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细化理念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创新

2013-02-01 15:06杨明刚
职教通讯 2013年8期
关键词:技能型顶岗就业指导

杨明刚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创新

杨明刚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就业工作精细化要实现的目标和实施原则,提出就业工作精细化服务模式构建的要素,结合实际工作提供了几种供参考的特色做法,以期对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创新就业工作机制有借鉴价值。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精细化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从某种层面上说是就业教育,因为它是面向“第一线”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所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政策性和业务性要求比本科院校要求更高。

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入学初的专业介绍,未来就业岗位介绍等已经渗透了就业工作,涵盖的主要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市场调研等;与就业工作主要内容关联密切的人员有职能处室及各分院的专兼职就业人员,专门从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老师以及毕业生的家长等。从调研的情况看高职院校职能处室和各分院的专兼职就业人员多为辅导员,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编制紧张、常规事务性工作比较繁重等问题,同时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就业方面的业务培训机会少,缺乏较为系统的就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就业实践工作能力。高职院校中从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思政类专业教师,他们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业性胜过实用性,照本宣科,理论教学氛围浓厚,但是对学生就业工作缺乏实用性;另一部分是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学校也是考虑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就业工作经验,但由于上面提到的学历、知识体系、人员队伍等客观原因,往往教学水平较差。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员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职业化,但是距离专业化甚至专家化的要求还甚远,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还直接导致就业研究创新不能紧跟形势变化,存在靠经验办事现象,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缺乏。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就业教育,那么就业指导就应是贯穿全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对应工作岗位的发展现状,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并不能仅仅满足于上上就业指导课,开开就业指导讲座,讲讲招聘注意事项等泛泛的教育和指导,要注重就业工作的系统性,既要加强教育,又要加强管理和服务,并且服务很重要,讲求实效。

(三)学生的就业预期与企业提供的岗位之间有偏差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明显高于市场所提供的岗位,主要是薪酬待遇及晋升空间两方面,但也包括食宿情况、工作时长等。这种偏差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市场,盲目的设定就业目标造成的;另一方面,当前的就业市场还存在“学历主义”,认为某些岗位就应该是本科或者更高学历的人所从事的,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问题。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及第三方机构的持续跟踪调查反馈,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及高职学生就业预期的理性回归意识都有很大提高。

(四)顶岗实习后提供的就业服务少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之一,而顶岗实习又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具体体现。[1]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通过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需要的技能培训,从而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能力。有些毕业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直接在实习单位就业,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脱离了原来的实习单位,此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刚刚毕业还需要就业帮助。现在普遍存在你的现象是很多高职院只关注顶岗实习前的就业推荐,对顶岗实习结束后需要就业帮助的学生服务较少。

(五)就业工作和专业建设的融合度还不够高

高职院校明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讲,两者应该是相互包容,互为前提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面向市场和就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是定位在“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个层面上。[2]但各高职院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是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为重,就业工作为轻,没有真正做到就业工作和专业建设的相互融合,这势必会影响高质量就业。

二、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精细化要实现的目标和实施原则

通过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设计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精细化服务模式,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是:(1)建成贯穿全程、覆盖全员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满意度;(3)完善毕业生、就业企业、相关业务流程数据库建设;(4)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就业基地更加稳定,层次不断提升。要想顺利推进就业工作精细化服务模式,还应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一)操作性强的原则

就业工作涉及面广,精细化服务模式作为一项改革推行,势必会对相关人员造成思想意识和执行习惯等方面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对工作方法、内容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实施方案如具有很强操作性,容易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和理解,可以更顺利的执行,从而提升就业工作水平。

(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作为一种服务模式,要从学院大局出发,从组织机构、业务流程、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但在具体执行层面,要注意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展。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就业工作是一项具体的学生工作,服务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就业工作精细化的各个方面,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业工作人员的创造性,更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营造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促进就业工作更好开展。[3]

(四)信息化的原则

信息的准确性、集成性直接影响到就业工作精细化的效果,数据信息动态更新为就业工作开展、决策提供更加客观、精准的资料。这就要求为学生建立信息档案,就业工作流程实现网上办公,动态数据随时更新,从而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三、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精细化服务模式要素

