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2013-02-15 08:40杨晓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模因传播方式语言学

朱 玮,杨晓霞

(1.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2.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

模因论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朱 玮1,杨晓霞2

(1.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2.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

模因论在语言学领域中是一个新理论,对很多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也要有相应的方法。从模因作为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工具、模因作为话语交际工具进行使用、模因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进行使用等三方面探讨,具体方法涉及实验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语料库数据定量与定性的方法。

模因;社会语言学;实验测试法;语料库数据

2011年,由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中,出现大量“××哥”“× ×妈”“××妹”等词语,这些都是在语言模因的影响下形成的。关注与社会现象有关的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对社会语言学进行研究,更符合语言自身具备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特点。当前,对语言模因论的研究大多涉及模因的背景介绍、手机或网络等传播媒介流行语的形式和特点,以及各种模因单位的传播方式等,很少涉及对模因论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的探讨,本文力图在这一方面进行一些初步尝试。

一、模因论下的语言

“模因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描述:(1)模因是模仿单位;(2)模因是人脑中的信息单位;(3)模因是文化的传播指令;(4)模因是思想或表征的近似物;(5)模因是具有强传染性的思想;(6)模因是心理表征。”[1]简单地说,我们可以用基因打比方来解释模因。在自然科学中,基因指生理复制因子,而社会科学中的复制因子叫做“模因”,它用于人类社会文化的传递。模因的生存方式是复制,只有通过不停的复制才能进行传播并存活下来,它的自我复制能力决定了它的存活[2]。在语言中,任何层级的语言单位都可以成为模因单位,其中,词汇和句法凸显的比较明显,语音则依附在词和句子结构上得以体现,篇章以篇章结构作为表现手法。作为模因的一种,语言模因也必须靠复制才能生存。在一个语言单位被复制传播之前,它并不能称为语言模因,只有经过传播之后才具有模因性。

模因的复制需要四个阶段,分别是同化、记忆、表达、传播[3],反映到语言上,则是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语言单位的同化:一个特定的语言单位,例如一个流行词,可以感染新的受体,给交际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第二、语言单位的记忆:在交际对方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的语言单位如果保留的时间长,就可能会影响下一个受体,但是由于人脑的记忆有着特殊的生理机制和个体差异,对记忆的事物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所以,到最后,只会有少量语言单位能够得以保存。第三、语言单位的表达:在与交际对方进行交流时,语言单位借助可以被物理感知的语音形式或者文本形式等表现出来。第四、语言单位的传播:被当作模因的语言单位的表达和传播要有很强的稳定性,避免流失,这其中的关键是要依托有利的载体或者媒介。

我们平时所闻所见的流行语、手机语言和网络语大多都是由语言单位形成的模因单位,经过了以上四个步骤,在传播过程很好地保留了信息的本质内容,并且在人们的交往中传播时间长,使用频率高。因为原有模因具有很强的能产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它可以衍生出以原有模因为核心的多个模因。例如,在“艳照门”事件发生后,以“××门”为核心模因单位,出现了大量的“门事件”,如“假唱门”“解说门”“自杀门”等。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语言,侧重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与其它语言学学科不同的是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它认为语言首先是社会的,如果没有社会属性这个本质属性,语言只能是一系列无意义的声音符号组合;语言是可以发生变异的,而且这种变异是与语言结构相对应的,即结构中一个成分的变化会引起相关成分的一系列规律的反应。这种变异和反应可以由数据体现出来,甚至可以量化和实验;语言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并且这种变化是成阶段的,有层次可以划分,有规律可循。社会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语言学立足社会来看待各种语言现象,例如,言语社区的划分、多语制的形成、语言规划决策的制定等。而狭义的社会语言学立足语言看待社会,例如,语言功能如何通过社会群体进行执行、语码如何变异、语言与社会层级的关系等。

二、模因论下的社会语言学

在自然语言中,模因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传播,一是作为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工具,二是作为话语交际工具进行使用,三是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进行使用。这三个方面都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对应着社会语言学中不同的研究领域。例如,在社会语言学中,第一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双语制、第二语言教学等;第二种传播方式涉及到语言变异、语言态度、语言规范等;第三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媒体语言运用、语言社区、语码转化、机器编译等[4]。模因传播方式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与之对应的社会语言学也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三、模因论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 第一种模因传播方式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针对这种模因传播方式,社会语言学采用以实验测试法为主体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测试何种语言单位可以组成模因单位,模因单位又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传播等。实验测试法是教育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对第二语言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的探讨中就要大量使用这种方法。具体步骤为,先提出观点假设,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母语迁移中是否存在模因,如果存在的话,模因将怎样影响习得者的语言知识的接收,我们假设汉语中否定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原有命题的否定是个模因,然后我们通过设立一个能鉴定出不同实验对象之间关系的测试情景来测试或验证。我们可以把学习不同语言的学生编成不同的组,分为目的语与汉语完全不同语系的第一组;目的语与汉语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但是否定词不加在动词之前表示否定命题的第二组;目的语与汉语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但是否定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否定命题的第三组;目的语与汉语语法结构很相似,但是否定词不加在动词前表示否定命题的第四组。分别对这四组进行这一语法点的教授,我们发现,第四组的习得速度最快,而第一组的习得速度最慢,这说明在进行二语习得时,汉语中这一语法结构是个模因,对二语习得有迁移作用。至于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以及涉及哪些具体语法项目,这都是实验测试法前期对实验的常量和变量进行严格控制所得出来的结论,涉及到实验项目的细化,这此不作赘述。

