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

2013-02-15 05:33朱海英
图书馆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馆员

朱海英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1 高校女性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1.1 职业倦怠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在1973 年的《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的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助人行业(或叫服务行业)中的职业枯竭现象,即那些助人行业的人们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造成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随着Maslach、Aaslsch等学者对职业倦怠的进一步研究[2],人们对职业倦怠的认识逐步深刻, 认为职业倦怠是指所有行业中从业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一种由倦而怠的心理状态与工作表现。

具体地说,职业倦怠是指从事某种(或某类)工作的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或单调乏味及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理解,或者在种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情形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 而对该工作产生松懈、轻慢的消极性的心理与工作状态。个体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在一种惯性作用下进行工作。 由此可见,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个体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在这种矛盾的心境背景下,个体逐渐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厌倦情绪, 进一步使得个体身心处于疲惫状态, 这种工作状态对工作质量有负面影响, 而不好的工作状态又进一步加深职业倦怠, 最终形成工作状态和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 总的来说,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 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它不利于个体在职业中的发展、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1.2 我国高校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由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性、单调性、重复性等特点,加上其他一些社会原因,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歧视”现象严重,他们自我评价很低,认为自己是高校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在心理上出现一定冲突,容易产生厌烦、疲乏情绪,进一步表现出对图书馆工作厌倦、懈怠、轻慢的消极心理和工作态度。 这种现象就是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从高校图书馆员性别比例来看, 女性馆员占有绝对的比重。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比例平均占到65%以上, 有的图书馆甚至达到80%或近90%[3]。 由于其生理、心理以及职业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她们在工作中面临更多不利局面,同时,女性的家庭角色决定她们在家中要担负沉重的责任, 这种责任又经常加大了她们在工作中的压力,另外,她们还容易遭受到社会中的显性或者隐性的性别歧视。 女性图书馆员承担着工作、家庭、社会多重压力和角色冲突,在职业发展上更容易产生倦怠。

高校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女性图书馆员在身体、精神和情绪等方面耗竭。 高校女性图书馆员的这种情绪衰竭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面对读者服务时的消极态度; 对待读者咨询时缺乏耐心,容忍度低,易焦躁发怒,容易与读者发生语言或肢体的冲突;在工作过程中精力不集中,状态不够良好,认为工作只是单调的重复,简单乏味,对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活力; 与同事之间相处不融洽,不容易沟通,容易产生焦躁情绪。

(二)高校女性图书馆员去人格化表现突出。高校女性图书馆员中“怠”工者常常有以下几类:有能力但无法发挥自身才能的人; 对再就业感到艰难的人; 对改变自身政治与经济地位的感到无可奈何的人;对家庭责任感、专业改变感到艰难与痛苦的人。 种种现状让高校女性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工作普遍存在着不想为而不得不为之的矛盾心理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去人格化表现,如刻意地将自己和读者之间保持较远的距离, 对读者需求不予理睬;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闻不问,凡事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图书馆工作敷衍了事,甚至抱怨工作;个人的职业发展停滞;和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冷淡,对同事多疑,容易产生口角纠纷。

(三)高校女性图书馆员普遍缺乏个人成就感和事业成就感,觉得工作无效能、缺乏适应性。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教辅部门,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为读者服务是其工作的宗旨。 但高校图书馆工作成效的隐蔽性、滞后性等特征,加上社会对图书馆职业在政治、经济、职业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导致高校图书馆员的自我评价偏低, 普遍自我认为缺乏个人成就感和事业成就感。 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中,女性图书馆员通常得不到应有的地位认可, 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 在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方面不足, 认为图书馆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务。

2 高校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高校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病, 普遍存在于高校图书馆员中, 而女性图书馆员的性别特征决定了其在长期的图书馆工作中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调查者对部分高校图书馆和部分社区图书馆的图书馆员进行调查, 发现近85%的馆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4]。 另外,张馨等人对西安石油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9 所高校图书馆员进行专题调查,发现有61.27%的馆员有职业倦怠倾向[5]。 在如此高比例的职业倦怠馆员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职的女性图书馆员。

2.2 高校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引发高校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因素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社会认知因素

由于历史、社会及员工素质的因素,图书馆工作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徘徊在低层次的借还服务方面。 虽然理论界一再将图书馆定位为学术机构,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 图书馆的服务却一直无法达到期望的级次[6]。 简单的借还工作,使多数专业人员处于一种尴尬的职业境地, 图书馆的职业地位得不到社会认同。 在这样的社会认知因素影响之下,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辅部门,不受到重视,人们认为图书馆就是借阅图书的地方, 图书馆工作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 不属于技术工作, 谁都能胜任, 于是不少学校把图书馆当作安置教职工家属以及病残人员的“收容所”。 社会的不认同、读者的不理解、 领导的认识偏差极大地伤害了图书馆员的自尊心,打击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使女性馆员形成心理障碍,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压抑其进取心和工作热情。

2.2.2 政策因素

图书馆员应当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职业。 但是我国一直没有完善的图书馆法和职业准入制度,致使图书馆员职业门槛偏低。 在我国,一方面图书馆界正在不断努力推动图书馆职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现实中有大量非职业化现象,这种冲突,使得女性图书馆员有一种较为尴尬的心理,难以将自己的职业神圣化和专业化,久而久之,在其内心深处必然产生对图书馆职业的倦怠心理。

