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道路上

2013-02-01 22:25方丽丹浙江省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张岱切入点语文课堂

■ 方丽丹(浙江省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三后,学生课务繁忙,作业量大,基本上不太可能把课余时间花在语文学科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教师目前普遍面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话题尤为必要。那么,我们该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效益呢?

一、巧设导课环节,激发求知欲望

导课,是课堂教授的重要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我在教授郭沫若的《静夜》时,进行了如下设计:课前精心筛选了一些美轮美奂的月夜图片,同时配上背景音乐《静夜思》,在候课时自动播放,学生们一进课堂,马上被带入教师着力营造的那种静谧、朦胧、虚幻的意境中。这时教师深情款款地导入:“广袤无垠的星空充满了神秘、浪漫的气息。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仰望夜空的习惯。恋人们喜欢在星空下散步,窃窃私语;快乐的人们喜欢在星空下点起篝火,载歌载舞;孤独者则在夜空下痛苦着、彷徨着、迷茫着……那么,我们伟大的诗人郭沫若先生又在星空下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静夜》,去品味诗人心中的滚滚思潮……”

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星空的无限遐想,接着我又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中用轻如呢喃的声音深情范读:“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接着,引领学生一起慢慢咀嚼文本,细读文本,倾听文本的灵魂。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品、慢慢赏,让文本与阅读主体亲密接触。

这节课因为巧用多媒体导课,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让每一位学生始终沉浸在诗意中,坐在后排的观课教师也忍不住跟学生一起轻声诵读。

二、注重课文美读,调动学生想象力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教材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而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体验,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有人说,学生一旦读书进入角色,就会保持一种进取心态,久而久之,便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我认为,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定能先声夺人。

我在教授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就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情感。上课时,我率先范读一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朗读这句时,我特意压低声音并将“大”字延长。由于朗读时情感到位,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茫茫雪野之中,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一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张岱内心深处的孤独、孤傲,理解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

又如教授《范进中举》时,我紧紧抓住范进喜极而疯时重复说的一句话:“噫!好了!我中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或喃喃自语,或手舞足蹈,通过诵读走进人物内心,从而理解“好了”所蕴含的深意。学生纷纷说“好了,意味着从此以后不再挨饿”,“好了,意味着从此以后不再受欺凌”,“好了,意味着从此以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后,我不失时机地推出主问题:“范进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巧设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实现长文短教

张震雷老师在《寻找教授内容内在的“序”》一文中说:“教授内容从课堂层面‘软着陆’到具体的教授,关键要找到教授内容内在的‘序’,也就是要寻找一篇课文最佳的切入点。”正如张老师的经典案例《杨修之死》,他在对杨修这一人物进行分析时,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文中夏侯惇对杨修有一句高度评价的话语“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他就在“真知”上做文章,围绕“真知……——真知?——真知!”这条线索进行教授内容的组织,形成了一个张力极强的层递式教授结构,推进了学生的认知。

这个切入点抓得何等精妙!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样一个精准的切入点呢?我个人认为,教师精细化的阅读文本是前提。教师只有在反复阅读教材以及相关教授资料的基础上,从课文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然后逐步升华。如或从词语表达,或从人物塑造,或从环境描写等角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有的放矢地突破。

我在教授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中舟子评价张岱的一个“痴”字,围绕这个切入点,设计“舟子为什么这样评价张岱”“你能从文中找出舟子这样评价张岱的理由吗”“你认为张岱痴吗?”等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达到了解读文本的目的。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我深切地体会到由切入点铺就的精细的教授途径,像一条简明的路,引领学生进入五彩斑斓的语文胜境。

四、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贯彻愉快教育的原则,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趣味性,经常变换形式,尽量使题型多样新颖,练习的方法灵活多样,使训练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

1.学出复习卷

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篇文言文,容量颇大。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在这一单元教授完毕后,让他们自行设计一份单元卷,规定必出多少个实词解释,多少个句子翻译,多少个名句积累,多少个趣味题等。出好卷子之后,找到一个合作伙伴互测互评。以学生自己出卷相互考试的方式,取代教师统一组织的单元测试,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作业的热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出卷的过程中也对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一番梳理,达到了巩固的效果。此外,学生相互抽测,更容易激发他们相互竞争的意识,同时也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

2.设置作业自助餐

在教授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布置适合学生的作业。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时,我设计了三份练习,美其名曰“作业自助餐”:(1)运用绘画艺术中的白描手法,用铅笔淡彩勾勒出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2)请学生根据文章的意境挑选乐曲,配音激情诵读课文,并在全班交流展示;(3)让学生挑选文章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自选角度加以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一题认真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融绘画、朗读、习作为一体,将学生从单一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同时也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不但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仿一仿,改一改

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或续写课文、改写课文。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安排学生续写《皇帝回宫以后》;在教授《女娲造人》时,可以设计小作文练习《造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学习的幸福和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猜你喜欢
张岱切入点语文课堂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领悟张岱的“痴”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