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杰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新疆大学徐思益教授在为李名方、钟玖英主编的《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所写的序言中说:“现在近乎公认的所谓‘三一修辞学’或‘三一语言学’,是当代一批有眼光、有才华的语言学者从王希杰的著作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思想形成的。”[1]三一修辞学的重要代表著作是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和《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聂焱教授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宁夏教育出版社2008年)对三一语言学作了系统全面阐释。三一修辞学中有三组核心概念,那就是:显性和潜性,零度和偏离,四个世界。当然,三一修辞学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这三组概念。
语文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课,是师生和家长及社会关注的重点。“语文”有多种含义:(1)语言和文字;(2)口语和书面语;(3)文言和白话(语体文);(4)语言和文学;(5)语言和文化。我们以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为中心的语言和文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当然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但是绝不可以局限于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
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四个世界,三组概念其实是方法论原则,这一方法论原则可以运用于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台湾师范大学陈满铭教授成功将三一修辞学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他的《当代辞章创作及研究评析——以成惕轩、罗门与王希杰、郑颐寿、曾祥芹、赵山林等大师为对象》(台湾万卷楼出版社,2011年)中有一篇是《王希杰之“三一理论”与作文评改》(415——445页)。陈教授启发了我们,三一修辞学是可以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
这里我们谈谈这三组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三一修辞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四个世界指的是: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我的《修辞学通论》,第二三四章讲的是四个世界:“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语言世界和心理世界”;第五章讲零度和偏离;第六章讲显性和潜性。四个世界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是区分语言世界和非语言世界;第二层,区分非语言世界中的物理世界和非物理世界;第三层次区分非物理世界中的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语文教学中也有四个世界的区分问题。语文教学立足于语言的世界,但是必须密切联系到非语言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里世界。2011年5月29日的《扬子晚报》A19版上有一个标题:《横扫对手晋级16强心情大好李娜:我不是“八卦”是“九卦”》。运动员随口这么一说,可苦了翻译家。不熟悉《周易》文化,是很难真正理解这句话的。2010年11月29日《环球时报》标题:《中印在斯里兰卡“打太极”》。缺乏中华文化的修养,就很难理解这个“打太极”,更别说翻译到其他语言中去了。
语文教学需要区分开语言的世界与非语言的世界。通常说的语言文字错误,其实可以区别语言文字错误和非语言文字错误。2011年第5期《咬文嚼字》上有一短文说,网络上有这样的话语:“内子今年18岁,即将参加高考,将内子的生辰八字公布出来,请求高手作一预测……”这是属于语言文字本身的错误,是对“内子”一词的误用。“内子”是对自己的妻子的称呼,不是指儿子。这是语言的错误。《咬文嚼字》2011年5期第19页说,2011年第二期《作文通讯》的文章《除夕之夜》中:“望窗外的除夕之夜,繁星偎依着皎洁的月亮,编织成明亮的花边铺满了整个黑夜……。”语言文字本身是美的。但是却“驴头不对马嘴”。物理世界的事实是:三十晚上是根本不可能出月亮的!这段话语是常识性错误,笑话,硬伤。这段话语没有语言本身的错误。错就错在语言世界同物理世界的严重的脱节,或者说是严重的矛盾。
语言世界当然是语文教学的中心。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相结合的一个任意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语法和词汇所构成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是人的游戏的工具。语言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复杂的东西,最枯燥也最有趣的东西,既价值连城一言九鼎又一文不值的东西!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应当具有比较正确的语言观。在正确的语言观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语言观当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确的语言观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处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大变动时期必然是语言变化比较激烈的时期,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就可能比较混乱。例如:什么是语言污染?怎样看待所谓的英语入侵?需要打一场“汉语保护战”吗?“保护方言”的口号怎么看?怎样看待网络语言?中学生作文中使用港台词汇就是语言污染么?语言规范化同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怎样看待青少年流行语?……这些问题只有在比较正确的语言观的指导下才能够说清楚。
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已经成为一个方法论原则。语文教学中一定区分语言和言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1)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理性认识。(2)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其实也就是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为他们的事业成功提供保证。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知识教学是服务于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歌德的《浮士德》中:“梅菲斯特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绿原译)语言文字的知识是灰色的,语言文字的运用的金树是常青的。
