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方式与图书馆服务对策

2013-08-21 01:24:14麻小红
图书馆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阅读器电子书数字

麻小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55)

1 何谓新媒体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1967年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 EAV(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随着网络的出现,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对新媒体,发表了大量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文献。笔者于2012年12月10日以“新媒体”作为题名检索词,通过检索CNKI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共检索到9 493篇研究新媒体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涉及新媒体概念、新媒体对各个领域的影响、新媒体的作用等。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哈尔滨工业大学景东教授提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当今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科技日报社汤东宁副社长认为,新媒体主要是指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从这些学者对新媒体概念的论述分析可知,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具有高度互动性非线性传播特质,能够传输多元复合信息的大众传播介质。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广播电视媒体。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新媒体具有以下特征:(1)信息传播方式的非线性。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都是单向、线性的。报刊写什么,读者就只能读什么;广播播放什么,听众只能听什么。传统媒体是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新媒体如网络媒体,受众不仅可以浏览精彩网页的内容、检索所需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撰写读书心得与其他受众共享。(2)信息传播行为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信息的最显著特征。如数字广播新媒体实现了听众与广播主持人的互动,听众可以通过数字广播平台任意选择自己需要的节目。(3)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性。如通过手机新媒体,人们可以即时与他人沟通,收发短信。(4)信息传播内容的多样化。新媒体如网络媒体信息剧增,信息内容包括新闻、娱乐、科技、广告等,信息存储几乎没有容量限制,可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5)信息传播方式的个性化。在新媒体时代,读者不仅是阅读的主体,而且还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如读者可通过博客、微客等网络媒体,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观点。

2 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

阅读是读者对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材料进行解码从而获取信息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在新媒体时代,阅读载体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语言、动画等一切可以运用的符号于一体,使得读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听美感和审美通感,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1 网络阅读方兴未艾

网络阅读即读者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称 “网上阅读”,包括实时在线阅读、下载离线阅读两种类型。网络阅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计算机设备。配置性能完好的计算机设备是网络阅读的先决条件。(2)网络阅读资源。网络阅读资源必须是超文本或者超媒体形式的数字化阅读文本。超文本是指“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数字化阅读文本则是指以二进制表示的阅读文本,以计算机作为阅读文本的存储、阅览工具和载体。

从阅读对象上看,读者网络阅读主要阅读以下内容:(1)网络图书。网络图书是以网络为媒介手段,实现浏览借阅与管理网络一体化的电子图书。网络图书一般为读者准备了下载功能,在廉价或免费的资源状态下,网络图书就成了读者通过鼠标、键盘直接复制转移并保存在私人电脑里的电脑数据文件。如出版社、书商、图书馆以网站形成提供的网络图书。(2)网络报刊。目前,各大报刊媒体为了满足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纷纷通过建立独立的网站,将纸质报刊的内容原封不动搬上网络,供读者在线阅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报刊占报刊总量的比率达26.04%。网络报刊以其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双向互动性、立体传播效果、便于检索和复制等特征,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读者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1年增幅均超过30%,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3)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是以网络为载体,为读者提供发布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一个集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平台。目前,博客已成为企事业单位、同行、家人、朋友之间盛行的沟通工具。随之博客群、博客圈的出现,博客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信息交流的媒体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53亿,较2011年底增长3 467万。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随着2009年8月“新浪微博”的首次亮相,微博正式进入网民的视野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网民使用率为50.9%,比2011年底增加2.2个百分点。在多种压力下,人们更喜欢阅读简单而又内容丰富的信息,微博的盛行也恰恰反映了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

2.2 手机阅读十分盛行

手机阅读是手机移动终端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向用户提供各类电子书内容,以在线浏览和下载为主要阅读方式。随着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3G业务的发展及拥有较大存储容量的智能终端的普及,借助手机进行阅读已成为现代人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推出了手机阅读服务。手机阅读的开展必须配备具有多任务操作系统和触摸屏、重力感应等功能的2G或3G智能手机、阅读软件和阅读内容。据统计,超过85%的手机上网用户愿意试用手机阅读功能,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付费阅读,尤其是一些热门小说和名家新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委托浙江分公司建立手机阅读产品基地,并与作家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长江出版集团、盛大、方正、新浪、中文在线等91家优秀内容提供商合作,为手机用户提供手机阅读服务。手机阅读内容十分丰富,短信小说、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电子书等是目前手机阅读的主要对象。短信小说主要由服务运营商通过手机短信,以连载方式向读者分批传送小说片段,读者可付费阅读。短信小说凝练生动、既连续又独立,以奇幻文学、情爱小说为主,满足了手机小说阅读者们的阅读兴趣。手机报是传统媒体与手机相结合的一项移动增值业务。人们通过手机可浏览报纸新闻、图片以及接受视频、音频等资源。手机报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短信、彩信、WAP方式,大多数报纸采用彩信模式提供手机报服务。手机杂志指将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内容的读物定期发布在网上,以杂志的形式供手机用户下载或者在线阅读。手机杂志将照片、动画、视频、音乐、游戏拼贴融合在一起,与网络实现充分联结。用户通过手机杂志可选择和点播杂志的栏目和内容,可以查阅各类信息如天气预报等。手机电子书是通过手机阅读的电子书,需要专门的阅读器或阅读软件,通过网站下载到手机上进行阅读。一些移动运营商和WAP网站与出版社合作,推出了百阅、天下书库、梦网书城等手机阅读站点。

