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借古讽今笔法

2013-02-01 22:25盛婷婷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史实笔法

■ 盛婷婷(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借古讽今的笔法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屈原的《离骚》,希望通过列举兴国的尧舜和亡国的桀纣唤醒楚王,把楚国建成强大的国家。汉赋也常常虚构人和事,借助以前的人和事达到“劝百而讽一”的目的。晋代左思及其后的咏史诗,都常借史实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诗、赋、词、曲、散文、小说、剧本,也时而用借古讽今的笔法来针砭时弊。

“借古讽今”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大体有两方面:1.封建统治者兴“文字狱”。清朝龚自珍《咏史》有这样的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文人作品如果直陈现实,等于引火烧身,自招祸患。宋朝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变法,被捕入狱,后经朝野许多名人营救,最终被贬至黄州团练副使。2.运用借古讽今的笔法,使作品意义表达得迂回曲折,抒情一唱三叹,具有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那么,借古讽今的笔法究竟有多少种呢?

一、先说讽意,史实证明

晋朝左思《咏史》第二首: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涧底松”比喻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山上苗”比喻无能而居于高位的人。这首诗先用比兴手法说出讽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然后用汉代的两个史实证明:一是高官金日和张安世的子孙几代都因为先人有功而做大官。而贤明有才干的冯唐头发白了仍得不到重用。《汉书·金日传赞》:“夷狄亡国,羁虏汉庭……七叶内待,何其盛也。”七叶,自武至平也。又《汉书·张汤传赞》:“张氏之子孙相继,自宣、元已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这两则材料,充分说明了金张世家在地位上的传承和势力之大。作者借汉朝史实,揭露了晋朝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对门阀士族进行了抨击。

二、事理结合,点明讽意

北宋苏洵的事论散文《六国论》,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用两方面的史实论证:一是贿赂的韩、魏、楚三国因“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赂秦而力亏”最终走向灭亡;二是不贿赂秦国的齐、燕、赵三国最终死亡的原因,即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牧以谗诛”。结尾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同宋王朝与契丹、西夏的关系做对比:从地位上看,六国和秦国的君王都是诸侯,而宋王朝雄踞天下,契丹与西夏只是偏踞一方;从实力上看,六国实力小于秦国,而宋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远大于契丹和西夏。由此,作者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灭亡为戒备,不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不要一味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输送大量的白金、丝绢、茶叶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抗,打败敌人的侵略。

三、铺叙史实,点明讽意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详细地描述阿房宫的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还铺叙了宫廷生活的奢侈:“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在“铺采摛文”的基础上,作者“托物言志”,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寄托了讥谏之意:“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规劝唐敬宗勿蹈秦国统治者的覆辙。

四、虚构故事,点明讽意

清朝蒲松林的短篇小说《促织》,以明朝宣德年间皇宫崇尚斗促织游戏,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虚构了成名一家的故事:主人公成名因无力缴税遭里胥陷害,以至“苦受杖刑”“惟思自尽”。他的妻子求神问卜,得到一幅神秘的图。成名按图苦搜,终于找到一只上好的促织。他儿子无意中扑死了这头促织,因惧怕父母责打而投井。成名救出儿子后,意外地发现一只奇异的小黑促织。这只小促织神秘地战胜了“庞然修伟”的促织“蟹壳青”。成名把它进献宫中,它不仅善斗,而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此得到官府的厚赏而发财:“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成名的儿子复苏后,“自言化促织”。

结尾,作者对这个故事作了深刻的评价,揭露了“一人升天,仙及鸡犬”的丑恶社会现象。作者在文章开头表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既可放开写,又可避开“文字狱”。而所写的正是清代封建社会腐败黑暗的现实:宫廷荒淫,官僚媚上献宠,为受赏升迁,借机搜刮民脂民膏,结果老百姓倾家荡产。进而揭示出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文章结尾也直接表达讽刺清朝皇帝的意向:“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五、写景叙事,蕴含讽意

宋朝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是这样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里,作者描述了“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等景物,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和从京口起兵的刘裕。这两位历史英雄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北抗强敌,为国家建功立业。词中虽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在赞扬历史人物孙权、刘裕的同时,作者自然联想到南宋朝廷偏安东南一隅的现实,揣摩出蕴含于词中的讽刺意味;南宋王朝主和派苟且偷生、屈辱求和的行径是误国的,是可耻的。

以上所述,只是借古讽今的基本笔法,并非“穷形极相”。了解借古讽今笔法,对我们阅读、鉴赏、评论古代文学作品,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猜你喜欢
史实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七)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
让历史史实“活”起来——以《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例
经略中原的若干史实辨析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