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探析

2013-02-15 08:40张今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科学技术

张今杰,林 艳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延安时期,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面临着种种困难,几乎不存在发展科学技术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基础上紧密结合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战略,既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又为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我们党的科技思想,对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

延安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这些外部条件都相当恶劣,然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指导,依据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实际情况,通过自身的努力,结合自己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

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到1948年3月党中央、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陕北的近13年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抗战和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抗战建国的早日胜利,在地广人稀、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不足、人才奇缺、资源匮乏、经费紧张的陕甘宁边区掀起了发展科学技术,粉碎日伪进攻,提高边区生产力,壮大军民力量的热潮。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马克恩和恩格斯认为,哲学与科学是不能分开的,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具有内在联系和一致性。因此,唯物主义哲学应跟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前进。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生产力,从而使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知识的控制并根据此种知识而进行改造。”[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的论断。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列宁则提出了共产主义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的思想。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均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在建党前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经典著作,如《自然辩证法》《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先后传入中国,这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自然观、科学观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等精辟论述。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武装全党,紧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发展战略,成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军事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陕甘宁边区地处中国西北,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队难以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其它根据地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因此,边区和根据地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是中国抗战的一个稳固后方,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科技事业提供了相对合适的客观条件。

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但是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侵扰从未间断。特别是1938年后,日军的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了抗日根据地。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下,不仅边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而且原有为数不多的手工业也受到极大破坏,生活用品严重匮乏,军民生活极其困难。为了改变边区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发展基础工业,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共中央倡导发展科学技术,要求科技工作者加强研究如何提高工、农、商和运输业的生产能力。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要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和军事斗争上的难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主体和核心,非常有必要“号召边区一切有工业技术和学习过工业的同志,回到工业部门中来,发起工业战线上的归队运动”[4]。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人员改造旧的工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能力,才能“用自然科学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5]。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发展的主要战略

针对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和军事斗争形势,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提出行之有效的科技发展战略。

1.两个面向——科技发展的总战略

鉴于陕甘宁边区的工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1940年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6]在这里,毛泽东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科学对于提高生产力、解决边区人民生活问题的重要功能。1941年,朱德指出:“自然科学,这是一个伟大的力量……谁要忽略这个力量,那是极其错误的。”[7,p66-67]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论述,对于指导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人们争取自由、创造物质文明的工具,是现代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因此,科技研究必须要面向社会实践,为边区经济建设服务。

科技发展必须面向抗战救国大业。中共中央提出:“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8]作为革命工作一部分的科技研究必须服务于抗日大计。毛泽东指出:“一切的科学研究,不论是一般的还是专门的,理论的还是技术的,都应该服从于发展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这个总的政治目的。”[9]可见,服务于抗战,是当时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出发点。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大会宣言指出,成立研究会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自然科学运动,掌握与提高自然科学成为抗战的战斗力量,……配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抗战”[10]。只有发展科技,促进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为抗战大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朱德号召科技人员“确确实实把自然科学的学识,与我们祖国的土壤和资源结合起来,以科学方面的胜利来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11]。一切为着抗战胜利,一切服务于军事斗争,这是边区科技工作者的战斗口号。朱德在《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的报告中指出:“一切科学,一切科学家,要为抗战建国而服务,……以科学方面的胜利来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7,p76-77]

边区和根据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总体思想可以概括为:抗战建国和边区的经济建设依赖于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必须面向抗战建国和边区的经济建设。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的雏形。

2.三个结合——科技发展的具体战略

延安时期,我们党要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边区相当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为完成抗日建国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边区发展科技的具体战略,开辟出不同于近代西方科学兴起和发展的道路。

科技发展必须与军事斗争实践相结合。在抗战初期,针对有些同志认为只有在前线浴血奋战才是真正的抗战的片面认识,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决定》,强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革命工作一个重要的部分,鼓励科研人员踏踏实实地为抗战努力工作。延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斗争让位于中日之间的民族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发展科技事业,把科技事业与抗战大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提高我军的军事建设”,使之“形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组织”[12]。在自然科学研究会召开第一届年会时,《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进一步肯定了科技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号召科技人员将科技与抗战大业结合起来,“举起科学的武器,共同努力,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消灭法西斯野兽,为和平幸福、科学光明的明天而奋斗到底”[11]。

