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微

2013-02-01 08:58张清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散文高中语文教学

张清义

【摘要】本文从“入情:实现情感共鸣;入境:让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入眼:驱万途于同归”论述了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散文,是一种最直接、最真实、最彻底地展示作者心灵,表现作者情感和人格的文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根据课标要求及散文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入“眼”解读文本,以达成读者与作者文本的圆融。

一、入情:实现情感共鸣

每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有其思想火花的闪耀,传递出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刘熙载)散文有说理的,有写景的,有写人记事的,不管是那一种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散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品味和体悟文章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真真地走进去,去感悟、聆听。把握散文的情感因素,营造一方课堂教学的情感空间,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富有激情,更富有情调,更有韵味。

散文教学应重视在读中悟情。优美的散文,灵动的语言,纷飞的思绪,让静止的语言文字符号在朗读中飘扬起来,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一场场真实的生活情景在朗读中定格于学生的脑海。引导学生诵读,读出情感,学生就能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唤起心中的情感因子,散文的“形散”在诵读中开始变得沉稳;散文的“神聚”在诵读中开始变得更活。如《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朗读。说说这些地方表达鲁迅什么情感?生1:表达鲁迅的悲痛和愤怒。他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说明当时的政府很黑暗。生2: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的尊敬和与敌人作斗争的决心。他说:“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就是很悲痛,悲痛到要与敌人决战,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军阀十分轻蔑。生3:表达作者的自谦:“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也有对死者的最大尊敬。……

师:读了这些部分,你想到了什么?生1:我想到了孟子的“舍生取义”。生2:我想到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机,从来不缺少这样的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生3:我想到了现今的中国好多反腐的勇士,以及少数的憋屈的上访者。生4:我想到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生5:我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入境:让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

入境,主要指要进入文本的意境中去,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些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形象的,是动人心弦,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灵性的。

如:《荷塘月色》入境教学片断:多媒体出示:“淡淡”的月光,“亭亭的像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师:作者写这种朦胧美的意境,反映什么?生1:这正是作者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虽然超脱,但他“什么也没有”……

生2:“无边的荷香月色”仅使他暂得偷闲,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间。生3:我想象我就是朱自清时,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忧还是喜了,真是喜也朦胧,忧也朦胧,月朦胧,荷朦胧,景仿佛都是情了。

师:我们继续想象你就是朱自清,自“我”欣赏一下,文章哪里精彩?生1: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说明香气是飘忽不定、时断时续。生2:把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小提琴的名曲,用了通感。生3:月光如“流水”,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生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拖出了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生5:“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寄托了淡淡的忧愁。……

散文教学只有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算是引导学生凭借语感,透过字里行间,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了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欣赏到了散文的意境美。

三、入“眼”:驱万途于同归

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这样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的效果。“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

如:《故都的秋》的“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石钟山记》的“文眼”:“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雨中登泰山》中题眼是“雨趣”,“雨趣”,画出了泰山的“雨趣美”,道出了登山的“雨中志”,突出了全文结构美的神韵。

总之,散文教学必须准确把握散文的文学内涵,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会提高他们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能力。

猜你喜欢
散文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