2.2.3 图书馆工作因素

高校图书馆的某些工作性质加大了女性图书馆员的压力。 图书馆工作的社会效益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 这种特征使得图书馆员的工作成果表现为模糊性与滞后性。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科研要求, 大多高校图书馆延长了开馆时间,实行倒班制。 以女性为主的图书馆员上早班需要早起,晚班需要晚睡,中午吃饭休息时间也受到影响, 生命节律受到挑战, 正常的作息规律被打乱,家人也得不到照顾。 这样的工作性质不利于女性图书馆员的身心健康,长此以往,女性图书馆员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情报中心的功能正在逐步加强, 新技术和新需求对高校女性图书馆员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加专业、创造性强的工作人员, 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女性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无法跟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脚步, 使得她们增强了紧迫感和焦虑感,压力增大。

高校图书馆工作环境方面也不利于女性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 首先,高校丰富的、高知识层次的文化环境与图书馆的简单工作形式产生不对应的表现, 高校女性图书馆员, 特别是专业从业人员, 内心容易产生失衡、 失落心理和职业倦怠意识。 其次, 图书馆工作的环境空间具有相对封闭性,使得女性图书馆员生活圈子狭窄,容易产生孤立感。 特别是流通部门的女性图书馆员,由于工作环境要求在工作中保持安静, 无法适当地与同事实现言语交流,容易产生苦闷、焦虑、抑郁、冷淡等典型性格特征。 最后,很多高校图书馆设施比较落后,工作、生态环境较差,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对于女性图书馆员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她们经常受到肩周炎、腱鞘炎、静脉曲张、皮肤病等职业病的威胁,常常伴有内分泌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容易对工作产生不满和懈怠。

图书馆组织结构妨碍了一线女性图书馆员的沟通有效实现。 高校图书馆通常从馆长到一般馆员是四到五级的组织结构, 这就决定了一线图书馆员与领导的沟通障碍因素增多, 沟通中常常出现信息失真, 不利于女性图书馆员需求的真实表达与实现, 使得其在工作中的合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对图书馆工作的抱怨和不满, 最终的表现就和和读者产生冲突或是不和谐。 一些高校图书馆管理方面也存在偏差与不合理性, 一味地强调对读者的人本管理, 认为读者的所有要求都是合理要求,无条件地满足读者需求,这种服务理念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女性图书馆员的合理要求,容易引发她们对工作的抵触情绪。 另外,很多图书馆管理中缺乏有效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往往考核后的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被考核者,使得她们产生对工作评价不满意,对以后的图书馆工作产生消极态度, 使得职业倦怠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2.2.4 女性图书馆员自身因素

女性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女性图书馆员专业素质较低, 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高要求, 对提供深层次文献服务往往力不从心。 素质参差不齐的女性馆员的工作表现导致读者满意度低, 这种结果反过来又会让女性图书馆员的工作压力加大, 容易对图书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

女性的性别人格、 角色冲突使得女性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往往出现情绪、心理等方面的衰竭。 女性一般具有被动性的人格特征,常表现为: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附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在意志上自卑忍耐,社交态度上封闭自锁,社会责任上贤妻良母,智慧特征上理智浅淡[7]。 女性不仅在社会中承担职业角色, 同时在家庭中还要承担多重角色,每一角色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的角色之间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 因此,角色过载和角色冲突让很多女性图书馆员无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做到平衡, 通常生活琐事和职业压力导致工作中的职业怠倦现象产生。

3 缓解高校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做好女性图书馆员岗位培训

图书馆应做好女性图书馆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唤起图书馆员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以及正确对待神圣的图书馆事业。 在对女性图书馆员培训时, 应注重培养她们对图书馆员职业特性的认识, 使她们对未来可能面对的压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注重培养她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鼓励她们多参加社交娱乐活动, 以释放和调解情绪; 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心态。 女性图书馆员自身要安心自己的职业,从本职工作中寻找职业的长处,并从中找到工作乐趣。

3.2 改善图书馆工作学习环境和管理方法

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蓬勃向上、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相互信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使人乐在其中,不断进取。 用健康、高品位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女性图书馆员, 有利于缓解她们的职业倦怠。 图书馆领导应多与女性馆员进行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以增加图书馆的吸引力,有助于女性馆员对图书馆产生认同感, 热爱图书馆事业。

3.3 实施EAP 计划

EAP 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 是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长期的福利和身心健康支持项目, 通过调整企业员工的个人状态来提升组织绩效。 女性图书馆员EAP 计划是高校图书馆以女性图书馆员为主要对象, 采取系统化的手段帮助女性馆员解决可能影响其工作表现和健康问题的多种策略。 通过EAP 计划可以有效地整合图书馆内外多方面的资源,包括个人、家庭、工作环境、企业、学校和社会等,使女性馆员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将问题聚焦, 利用多种资源和手段进行有效解决与处理, 帮助其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对职业倦怠,提升高校图书馆运行效率[8]。

3.4 加快图书馆相关立法进程和规范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

加快图书馆相关立法进程、 规范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有利于提升图书馆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有利于社会对图书馆职业的价值认可,纠正社会对图书馆职业的认知偏差, 能够促进女性图书馆员认可图书馆职业的合法性和高尚性。

4 结束语

工作倦怠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现象, 它不仅能使个人精力耗竭、身心疲惫、工作态度消极、自我评价降低,而且影响组织绩效和组织文化,给组织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防范女性馆员职业倦怠,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积极推动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育、科学研究、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1] 杨秀禾,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56-60.

[2]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s of Psychology.200l(3):397-422.

[3] 钱小荣,李梅,王秀华.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8-10.

[4] 吴涛.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8):28-31.

[5] 张馨,王家同.高校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6(3):144-145.

[6] 张振声,徐永红.中国警察职业倦怠问题解析[J].中国公安大学学报,2004(3):130-134.

[7] 刘林娇,龚超.重塑女性人格特征[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190,212.

[8] 孙冬梅.国内外员工帮助计划(EAP)的研究综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3):55-59.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馆员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