语文教学需要区分语言知识错误和语言运用的错误。某报连载《家世.家书.家风——毛泽东的亲情世界》中,写到毛泽东接到十三岁的女儿娇娇(李敏)来信后的心情:“而女儿的那份天真活泼的童心,那份娇柔的舔犊之情,怎能不勾起毛泽东的无限柔情?”“舔犊之情”是用词不当,用反了。[2]这是语言的错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视纠正语言的错误。其实,中学生的语言的错误虽然有,并不是非常严重的。更应当重视的是言语的错误,即言语表达的不得体,不看对象,不注意场合。人生中,言语表达的错误是最重要的,语言本身的错误相对少得多。语言的错误在运用外语交际的初级阶段才是第一位的。
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关系是语文教学中应当把握好的。首先语文课本的编写中必须注意到课文的真实性问题。唐代文人骆宾王的《讨武瞾檄》文笔很好,美文也,《古文观止》中有。但是,不能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因为骆宾王对武则天的攻击污蔑缺乏历史的真实。文章的结尾:“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名句也,但是大话并不能变成现实。同理,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也有一个从历史真实性角度重新认识的问题。如果鲁迅的文章同历史事实不很符合,那就一定要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抽去。鲁迅当时不能够充分掌握客观事实,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但是如果是同历史事实不很相符,就不能作为中学语文课的范文。同理,大跃进的民歌是不能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求真”应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
物理世界必将影响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体会。在“四季如秋,遇雨成夏”的新加坡中学生对汉语含有“春”的词语的理解很难达到大陆中学生这个层次的。对新加坡青年也不适宜提倡“好汉儿志在四方”,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
语文教学中,讲授课文必须同物理世界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学会:(1)正确地认识物理世界;(2)恰当地表现物理世界。有一则传统笑话中,父亲出了一个上联:
门外绿水流将去;
儿子就对曰:门里青山跳出来。
可笑,荒谬,不符合物理世界。
有一个叫做李可久的人,送给上司的诗中写道:家兄塞北亡,舍弟江南殁。上司很同情,诗人却说:根本没有这么回事情,我这是为了对仗才这样写的。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写道:“象张炎的《词源》里说他的父亲做了一句‘琐窗深’,觉得不协律,遂改为‘琐窗幽’,还觉得不协律,后来改为‘琐窗明’,才协律了。为了协律,甚至于不顾窗子到底是幽暗还是明敞,随意乱改,原是不足为据。”[3]这种倾向是作文教学中应当纠正的。
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尊重事实的教育,违背事实的课文不可以进入中学课本。骆宾王《讨武曌檄》很漂亮,但不可编入语文课本。已经在课本上,应当去除。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就应当从语文课本上消失。要培养学生坚持“用事实说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是一种文化的灭亡。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与载体,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族文化保存在语言文字中。因此,一方面,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只有把握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语言文字。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灯”于“丁”,指的是男孩子。中国民俗,娘家人给出嫁的女儿送灯笼,希望女儿借娘家的光,多生男孩子。这送灯笼的任务经常是由兄弟来担任。这是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的产物。
文化阐述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按照词典释义来解释词语,按照语法学书籍解释句子,还应当揭示词句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碧玉”就是绿色的玉,同绿色的杨柳在颜色上具有相似点,是一个好比喻。世上绿色的东西是很多的,为什么单单挑出玉来做喻体?这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喜爱玉,玉是汉语中表示美好事物经常运用的一个喻体。中国文化是不允许用玉来比喻脏的丑的坏的东西的。中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传统。李白的《静夜思》、杜牧的《清明》只有联系到祖先崇拜与家乡情结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这种家乡情结和祖先崇拜也是中华民族的凝结力的一个方面,也是中国的一种软实力。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传承手段。传承民族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师范院校学生是要学习心理学的,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心理世界是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心理世界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讲解课文的时候,需要把握好作者的心态。许多教学参考读物编写者都很重视在作者心态方面给语文教师提供有用的资料。语文教师课堂讲授的时候一般也很重视作者的心态。但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的心态。把握好教学对象的心态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语文教学不但需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的任务。1938年叶圣陶和顾颉刚在《新学制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草案)》中写道:“话虽如此说,我们总觉得现成的文章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现在已是飞机炸弹的时代了,从《三国演义》里选出单刀匹马的战斗故事叫青年来读,固然不对劲;青年是活泼的,叫他们读现代中年人或老年人所写的感伤的文字,也同样不合理。”[4]叶圣陶和顾颉刚所考虑的正是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世界也指课文作者的心理世界。
