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华
创新学生社会管理模式 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
靖国华
学生社会管理方式的丰富和创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研究学生社会管理模式,通过与学校和社会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为学生参与学校、社会管理架起合作的桥梁,对思政课实效性的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的民主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渠道,将传统社会实践方式与创新社会参与方式相结合,探索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协助解决民事纠纷的可能性和方式,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平台,促进学生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学校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高校思政课;制度化
学生社会管理是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务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包括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与社会事务管理两个方面。目前,对社会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内容很丰富,但多是从政府或社会组织的角度,对某个热点或主题,在某个具体地域或领域,如农村的社会管理工作、大学生村官参与社会管理、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等方面来进行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有些是从总体上对实践教学的机制、载体、模式、实施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的宏观把握,有些是从狭义、传统、具体的领域进行的,把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与实践较少。笔者通过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从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与社会事务管理相结合、传统社会实践方式与创新社会参与方式相结合、突出强调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协助解决民事纠纷以增强教学实效等方面尝试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研究学生社会管理模式,通过与学校和社会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为学生参与学校、社会管理架起合作的桥梁,同时,在学生参与学校、社会事务管理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将实际经验提炼概括从而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思政课实效性的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的民主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政课不仅仅是政治理论课,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大学生对社会基本理论、道德和法律规范等理论知识知道不知道的问题,更要解决做到没做到的问题。因此,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就必须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事务管理过程中。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并使之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与热情,使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到教学和社会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同时,教师将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跟学生讨论问题,并尝试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及交流,教师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更有方向性、针对性的理论教学,从而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大学生作为学校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过程,将自己的感情和智慧投入到学校发展的规划和活动中来,与学校的管理者分享权力、分担责任,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信任,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管理能力,扩大他们在与自己相关领域的发言权。而且,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可以集思广益,体现高校民主决策的真谛,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1]让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有利于其逐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更快地融入社会,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也增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恰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目的。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探索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但实际上,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范围很小、程度不足、效度较低。由于缺少相应的保障程序和机制,有关学校发展改革的重大决策和措施的拟订完善、组织实施等环节基本没有学生有组织、实质性的参与。[2]现在一般的做法是,在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实际活动中,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在相关负责领导或老师的指挥下承担琐碎具体的事务性、联络性工作,他们也没有独立锻炼、直接参与的机会,普通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途径有很大的空间。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参与讨论与教学相关的事项,参与讨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相关的事项,参与讨论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事项等。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参与是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丰富提供金点子,给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公开表扬,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学分奖励。对思政课来讲,由于它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把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融入讲授过程也是课程的应有之义。
学校和各分院都会定期召开相关事件和政策的通气会和座谈会,思政课教师应努力使教授的学生能实际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保证其合理建议能被采纳,从而发挥学生的作用;努力使学校吸纳学生参与制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每一项有关学生的重大举措和政策至少有学生代表的参与,在政策出台之前可以召开听证会,政策出台后及时公布,维护学生的知情权。
学校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学生在这些组织中作用的实现,使学生实际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有了可靠的途径。目前,在各个高校中,学生团代会、学代会、学生联合会以及其他各类学生组织都在展开工作,针对学校的各类文件和发展中的问题也会有知悉和参评,但是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学生较浅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建议往往被认为是幼稚或不合理的,其被采纳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使得这些会议流于形式。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机构或指定的部门或机构评析学生的建议,对于合理的建议及时予以采纳,对于不合理的意见及时给予解释,以保护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动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督察、后勤服务监督、学生兼职就业和纠纷解决等工作中来。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设置了学生“专题议案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现场收集同学的意见,负责的领导在规定的时限内对整理过的意见做出答复,并以工作简报和网上公示两种方式呈现给学生”。[3]
目前,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现在的通行做法是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考评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务处、团委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和管理,各学院也设置专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校级各个机关部处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校级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学院级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班级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这些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传统方式,也是要继续坚持的,同时,还应有所创新。
保障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志愿服务、下乡活动或支教活动、法律宣传和心理咨询等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针对不同的群体开辟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可以组织学生统一参加,也可以鼓励学生个体进行,活动应由某个学生社团出面负责或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
鼓励学生进行关爱农民工子女送爱心活动。农民工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关爱农民工子女,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必然要求。开展爱心教学援助、爱心物品捐赠以及爱心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带去实惠和快乐。
鼓励学生参加关爱农村低收入家庭青少年行动。通过开展帮扶慰问、教育培训、维权服务、文艺演出和爱心礼包赠送等活动,为农村低收入家庭青少年送上贴心关爱与帮助。
鼓励学生进行关爱残疾青少年群体行动。社会实践组织可以根据残疾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帮扶项目,开展生活慰问、学业辅导、心理健康咨询或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活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帮扶。
鼓励学生推进关爱空巢老人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广泛发动学生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借助走访敬老院、慰问空巢老人等载体,有效服务老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鼓励学生开展专项爱心服务行动。动员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利用寒暑假、春节前后或平日学习之余,深入到火车站、中心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这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公德要求的重要表现,可以使“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社会和谐新风尚得以弘扬。
社区事务管理工作关注的是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种社会生活需求。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作为一级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社区事务管理中,几乎包揽了社区的所有公共事物,在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庞杂的情况下,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很多事情无法深入解决或根本无暇顾及。这恰恰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提供了良好契机。
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要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邻近村社开展活动,与地方上的实践接收单位订立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保证学生参加社会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在相关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负责一定范围的社区公共事务,在社区服务、社会帮扶、社会兼职、宣传服务以及协助解决民事纠纷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立专门网站,由学生负责网站建设、内容更新,关注社区动态,为社区事务管理提供资讯和咨询服务。
学生参与社会管理是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统一,应该给予统一的支持、配合、管理和监督。不管学生参与哪个方面的管理,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要求和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发挥课程特色,以课程实践教学为平台,努力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对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可能途径和方式给予支持与沟通。比如,在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中,可以作为学生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争取相关的职位和职责,督促学校及时审查学生团体及组织提出的决策与建议;在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过程中,可以帮学生联系实践单位,甚至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帮学生出谋划策等。
制度是任何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与根本。没有制度任何想法都是空想,学校、社会也就不能正常运转和严格管理。学生参与社会管理是学校科学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和思政课课程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要制定相应制度保证学生的参与,并使得这些参与落到实处。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师争取学校和社会相应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方面,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制度制定与实施。比如,学校已有的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部门可以完善、落实相应制度,或者建立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专门机构并订立章程,负责指导、监督、帮助学生有效参与相关活动。
1.建立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及时跟踪学生的参与情况。专业负责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实现至关重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
2.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学校要采取一定措施,为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确保学生安全;为参与的教师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3.认真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和总结。有些学生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思想认识偏颇,认为社会参与只是走过场,完成任务而已,对学业也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不管学生参与学校事务还是社会事务,也不管参与哪个层次的社会实践或社会服务,做好活动成绩考评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社会管理活动结束后,学生应向指导教师提交活动报告或实践单位提供的社会参与考核表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社会管理产生的有效影响、平时表现、最终报告、考核表格及其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1]刘新跃,刘建中.现代大学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EB/OL].http://www.cssn.cn/news/566151.htm,2012-10-22.
[2]吴静,斯荣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109-111.
[3]何涌,彭文姣,等.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与新渠道[J].高校教育管理,2012(9):97-102.
[4]韦廷柒,赵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64-66.
G717
A
1674-7747(2013)08-0067-04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科研课题“学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项目编号:D09)
靖国华,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