。

1.知识分子阶层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渴望与世界各国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但随着朝鲜战争的打响和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制裁封锁,中国选择了“一边倒”。“一边倒”导致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接触也随之倒向前苏联,大批的俄语外来词进入汉语语汇中,如:喀秋莎(一种火箭炮)、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契卡(前苏联肃反机构)、布拉吉(连衣裙)、克里空(说大话)、卢布等。

俄语外来词在媒体大量使用,是伴随着前苏联大量援华专家和留苏学生而来的,这一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最为突出,但随着中苏关系交恶,俄语外来词借入汉语的势头也逐渐减弱。

英源外来词在清末以来大举入华的情况,于1949至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发生了改变。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一些原来汉语中已有的外来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酒吧、蕾丝、桑拿、圣代等,这些词随着它们所代表事物在中国大陆的消失而在汉语中几乎销声匿迹。而另外一些带有描绘西方社会消极色彩的词被引进,如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极端反共、打击异己的主张)、三k党(Ku Klux Klan美国种族主义恐怖组织)、嬉皮士(hippies 1960年代美国不满现实带颓废色彩的青年)、海洛因(heroin)、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等。可见当时的英源外来词引进是有主观选择的。

2.普通民众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和孤立政策,这使得中西方民间交往减少甚至隔绝,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只能通过香港等地间接进行。由此造成汉语与英语的语言接触降到历史冰点,自1949年起英源外来词的借入量逐渐减少,已有的英源外来词使用也在减少,到十年文革时期这种趋势达到了顶峰。

在民间,人们不再以用洋名为荣,有意地将口语中带有“洋”味道的词改“土”,如:洋灰改叫水泥,洋火改叫火柴、洋蜡改叫蜡烛、洋点心改叫蛋糕等。有一些人们已经接受的音译外来词完全改成意译词,如在上海,人们以前吃的番茄沙司改叫番茄酱,芝士改叫奶酪,培根改叫熏肉,菲林改叫胶卷等。当然,这其中有汉语本身排斥音译词规律的缘故,但当时人们的语言态度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因为同样是音译词的布拉吉、列巴、伏特加等词因为来自苏联而在民间受到欢迎。一些物质上的名词,如:的确良(Dacron一种化纤布)在民间使用很广,究其原因可能和这个译名听起来不像洋名字有关。

总之,这一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对英语的语言态度转变,英帝美帝是反动的,它们的语言就是反动的,全国大多数地区将俄语作为第一外语进行教学,英语的地位急剧下降。再加上帝国主义在各领域的封锁,使得汉语与英语的语言接触从清末以来的沸点骤降到冰点。但坚冰注定有解冻和融化的一天。

(三)全面接触期(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大家庭,其在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间交往等各个层面与西方国家接触频繁,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语言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和广泛,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以英语为母语或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因此汉语与英语的语言接触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重点。

1.扩大化了的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的改革和经济的开放,中国的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教师等都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有意识地加强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对中国是最紧迫的。大量外商在中国投资,外国企业大量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接触陡然变得频繁,这样的接触往往不在民间而在官方,因此最早由知识分子中的官员群体在经济建设领域使用了大量的英源外来词,如:开发区(development zone)、保税区(tariff-free zone)、关贸总协定(GATT)、WTO、股份制、破产、可持续发展、达沃斯论坛、波音飞机等,这些词代表了中国政府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希望发展经济的决心。

江大亮就想到了租房子住,肖点点的表姐就说:“你一个人住租一套房实在划不来,这边的房租比咱们那边贵好几倍,莫不如跟人家一块合租,江大亮就一狠心,跟人家合租了。

新闻出版界在对待来自西方的文化上态度相对谨慎,有意识地将一些西方后工业社会的颓废消极文化过滤掉,试图更多地吸收西方先进积极文化。西方意识形态与中国不同,因此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存在一定戒心是正常的。表现在外来词领域,就是新闻出版界及国家语委在对一些外来词的使用和字典、词典编纂时的处理。中央电视台就曾出台规定,在新闻中曾经经常使用的字母词要禁止使用,一时间WTO改称“世界贸易组织”,NBA改口叫“美国职业篮球大联盟”,CPU称为“计算机中央处理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社会对外来词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收录了“NBA”等239个以外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虽然这些词出现在附录当中,但这也代表着官方对外来词的态度更加开放和包容。

“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以及2000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得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的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大多以英语为第一外语,且乐于接受来自西方的新事物和新概念。文革后培养的这批知识分子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他们中有企业管理层、文员、教师等。较之老式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更加西化,这部分人正在或已经成为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言语方式对整个中国社会影响巨大,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外来词接触的主体。

在对待外来词上,他们更多地从自己熟悉的英语中借用外来词,将这些外来词广泛地应用于工作和生活。这些外来词有明显的特点,即直接音译自英语的多了,如:马塞克(mosaic)、迷你(mini)、比基尼(bikini)、迪斯科(disco)、拷贝(copy)、T恤衫(T-shirt)、跑酷(parkour城市疾走)等。

由于扩大化了的知识分子阶层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对整个中国社会有巨大影响力,所以他们所使用的大量英源外来词也下渗到普通民众的语汇当中,且被当做一种时尚为普通民众所模仿。

2.普通民众

普通民众的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接触世界的机会大大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外国人来华,有些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有些与中国人组建家庭,中国民众也有机会走出国门打工、留学、旅游、考察,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人与世界的接触是多层次的和密切的。民众对代表外来新鲜事物的外来词感到新奇,乐于在语言中使用这些词语。一时间,秀(show)、酷(cool)、粉丝(fans)等词充斥于电视娱乐节目和人们的日常用语中。

最初民众接触英源外来词是通过电视媒体播放的译制片和港台电视剧,像阿sir,爹地(daddy)、的士(taxi)、巴士(bus)等英源外来词就是内地民众通过港台电视剧了解的。

新兴的商业文化也催生了大量英源外来词,如:希尔顿(HILLTON的音译,美国烟名)、万宝路(MARLBORO的音译,美国烟名)、超市(supermarket)、血拼(shopping)、汉堡(hamburg)、派(pie)、奶昔(milkshake)等。

这一时期,普通中国人对英源外来词的语言态度趋于积极,大多数人乐于接受和使用英源外来词,这有力地推动了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接触。

三、结语

总之,改革开放至今是自清末、“五四”之后现代汉语引入英源外来词的第三次高峰,英语成为全民第一外语,拥有大量的学习者和爱好者,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拥有优越的经济地位和强势的文化,这一时期是汉英语言全面接触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人对于外来词的态度更加积极、开放和包容,而汉语与英语的语言接触对汉语的影响更加显著。

[1]彭嬿.语言接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2]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4]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5]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万红.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观照[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8]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9]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陶岳炼.英汉互借词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3]宋丽华.晚清外来词的社会角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14]沈安怡.上海话中的外来词[J].理论界,2010,(01).

猜你喜欢
外来词五四知识分子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汉语日源外来词的使用与收录现状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汉语外来词研究论略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