《修辞学通论》第六章是“显性和潜性”。简单地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显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则是潜性的。所谓显词就是已经有了的词,而潜词则是现在没有,但是其实存在着的词。例如,“汉奸”是显词。“丹奸、瑞奸”则是潜词,指出卖丹麦或瑞士(瑞典)国家利益的人。“老板娘”的“老板的娘子(妻子)”的意义是显义,那么“老板的妈妈”这个意义则是潜义。“肉贴”是对肉的补贴;“车贴”是贴在汽车尾部的告示。这是显义。“肉贴”可以指贴在肉上的告示,“车贴”可以指对车的补贴。这层意义是现在没有被人使用过的,但是,是存在的、合理的,就是它们的潜义。
唐代的一个禅师说,他没有参禅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之后,发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最后,看到的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个从显性到潜性再回到显性的一个过程。字词句是显性的,文气韵味等则是潜性的。字词句段落篇章教学是显性阶段。段落大意、言外之意、思想内容、文化背景、构思与主题等,均是潜性的。最后再次回到显性的文本上来,这个时候的文本已经不是未经过老师讲授的那个文本了。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露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字词句的意义清清楚楚,显性意义一看就明白了。读者必须进入这首诗的潜性的世界,把握住其潜性意义。然后回到显性层面上来,才能够真正地体悟到诗人的高超的诗歌艺术。
显性和潜性是对立的,也是可以转化的。显性的事物可以潜性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说前一个阴阳是显性的那么后面的阴阳则是潜性的。阴阳互转其实说的就是阴中的潜性的阳与阳中的潜性的阴。所谓互转,就是潜性的阴阳的显性化。做变性手术,其实就是使得想变性的人的显性的男性或者女性特征的潜化,而激活其内在的潜性的男性或者女性的性特征,使之显性化。在语言中,随着一些社会行业的消失,一些反映这些行业的词语也逐渐消失了。例如:“粮票、肉票、肉贴、万元户”等。大量的新词可以说就是潜词的显化。
我们可以,也应当区分开语文教学中的显性和潜性。而且,显性与潜性是相对的,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多层次地理解的。字词句篇章段落是显性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意等则是潜性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有显性和潜性的区别。语言文字是显性,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则是潜性的。学生可能出现但是还没有出现的语言文字错误可以看作是潜性错误,学生作业和作文中已经出现的语言文字错误是显性错误。好的语文教师不仅在学生的作业和文中出现错误之后帮助他们改正,更要预测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潜性错误,防止这些潜性语言文字错误的显性化。
语文教学需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潜力,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潜性的语言文字能力显性化。这就要求教师把显性和潜性的相互转化关系当作一种方法来接受。让学生认识到,好的阅读需要把课文的显性部分和潜性部分结合起来。阅读应当注意并把握文本的潜性部分。交际活动中,需要注意语言环境中潜性的因素。“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要注意言外之意,要把握好潜话语,说话人没有说出来的话语,例如:“你这个小伙子,人长得挺帅气,也很有才,嘴巴也甜甜的,什么都好,就是……”中学生由于年轻单纯,往往忽视话语的潜性部分。
显性和潜性也是师生关系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学生见到老师喊一声“老师好”,这是显性的,他心里对老师感情是潜性的。老师获得学生的显性的尊重还比较容易,得到学生内心的尊重就颇不容易了。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潜性因素。一般情况是,学生喜欢语文教师,语文课成绩就好。喜欢语文老师,是喜欢语文课的一种重要因素。怎样使得学生把他们对语文老师的潜性的好感显性化,这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老师不但应当知道学生和学生之间已经发生的事情,还需要预测到学生和学生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预防不应当有的事情的出现。
《修辞学通论》的第五章是“零度和偏离”。通俗地说,零度也可以看作:常规、常态、规范、范式、理想状态、模式。偏离就是变态、变异、变体,或者说就是现实,因为一切现实都是对理想状态的一种偏离,任何现实都绝对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理想。例如2010年12月29日《现代快报》的标题:《菜篮子打劫钱袋子》。动词“打劫”的行为主体通常是人,这里却是“菜篮子”,是偏离零度的变异用法。
正偏离和负偏离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规范和不规范之间也是可以转化的。所谓积非成是,就是不规范的形式转化为规范的形式。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强调,“叶公好龙”的“叶”必须读作“se”,读“ye”是错误的。现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标注的就是“ye”。当然,转化是需要必要的、充分的条件的。
我们把偏离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两种。正偏离和负偏离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然,这种转化也是需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的。具有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原本是一个语言错误甚至成为了艺术化的语言了。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三章中写道:“我不爱没有文法错误的俄国话,/就像我不爱/没有微笑的胭红的嘴唇。”(吕荧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86页)王士燮译作:“老实说,我从来不喜欢/没有语法错误的俄语,/犹如不爱无笑意的芳唇。”(《叶夫根尼/奥涅金》97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诗人喜欢的是负偏离转化成的正偏离,即语法错误变成了艺术化的语言。
2011年2月2日《现代快报》A22版的一个标题:《Happy兔you》。可以说,不伦不类不三不四,夹带英语,破坏了汉语的规范与纯洁,但是,不能指责说是错误。这种超常用法,读者喜欢,效果挺好。可以看作是正偏离。明代董说《西游补》中写道:
走进(女娲)门边细细观看,只见两扇黑漆门紧闭,门上贴一纸张,写着:
二十日岛轩辕家闲话,十日乃归,又慢尊客,先此布罪。
这和广告语的“今年二十,明年十八”一样,不是语言错误。是正偏离,是语言艺术。
