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环境对译文异化程度的影响

2013-02-15 20:41:28王海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文

王海生

(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翻译学是一门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倾向的科学,翻译生态学是其一个全新的分支。到目前为止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形成规模。纽马克(P.A.Newmark)在其专著中最先提出“翻译生态”的术语。[1] 102爱尔兰的克罗尼恩(M.Cronin)在其著作《翻译与全球化》中确立了“翻译生态学”的概念。[2]他强调语言生态的重要性,力主不同的语言之间要保持“平衡”,反对语言霸权。国内对这方面研究感兴趣的学者主要有胡庚申、许建忠等。胡庚申从适应、选择角度来分析翻译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理论”。[3]许建忠教授则出版了专著《翻译生态学》,对翻译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任务、基本规律等做了系统的阐述。[4]而2010年11月,在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正式确立了翻译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那么到底什么是翻译生态学呢?翻译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翻译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翻译发展规律,解释翻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4] 3。翻译生态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整合,为人类最复杂活动之一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作为翻译理论基本议题之一的归化异化问题当然也在其观照之下。

一、理论基础

要在翻译生态学框架内研究归化异化问题,首先要理解几个基本概念: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生物环境不仅包括了对其有影响的种种自然环境条件,而且还包括了生物本身的影响和作用。[5] 20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简称生境。它是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生态环境。[6] 19

自然生态环境简称自然环境,指未受人类干扰或人工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及其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有非生物和生物之分。非生物环境包括高山、丘陵、平原、极地、沙漠、江川、海洋、湖泊等;生物环境有森林、草原、灌木丛、苔原、无生物区系、动物种群、植物群落等。每种自然环境,又是各种生态因子的复合,甚至某一种生态因子还综合着若干因子。例如,太阳光不仅有可见光,还有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对于翻译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16

二、环境差异造成文化差异

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地征服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在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这种交互状态下,各民族的文化不断地发展、嬗变。

中华民族生活在东亚大陆,东濒浩瀚的、海洋条件远比地中海恶劣的太平洋,北临广阔的沙漠戈壁和亚寒带原始森林,西北则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庞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隔离机制十分明显。而且,中亚一带历来栖息着强悍猛骛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阻碍着大陆东西两端文化的直接交往。这种险恶的环境对于处在文明起源时代的史前人类来说,无论是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人”如何文明,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如果不是负有政治、军事使命,一般人是不可能越过漫长遥远、艰难险阻的途径而到中国去传播文明的。[7] 240同时,中国不但幅员广阔,而且自然地理位置非常理想,这是其他多数古老文明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国多数地区地处中纬度,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受此影响,中国的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而大不列颠甚至整个西方,适耕土地面积较小。但其自然地理位置面向大西洋、地中海,因此孕育了海洋文化的特质,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更是海洋文化的典型。

中国和英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差异甚大,文化范式不同,在语言里也有所反映。例如:

1)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英语原文用的water在汉语中翻译成了“土”,究其原因,英国是个岛屿国家,由海洋环绕,因此水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对水知之甚详,在英语中与水有关的词语也就特别丰富,有be in hot water,bread and water,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fish in troubled water,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hold water,in deep water等等。与之相反,中国过去是个内陆农业国家,古代中国人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平原和山地,因此才有“问鼎中原”,“一马平川”,“土生土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

再来看方位词,中国自古便尊南卑北,在“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说法中“南”一般都位于“北“前。而英国人的看法却完全不同,他们的表达习惯是“from north to south”。“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也和汉语大相径庭:“southeast”,“southwest”,“northeast”和“northwest”。

从气候上来讲,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东风”与“east wind”,这两个词含义相同但文化意蕴却大有出入。依据中国的地理位置,“东风”是由海洋刮向内陆的象征着春天的暖风,而英国的地理位置处于西半球,“东风”是由内陆刮向海洋,所以春天来临之际刮的应该是西风。因此这两个词语在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的联想意义大不相同。

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使不同民族对动植物的看法也不一样。中国农业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所以在中国文化中牛是勤劳的典范。那些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人常常被称作老黄牛,鲁迅就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然而英国古代耕地的主要是马,因此马在英语文化里才是勤劳的象征。结果是汉语中的“力大如牛”,在英语中成了“as strong as a horse”。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非常喜爱竹子,常用来比喻正直、坚毅的品格,所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而英语中的“bamboo”却没有这样的象征用法。英国多产蘑菇,因此汉语中用来比喻新生事物大量产生的成语“雨后春笋”,英语中的说法却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

三、译文的合理异化程度

自从将“文化”引入翻译的范畴,直译意译之争便转化为归化异化之争。其实归化异化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因为百分之百的归化和百分之百的异化在翻译实践中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译文都包含了归化和异化的成分。它们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理论上百分之百的归化可以看成是零级的异化。因此,任何一种译文都是两者之间的一点。[8] 70

胡庚申认为,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应该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强调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3] 128-147;[9] 2-4;[10] 13。因此,译文最科学的异化程度应该是能够经得起目的语生态环境的考验,并具有最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例如:

2)“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杨宪益译:“Well,it’s hard to say.”she answered.“In every family,if the east wind doesn’t prevail over the west wind,then the west wind is bound to prevail over the east wind.”

3)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杨译: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soft east wind,

They surely bring their mistress peace of mind!

以上两例均出自《红楼梦》杨宪益版译文。例2)中的“东风”和“西风”并不引起“温暖”和“寒冷”的自然生态环境联想,而只不过是代表有利益冲突的两方,因此杨宪益采用了异化程度较高的译法,没做任何的改动。而在例3)中,鉴于中英文化中“东风”自然生态含义的差异,杨宪益为了降低文化冲突,提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在译文中加上“soft”来修饰东风。应该说一词之增,降低了译文的异化程度,和异化程度极高的直译或者异化程度较高的直译加注相比,这一处理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更具适应性。

4)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情人眼里出美人。

5)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一人不及众人计。

例4)和例5)就不适合采用异化程度极低的、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译法,否则中国的古典人物岂不是要被移植到西方文学中去了。反倒是“情人眼里出美人”和“一人不及众人计”这样的异化程度较高的译法更为适宜。也就是说,采用归化译法时尽量不要用富有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历史人物、地理名词等来处理英语习语,否则译文会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6)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最“文明”的人了。“文明”是三孙子。(老舍《柳家大院》)

Old Wang and I are considered the genteel folk in the compound.Gentility be hanged!(Gentility,the deuce take it!)

本例中的“三孙子”是中国骂人的词语,如处理为高度异化的“third grandson”肯定无法为西方人所理解,所以最好采用异化程度极低的具有西方色彩的咒骂语。

总之,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全球化日益突出的今天,随着各民族交流的逐渐频繁,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在随之转变,这势必会给译文的合理异化程度带来新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名著被一再重译,很多译文被一再修订的原因。翻译活动是为了适应动态多变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做出适应性选择,以获得译文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探索历程。

[1] Newmark,P.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Hertfordshire:Prentice-Hal,1988.

[2] Cronin,M.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ltladge,2003.

[3]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5] 周鸿.人类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7] 李荣善.文化学引论[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8] 王海生,夏长志.翻译的效率——译文合理异化程度的评估[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1):70-72.

[9]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2008a(2):1-5.

[10]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2008b(6):11-15.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I Like Thinking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