将科技与抗战大业结合起来,既是抗战的需要,又是科技本身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和进步可以促进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夺取抗战的胜利;抗战的胜利则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与条件。“只有抗战胜利,民主成功,中国的科学才能得到繁荣滋长的园地。”[7,p76-77]因此,科技与抗日军事斗争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宣言指出:“要加强自然科学运动,掌握与提高自然科学成为抗战的战斗力量,……配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抗战。”[13,p569]1940年 5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吴玉章会长在致安徽自然科学界的信中强调:“热烈希望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敌后坚持抗战的自然科学界同志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成立各地区的自然科学研究会,开展自然科学运动。”[13,p570]大力开展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是对抗战大业的最好支持。

科技发展同工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根据地,要提高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一方面依靠边区群众的劳动热情,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提高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根据地地处敌后广大的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就是发展工农业生产。为了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减租减息、移民开荒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已成为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提高、改良和推广工农业生产技术就成为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关键。科技人员的学术团体——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提出科技人员的重要任务是:“共同解决自然理论和应用上的问题……推进生产事业协助经济建设,以求解决长期抗战建国过程中物质上的困难。”[14]徐特立还从理论上阐明了发展科技必须同边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问题。他认为,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在物质上加强和扩大我们的抗战建国力量,……科学替生产服务,同时生产又帮助科学正常的发展”[15]。

毛泽东也明确提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农业技术的革新,从现有的“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知识出发,依可能办到的事项从事研究,以便帮助农民对于粮棉各项主要生产事业有所改良,以达到增产目的”[16]。1941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计划中规定:“改良工具,提高技术,改善农作法,以作到每亩增收二升细粮……提高技术,改善农作之方法,由光华农场及边区农场普遍调查边区各地农作栽培法,总结民间经验并以科学方法发挥之,与民间有经验之农户共同进行试验示范等工作,使农业技术能够适合民间需要且容易普及全边区。”[17]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农业技术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极大地推进了边区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地的工业建设更是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指导。根据地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原有的手工业受到极大破坏,不仅机器和药品难以输入,棉花、布匹等日用品也无法进入,军民的生产和生活遇到了极大困难。为了粉碎日伪顽对根据地的封锁,中国共产党决定自力更生,发展根据地的工业生产。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制定的依赖科技进步促进边区工业建设发展的政策,推动了边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到1945年,边区工业品已基本上达到了自给。

3.专门研究与科普工作相结合

专门科技研究对研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如要求研究者有强烈的好奇心、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思辨能力,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研究领域相对来说离生产实践比较远而理论性较强。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科学技术专家研究的成果也不是一般民众能轻易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在加强专门的科技研究队伍建设,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加强对边区民众的科技教育,提高民众的科技素养。党中央一方面着手建立培养专门的科学技术研究队伍,另一方面增大科普工作的力度。

在培养专门研究队伍方面,193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这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中创建的第一所培养科技干部的高等学校,开创了我们党领导高等自然科学教育的先河;1940年9月又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加强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专门的科技研究人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迅速改变专门人才奇缺的窘境,1941年4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的政策的指示》,明确要求“对于特殊的人才,不惜重价延聘。要尽可能购置他们所需要的科学设备,在战时要尽力保证他们的安全”[18,p86]。通过各种措施尽可能吸引包括日占区和国统区在内的科技专门人才,为边区的专门研究人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同时,我们党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科学普及教育,提高群众的科技素养。抗日根据地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民间大量存在迷信思想和不讲卫生的习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党中央和根据地政府制定了发展科学教育和科普事业的政策。“用各种办法,推行对于边区人民的自然科学常识与卫生常识的教育。”[19]《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十四条也明确规定:“普及国民教育,……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材。”[18,p92-93]为此,边区政府组织大量通俗的科学演讲、编写一批初中级自然科学读物,以便把基础科学知识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大众化”的口号,“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的深入群众,……使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进步的道路上发展。从自然科学运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工作”[20]。自然科学研究会的工作方针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发展科普事业的战略思想,强调“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的深入群众,用一般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群众……破除迷信,并反对复古盲从等一切反科学反进步的封建残余,使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都向着科学的道路上发展,从自然科学方面推进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工作”[20]。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科技人员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边区的研究机构和科技团体积极进行科学普及和调查工作。具体来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重要刊物上开辟科普专栏。《解放日报》开辟了《科学园地》,刊出26期,发表近200篇文章。这些文章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有效地纠正了人民群众对自然现象的一些错误认识;大力普及工农业技术知识。针对农业发展的广泛性、分散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以及根据地的经济文化水平的基本情况,边区政府在进行重点项目的试验研究的同时,大力普及一般农业科学知识。举办多场工业展览会,让人民群众体会到科技的威力,加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开展大规模的群众卫生运动。边区和根据地医药卫生事业严重落后,在党中央号召下,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了流传在民间的验方,编辑成通俗读物《母亲须知》、《怎样养娃》、《妇婴卫生》等,发行10余万册,边区群众的医药卫生知识得到有效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多次举办卫生展览,展出了标本、挂图、卫生统计数字及迷信用具等,用事实形象地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三、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实施功效分析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这一科技发展战略切实可行并卓有成效。