(一)机构和人员的精细化

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贯穿整个高职三年,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形成全院上下统一组织管理、事事有人负责、工作协调有序的工作环境。主要分为三个层面:(1)校级层面负责统筹规划,建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一般是学校“一把手”任组长,成员由与就业相关的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和各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以便更好、更顺畅的协调工作;(2)具体执行层面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组织,一般由就业职能部门负责;(3)院系层面直接面向学生,院系领导负责本单位的就业工作统筹、组织、协调;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的具体落实。这样三个层面可以有效保证就业工作实现“纵向到底”。参与就业工作的人员对应三个不同层面的机构设置应包含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可引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优秀校友参与到就业工作中,保证覆盖全体学生,实现就业工作“横向到边”。这里要着重强调做好人员队伍建设,尤其是专职就业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大就业工作业务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在就业工作队伍实现职业化的同时提升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进一步拓宽思路,切实转变思想意识,提升工作水平,有效保障就业工作精细化服务模式的推广和贯彻。

(二)流程和信息的精细化

构建就业工作精细化服务模式重要基础是工作流程的重新梳理和数据信息的更加精细,使现代化信息手段成为就业工作管理服务跟踪、反馈和评价的重要支撑。信息系统的精细化包含三个层面:(1)学生的基本情况信息化。要完善数据采集,保证实时更新和信息准确。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基本建成了集成的信息化办公系统。学生信息应实现网上实时登记审核,学生每个学期的基本信息、奖惩信息、资助信息和思政管理等都要实现动态更新,为就业工作实现精细化提供基本数据支撑;(2)工作流程的信息化。除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组织外,集中在大三就业阶段的主要工作要实现信息化,从单位招聘、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到最后离校事项办理实现工作流程网上办理;(3)就业市场的信息化。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质量需求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对口就业,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状况外,注重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建立就业企业信息库,根据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企业跟踪调查做好企业的分级评定工作,跟随市场经济发展和专业建设情况不断更新企业数据库,提升就业层次和质量。

(三)监控和反馈的精细化

就业工作的监控和反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阶段的就业指导活动、课程教学、服务效果的监控,可通过教学考核、各类竞赛评比、活动开展等方式监控和反馈;另一方面,毕业后的就业质量监控,通过问卷方式对学生、企业进行跟踪调查,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横向、纵向的总体评价,就业对口率、校友满意度、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与企业要求满足度等关键指标是对就业工作的实时反馈,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就业工作的持续改进。

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的特色做法

(一)引入导师制

高职院校的导师制有其自身的产生基础及特点,主要针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差、高考的失意者等基本特点,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学生全面发展指导为主体的新的育人模式。对技能强和思想上有偏向、行为上有偏差、道德上不完善、心理上不健康、学习成绩较差等各类学生增配导师,以“学业辅导、生活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为主旨,形成辅导员(班主任)统一性教育与导师的个性化引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全面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4]

选聘的导师一般都是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师德高尚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一般不超过10人,这样就给就业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通过日常交流、个人发展经历现身说法、心理疏导等方式,做到润物无声,使得就业工作开展能够更加深入细致。

(二)引入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就业工作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校企融合进一步深化,正在努力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在此大背景下可以引入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来,个别高职院还聘请企业家担任班主任,他们与当代大学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以及作为一名大学生未来的学业、职业发展规划。

(三)引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手抓”,不可偏废。专业技能提升方面除常规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外,可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依托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教师科研项目等载体,让一部分同学参与其中,寓教于赛、寓教于研,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教育除常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引入职业人文课程和行业文化课程,并且可以聘任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效果。通过“两手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精细化服务模式的构建可根据地域、专业、企业等客观因素,结合上述构建要素,参考几个特色做法,因校制宜,循序渐进开展,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就业。

[1]赵剑锋,王晓华,申荣卫.高职学生异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及监管教师选择[J].职教论坛,2012(24).

[2]张洪生.浅析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以就业为导向”之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3]刘建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模式初探—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4]杨明刚.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G710

A

1674-7747(2013)08-0053-03

江苏省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S JB880064)

杨明刚,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技能型顶岗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