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宏业
目前在语文复习教学中,提得较多的是老师的解题和命题能力。其实,在解题和命题之间,还要一项重要的能力,即分析试题的能力,简称析题能力。所谓析题能力,主要指三个方面的能力,即辨析试题考查能力考点的能力,评析试题、答案优劣正误的能力,剖析学生答题失误原因的能力。在语文复习过程中,我采用如下的途径提高析题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中考指导用书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考试范围与内容;题型示例;典型例题。从体现对当年中考备考“指导”这一功能看,其三个部分各有其功能。老师要善于从考试范围中看变化;从题型示例中明导向;从典型例题中析考点。特别要通过分析题型示例来把脉考试的方向。
以南京卷为例,这几年都是考查全命题作文,复习时如何考虑作文的命题样式呢?从今年公布的题型示例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六道样题共有三类呈现形式,即全命题、半命题和材料作文。其中每种命题形式各有两种呈现方式。全命题、半命题作文主要在于有无导入语。而材料作文则主要有文字材料和图画。
第二,从训练安排看,第一轮复习宜将三大类六种作文命题形式都让学生见识一下,保证学生遇到类似作文形式不陌生。
第三,从训练侧重看,训练的重点仍然是命题作文,因为命题作文训练到位了,其他作文基本迎刃而解。材料作文则训练学生如何抓住材料的核心主旨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第四,从训练方法看,宜将作文训练与阅卷要求结合起来,将作文训练细分成几个专项:审题、立意、选材、语言和结构共五个专项进行训练。
下面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如何分析典型例题来确定复习内容。
第一,通过析典型例题,提炼出现代文阅读中的六大通用能力点:整体感知能力;概括提炼能力;语言品析能力;感悟评价能力;手法赏析能力;联想迁移能力。
第二,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通用能力点的例题再分析提炼,归纳出常见题型。
如:以南京卷为例,我们从近五年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可以归纳出“概括提炼能力”的常见题型。
1.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2007《城市农夫》)
2.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2008《田野上的白发》)
3.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008《田野上的白发》)
4.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2009《蔷薇几度花》)
5.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2010《天窗》)
6.文中的男人对儿子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2011《雪地烤红薯》)
由此,我们发现,文学作品概括、提炼能力常见题型主要有:概括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解题和对参考答案的分析,总结出每一类题型的常见解题方法。如:人物形象概括: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根据情节;借助作者评价等。注意采点全面不重复;注意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汇。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很多老师往往选择大量的阅读文段进行训练,以做题代替复习,而缺少对阅读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指导。学生题目做了不少,但能力提升不高。有道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因此充分用好典型阅读材料,围绕中考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编制新的题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1.打通。有些题目,可以整合,用一篇阅读来带动整个文体阅读能力点的训练,所谓做一篇而通一类。如一篇现代文阅读题,如题目数量不够,能否让学生根据能力点的分布,再命一两道题并给出答案?有时候你只需要选准一个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反复的研究,然后相机诱导,学生自然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训练议论文中的“论据”这一文体考点,我们可以从议论文本小,整合相关语段,从根据事实论据、补充事实论据,判断事实论据是否合理、两个事实论据顺序能否颠倒、所用事实论据的作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打通,努力达到做一题而知一类。
2.取舍。有些试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相关能力点,则完全可以略讲或不讲。特别是一些现代文阅读题,即使中考题也可以进行大胆取舍。如扬州卷《有一缕阳光叫感动》第21题,这篇散文写了一对老人,同时也写了他们的邻居。假如你生活在这个小区,请写一段文字,说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80—100字)(6分)这样的问题,空泛而不着边际,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训练学生说假话和空话,可以果断地进行删除。
3.修正。如题目考点考查不全面、不合理,能否发动学生进行评判并修正?如发现学生答题思维有问题,能否发动学生做一回阅卷老师,给学生的答案进行判分?如发现试题答案不够合理,能否发动学生进行大胆修正。如发现答案不够具体,显得笼统模糊,能否让学生拟写出几个答案示例……这些教学行为,都需要我们老师对试题进行科学的分析。
4.补充。原先一则阅读材料只训练3—4个能力点,老师完全可以分析试题,增加到7—8个能力点的训练。因此,原先要用三四个阅读材料训练,现在用一个阅读材料就可以了。这样就呵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材料,品味语言,感受思想,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
5.变化。一般来说,同一个考点,其试题呈现往往有不同形式,老师要对每一个考点常见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在对试题进行分析评讲时,就可以随时将相关试题进行变化,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查找辨析出相近试题的异同。
总之,老师要从命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命题意图,灵活地规避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引导学生做试卷的主人,不做试题的奴隶,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从学生错答思维中有针对性指导方法
对于解题方法,我们初三老师并不缺少,可以说口诀成套,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这些解题方法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固然很好,但并不是万金油。问题出在哪?老师往往沉迷于自己所谓的经验,而缺少对试题本身的分析,特别缺少对学生为什么会在这类试题上丢分的原因分析。如此,就会一直掩盖学生在这类试题上的错误思维,而老师一味地用自己的惯有思维进行指导,学生往往听不进去,自然无法领会老师的方法。特别是有一类学生,总会沉醉于自己的解题思维而置老师的方法于不顾,就更需要老师增强分析试题的意识,提高分析试题的能力了。
2.方法指导要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
目前现状:复习课运用演绎法太多,一般是:考点分析—典题呈现—方法指导—当堂练习—课后巩固。
应该说,演绎法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但演绎法容易使不自觉的学生产生厌烦,忽略学生的思维,听课兴趣降低。而归纳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讨论归纳中激发灵感。但又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驾驭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将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如指导初中生进行“描写训练”,一般的做法可能是:先陈述什么是描写,描写要抓住对象的特征,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语言更生动;然后选取几段经典的描写片段,让学生欣赏;接着就让学生学会运用描写手法进行写作训练。这种介绍知识的指导方式,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悟,这种指导往往是隔靴搔痒、劳而无功,这是演绎法带来的弊端。同样进行“描写训练”,特级教师郑桂华老师设计了四个训练环节:第一步,请同学尝试“两只鸭子游水图”的描写训练。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描写时关注描写的对象、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作总结:“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第二步,对照上述三条原则,检验修正自己的描写文字,互改互评,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归纳:一是描写的前提要尊重事实,准确;二是多角度、多方面描写对象会更加具体形象。第三步,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风车的画面”写作训练。经过前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精彩纷呈的文字。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明白:在描写复杂的场景时,注意描写的主次、层次。第四步,布置课外练习,出示草原场。景图片,要求描述画面,或者描写家乡的一处场景。
整个指导课用归纳法构思,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描写的奥秘: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准确性、多角度;有主次、有层次。没有写作术语的枯燥讲解,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归纳,这是归纳法的妙处。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即努力由“粗放型经济”(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化,来降低消耗,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其实,我们的复习课也要追求模式的变化,即应该由“粗放型复习”(题海战术型)向“集约型复习”(精讲精练型、师生融洽型)转化,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而析题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析题是实现语文复习课减负增效的必经之途!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