理想境界是永远不能达到的。事实是,没有理想的语文教师,没有理想的中学生,没有理想的语文教学!一切都是现实,都是对理想状态的某种偏离,不过程度有大小罢了。语文教学其实是零度和偏离的一个辩证地统一。语文教师应当把握好零度与偏离的关系,重视其积极地转化。我们要培养的是合格的人才,这个合格的人才是一种零度,现实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特定的“这一个”或者“那一个”,是不可重复的一个。他们都是一种偏离,正偏离或负偏离,程度大小有区别,但是其中绝对没有哪一个学生是绝对符合这个标准的,一模一样,毫无二致。因为语文教学既要规范化规格化,又要多元化,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教材是统一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也应当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
语文教学当然要搞规范化。强调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要求,这个统一的要求可以看作为零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都只能是一种偏离,对这种统一要求的偏离。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学生能够做到跟教学的统一要求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最后都是偏离:正偏离或者负偏离。事实是,没有两个语文教师授课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对统一要求的偏离。语文教学中尤其不能强求一致,必须承认差异,应当允许差异。
语文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零度和偏离问题。如果课文作者的原意是零度,那么任何人的解读都是对这个零度的一种偏离,任何人的解读都绝对不可能等同于作者的原意。那么多的红学家,没有一个人的解读是等同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原意的。语文教师应当明白,既然没有人可以解读得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事实上都是一种偏离,区别只在接近的程度。因此,自己的理解并不是绝对准确,就更不能要求学生完全地符合作者的原意。文本的解读是永无止境的,语文教学之学术达到一个学生所应当把握的程度。这不但是语文教师的备课原则,其实也应当是语文教科书的辅导读物的编写原则。
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对词义,教师本人都不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甚至词典,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者的理解也未必就是完全地正确,完全地符合这个词本身,那么对学生的要求也就可以,甚至应当适当宽容宽松点,不可绝对化。
语文教师最担心学生出现语言错误。语文教师妄想喜欢挑剔他人的语言错误。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正确地对待所谓的语言错误。首先不必害怕语言错误,而且要善于对语言错误进行具体分析。语文教师往往把避免学生出语法错误当作一件大事情。其实,学生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语法错误的。事实是,学生说写符合汉语语法规律的句子真的不费吹灰之力,因为这是多少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而要他们只说不符合、违背汉语语法规律的句子,那才是难上加难呢。
任何例外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偏离语法规范的语法错误的出现当然也一定是有原因的。语文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口语特别是书面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寻找其出现的原因。学生的语法错误有两种,一种是负偏离,降低了表达效果。另外一种则是正偏离,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善于利用负偏离,善于把负偏离正偏离化,即利用语言错误来提高表达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网络上,经常出现负偏离的零度化,甚至正偏离化的现象。例如:“偶(我)、滴(的)、有木有(有没有)”等。我们虽然不提倡,但是也无法阻挡,可以采取宽松宽容点的态度。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转化问题。转化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从无知转化到有知,从知之甚少转化到知之甚多,把负偏离转化为正偏离,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生,……等。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转化的能力。学生自己把自己从无知阶段转化到有知阶段的能力。
大家都强调,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进入不教的阶段,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而且内因更重要。教是为了不教的意思是语文教学活动通过有限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某种方法,具有某个能力,自己去学习。汉语言文字是丰富的、复杂的,任何一个人一辈子也学不完,中学语文只学六年,所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例如,汉语的词汇那么多,还在不断地多起来,语文教师课堂上只能够讲解非常有限的词汇。词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把未知的词汇变成已知的能力。范文总是有限的,学生未来所需要写作的东西是无限的,范文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范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范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范文所揭示的作文模式,自己就可以应付自己面对的特殊情况。
转化的关键在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没有相应的必要的条件,任何转化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一修辞学”的这三组概念也是三种方法,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是有用的,而且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是可以试验着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但怎样把这三组概念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来?这是需要不断实践,认真研究的。
[1] 李名方,钟玖英.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3-4.
[2] 郝铭鉴.咬文嚼字三百篇[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347.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50.
[4] 叶圣陶.大家国学叶圣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