2. 第二种模因传播方式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针对这种模因传播方式,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主体。问卷调查主要先设立一个或几个话题,然后根据话题设定题目,这在语言调查、语言变异和语言态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因为它可以快速搜集语料,但是,由于它的人工干涉因素很多,被调查对象所反映的数据可能与客观事实有偏差。例如,为了观察和测试被调查对象对语言中哪些模因敏感,以及持何语言态度,我们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先设立一张问卷,话题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我们可以把各种网络流行语列成词项,让被调查者进行“经常使用”“熟悉偶尔使用”“熟悉但不使用”“知道但从不使用”“不知道”这几个选项的选择,并让他们对这些模因网络语进行态度选择,可以设出“很喜欢,因为比较流行”“一般化,不关心”“很反对,低级趣味”等选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被调查对象对语言中模因的态度,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堤下,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个人资料例如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年龄、性别等与语言中某些模因的态度进行比较观察,看看这些变量与语言态度之间呈现何种关系,更重要地是,可以观察出语言态度与模因扩散的动因有着直接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语言态度影响模因的扩散速度和方式,而模因扩散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舆情。文章开头提到的2011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的公布,让我们看到,如今大为流行的语言模因大多来自草根和网络,绝大多数是非正式语言。而非正式语言的出现与增多,意味着主流媒体话语的民主化,意味着话语权力走向平等与对称。这是从去年开始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但是,这些流行的语言模因也分为对社会有影响的积极模因和消极模因,在使用这些模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消极模因的控制和规范,避免庸俗,而对积极模因的使用,也要注重场合和使用频率。

3. 第三种模因传播方式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针对这种模因传播方式,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语料库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主。语料库是由大量收集的书面语或口头语构成,并通过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用于语言研究的文本库[5]。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狭义的范围内来解释语料库,用它指能够用电脑进行检索的文本数据库。引入计算机后,语料库研究法大大提升了研究效率。针对语料库中的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定量描写法来对媒体语言运用进行研究,对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模因进行收集,并且观察它们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中的分布,然后再采用定性分析法进行归纳、对比并得出相关结论。例如,我们考察媒体中对语言模因的使用情况,可以先建立一个媒体语言语料库,语料库可按主题、播出时段、风格、方式等进行子目录的分类,中国传媒大学有声语言语料库就是一个可供采用的语料库。我们把媒体中一些重复率比较高的话语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可以看到它们在何类节目以何种形态出现,出现的频率是多少等。这些是定量研究的内容。之后我们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定性研究。我们可以找出这些话语的形式,即包括原型也包括变体,观察语言中“万变不离其中”的部分,便可以得出语言的模因部分。从语言的模因部分,进一步观察每种模因的形式,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何种形式的模因会很容易存活并进行传播成为强势模因,何种形式的模因会灵活变异来适应传播的需要。模因的类型是由模因所反映的语义内容特征决定,还是由单纯的语音形式或文字表达决定。定性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要求他们必须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对语言模因要有相当高的敏感度。但是定性研究也有它的弊端,因为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不同,对同一语言现象的认识也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只反映一个人的见解,不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强。

四、总结

模因论在解释和分析语言现象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更是如此,它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为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一些社会语言学的现象解释力更强,对已有的认识成果,起了验证和更加深化的作用。模因的固有特点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对其相关的语料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同的。然而,这并不说明这些方法是一成不变的,一种传播中的模因对应一种方法的认识是错误的[6]。这些方法都在相应的领域有所侧重,有些也要借助于其它方法的使用。我们在从事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时,要充分注意到模因论在其中的作用,以它所对应的研究方法为主要方法,多种互补方法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1] 刘宇红.模因学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吗[J].外国语言文学,2006,3:145-149.

[2] 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社,2006:65.

[3] Blackmore S.高中春,吴友军,许波,译.迷米机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 Dawkins R.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自私的基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5] 蔡建衡.模因与语言变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2-114.

[6] 陈波.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样化原则[J].中国高等教育,1988(5):35-41.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The Social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heory

ZHU Wei1, YANG Xiao-xia2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2.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Memetics theory is a new theory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which makes th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s of many linguistic facts more convincible and scientific. Since this theory has its own system, the research of sociolinguistics has the special approach accordingly. The discussion is from three parts: Memetics as the instrument of teaching knowledge; Memetics as the instrument of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 Memetics as the instrument of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he specific methods involv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research for corpu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memetics; sociolinguistics; experimental test method; corpus

H0

A

1009-9115(2013)06-0045-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6.012

2013-03-23

朱玮(1985-),女,山东枣庄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45-

猜你喜欢
模因传播方式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带刺的苍耳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西夏佛经的传播方式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