2.3 移动电子书阅读初露端倪

移动电子书即可供专门阅读电子书的掌上阅读器。电子书阅读器是一种采用LCD、电子纸为显示屏幕的新式数字阅读器,可以阅读PDF、CHM、TXT等格式的电子书。自从2007年亚马逊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以来,全球掀起了电子书阅读热潮。我国主要的电子书产品有汉王电纸书、盛大Bambook电子书。汉王电纸书在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中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推出了20多款电子阅读器,为各类用户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汉王电纸书用户已超过100万。盛大Bambook电子书采用最先进的6英寸电子墨水屏,环保不伤眼,完美再现纸制阅读体验。与中文正版数字书城——云中书城无缝对接,提供数百万部正版书籍随时下载,并陆续接入古腾堡、Feedbooks等众多国内外优秀数字内容平台,阅读领域无限扩大。支持WIFI、3G等多种上网方式,使用户随时上网获取自己喜欢的书籍。

3 新媒体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对策

3.1 建设数字图书馆,提供网络阅读服务

据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我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较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同时,新增网民中农村新网民的绝对数量也高于城镇,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46亿。在网民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建设数字图书馆,提供网络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满足网民求知的必然选择。

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配备精良的计算机设备,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完善图书馆网络化和自动化系统,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应用平台。其具体步骤为:(1)建立图书馆网站。图书馆网站是数字图书馆的“母体”。图书馆网站的技术构成涉及软件、硬件、网站安全等方面。网站建设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软件、Web服务器软件、Web数据库软件和网站计数统计等,硬件主要指网络接入和Web服务器的选择。通过加密技术,建立数据备份系统和防火墙系统,以确保网站的安全性。网站的构建要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能轻松、便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2)组织数字资源。对馆藏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资源体系。同时利用数据挖掘等对网络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网络导航的方式或超链接的方式深入揭示网络资源。为了满足用户阅读电子图书的需要,除了加强馆藏资源数字化工作外,图书馆还可以引进商业数据库,建立镜像站点,提供网络阅读服务。如可引进方正Apabi电子图书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注册账号登录方正电子书库,检索、查找、借阅电子书,在线浏览电子书,完成图书归还、图书续借、预约图书、免费试读。(3)设置网站栏目,指引用户查询网站信息。应设置“图书馆介绍”“最新公告”“入馆指南””电子书导读“”书刊在线阅读“等栏目,方便用户点击各个栏目了解图书馆的动态和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要立足本馆实际,走资源共享之路,以较少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随着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的实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可利用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以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成立全国性的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联盟,通过制定联盟规章制度,开展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积极推广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网络阅读服务。

3.2 建设移动图书馆,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建设移动图书馆,面向用户提供手机阅读服务,已是图书馆扩大服务范围、满足手机用户阅读需求的首要选择。移动图书馆是能够利用移动设备提供移动、交互服务的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开始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我国大学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和公共图书馆(如国家数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也相继推出自己的移动图书馆应用服务,为用户提供短信提醒(图书到期/预约到馆)、短信查询(图书馆基本信息、书目信息)、书目WAP查询等服务。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类型繁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系统和格式不统一、通讯运营商的资费和访问模式不统一等影响了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建设移动图书馆,可采建设图书馆WAP阅读网站的形式。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无线应用协议的缩写,一种实现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结合的应用协议标准。图书馆WAP网站的网络系统架构采取服务器——网关——客户端的模式,服务器端是提供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数据平台,向客户端提供各种操作信息的数据源;WAP网关起到解析WAP页面内容的作用,将服务器端和手机客户端顺畅的联系起来,客户端就是大众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手持移动设备。图书馆WAP网站建设可采用模块化功能架构模式,主要包括:①信息发布与更新模块;②流通功能实现模块;③个性定制模块;④留言模块。各功能模块的系统架构与其嵌入模块如图1所示。信息发布与更新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图书馆最新书目信息、讲座信息、图书借阅到期提醒等;流通功能实现模块主要实现馆藏资源的查询、预约及借阅信息查询、续借及借书证的挂失服务;个性订制模块根据用户阅读兴趣,向用户推送所需资料;留言模块是用户与馆员交流的渠道,用户可通过手机提交问题,馆员可即时回答用户的提问。

图1 图书馆WAP网站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图

同时,可将馆藏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以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借阅服务。手持电子书阅读器是一种便携式的手持电子设备,专为阅读电子书设计,具有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器,内置芯片,可以方便地下载电子书。国家图书馆制作了80部手持电子书阅读器,每部阅读器内预装500本电子图书。首都图书馆也推出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利用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便可下载数字资源,实现随身移动阅读。

4 结束语

利用现代技术,顺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馆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数字阅读服务,可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的阅读形式进行创新,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忱。图书馆应优化阅读内容,建立数字阅读服务体系,满足现代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1]“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EB/OL].[2012-11-12]http://www.wenming.cn/wmzg_qmydhd/zhutihuodong/201204/t20120423_624946.shtml.

[2]刘卫利.新媒体条件下图书馆因应之策[J].新世纪图书馆,2012(4):66-68.

[3]郑成铭,詹庆东.基于新媒体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5):47-50.

猜你喜欢
阅读器电子书数字
基于反向权重的阅读器防碰撞算法
一种高效的RFID系统冗余阅读器消除算法
答数字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学与玩(2017年5期)2017-02-16 07:06:3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一种RFID网络系统中消除冗余阅读器的高效算法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成双成对
盲人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