1.大大提高了边区的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为边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边区科技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中,极大地促进了边区的工农业生产,提高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朱德对科技为边区的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指出“在自然科学的光辉从未照临过的荒土上,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学习了克服困难,发现了许多宝藏,做出了不少的成绩”[7,p77]。边区是科学的光辉从未照临过的一片荒土,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使得科技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指导下,科技工作者通过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打破日寇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保障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方面,边区改变了过去简陋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在多方面推广了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人员指导推广了一系列农业新技术,如水利兴修技术、科学施肥、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具体来说,科技工作者根据陕北地区日照充分、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研究改进并推广了优良品种狼尾谷和金皇后玉米,它们具有穗长而粗,颗粒大而多,不怕虫蚀,耐旱、耐风等特点,与这种自然条件相适应。改良后的产量比过去的品种普遍增产百分之十以上。有了农业生产中新技术的使用,边区的粮食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在工业方面,最初边区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缺少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工艺流程也得自己设计,工业生产困难重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科技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许多出色的业绩。1944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招待会上指出:“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也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目的一样,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21,p146]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号召下,边区科技人员加强研究和实践,解决了工业发展面临的许多技术难题,推动了边区工业的发展。到抗战胜利前夕,边区工业发展的规模发生很大变化,工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生产体系的初步建立,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一次有益尝试。边区和根据地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并且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了当时抗战和边区建设的急需。边区工业生产体系的初步建立,为中国的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2.培养了大批科技后备人才,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坚实基础

科技人员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载体,又是科技实践活动的主体。早在苏维埃初创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发展科技教育的尝试。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为适应抗战形势和边区建设需要,先后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和边区农业学校、延安药科学校、延安摩托学校、陕北通信学校等科技人才培养机构,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抗战大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这些科技人才成为新中国储备科技人员的“人才库”,许多人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陕甘宁边区的科技教育成为后来新中国科技教育的源头,在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院系分类等方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3.改变了边区科技落后的面貌,为争取抗战救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科学知识异常缺乏。其时,“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21,p1011]。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低,是造成边区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为此,当时科技工作者们积极开展科普宣传,通过报刊、科普读物等方式宣传科学知识。通过科技知识的普及,边区人民愚昧落后的旧思想和传统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边区逐步形成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社会风气,面貌焕然一新。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战略基本上还处于探索时期,但它是中国新型科技发展战略构建的起点,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对于我国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3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4] 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469.

[5] 何志平.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388.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7] 朱德.朱德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 中共中央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的决定[N].新中华报,1941-05-08(2).

[9] 毛泽东.提倡自然科学[N].解放日报,1941-06-12.

[10]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第8辑)[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15.

[11] 朱德.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N].解放日报,1941-08-03(4).

[12] 毛泽东.六大以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0-341.

[13]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4] 自然科学研究会.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N].新华日报,1940-02-28(1).

[15] 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0-51.

[16]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 2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704.

[17]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第3辑)[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7:97.

[1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9] 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和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文献卷下)[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77.

[20]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N].新中华报,1940-02-28(1).

[2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科学技术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