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杰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浙江 奉化 315500)
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对学生个体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结果,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分别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谓的知识和技能概念相对应。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以知识性、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础工具课,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和特征、计算机硬件的认识、软件窗口界面的认识、软件中各种工具的认识等。陈述性知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而且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垫脚石,学生往往都是在内化了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操作的探究,从而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因此,陈述性知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例如,盲目地用机械学习代替有意义学习,学生学得乏味而低效;采用“讲授——复述”法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各知识点繁多而凌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记忆。其实,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笔者的教学经验,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注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门户,注意又与兴趣密切联系,它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受外界的刺激特征和个体自身的状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与直接兴趣相联系。在教学中,凡是变化的刺激,如教师讲课时语调的高低,呈现教材的颜色,教师的姿势、动作、手势等变化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凡能唤起人的情绪反应的刺激,如讲课的生动、形象,阅读材料中的生动比喻,直观教具、图画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变化的刺激特征和情绪性刺激特征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引起无意注意。
创设问题情境,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爱学、乐学。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陈述性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
例如,《图标大本营》一课中的谈话引入环节:
师: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有自己的图形标记,让我们来做一次图标抢答(展示网页式课件,让学生识别常见的电台图标、气象图标、轿车图标、奥运图标等等)。
学生踊跃抢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电脑中的图标。
(引入故事)今天的课堂上我带来了一位好朋友——金老师。新年伊始,我们的金老师拥有了自己的新电脑,但有了电脑的金老师烦恼却是一个接着一个,大家愿意帮金老师的忙吗?
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帮助金老师……
反思:在谈话引入环节,从生活中的图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抢答。接着,以真实的人物、虚拟的叙事形式创设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而整节课围绕帮助金老师消除烦恼,也让学生富有成就感,较好地保持了对课堂的注意。
教师为学生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主要是通过教科书和讲课两个渠道,此外,还有一些直观材料。现在提倡“用教材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创新,但呈现这些教学材料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言语知识的认知兴趣和记忆的强度远远不如对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图表化、知识图像化的表象性转化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言语形式的知识转化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形式的材料而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协同感受,从而更好地接收并处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无处不在的信息》一课“信息的传播方式”内容时,需要呈现古往今来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学生看书和教师讲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但效果一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直观而形象;还可以让学生来表演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过程,更是妙趣横生。这样,不但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使其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处理,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了速,而且利用多媒体多元化呈现信息,学生多种感觉共同参与,使其印象更加深刻,不易遗忘。
在教学过程中,新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否能为新知识的生成提供认知框架。所以,教师在新知识学习前必须帮助学生优化其认知结构,并指导学生理清知识的两种联系:一是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包容范围较广的上位概念,可通过设计引导性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同化新的下位概念提供一个认知框架,实现垂直迁移。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合适概念,但他不能自发应用时,可通过设计类比性的学习材料,为其指出新学习的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的异同,实现水平迁移。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意义地建构。
不同粗细度麸皮、全麦粉以及面粉粒径的测定结果见表 2。由表可知大、中、小三种不同粗细度麸皮的D50值分别为285.0、186.7、75.7 µm,粒径依次减小,D10和D90值也表现出相同趋势。比较同一样品的D10、D50和D90值,不难发现经旋风磨粉碎的麸皮,粒径分布范围较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可能是由于麸皮中的不同组分机械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麸皮的外层果皮质地非常坚硬,因此粉碎困难。随着麸皮粒径的减小,全麦粉粒径降低,但下降程度不如麸皮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全麦粉中比例较高的面粉组分对平均粒径影响更大。含有小粒径麸皮的全麦粉与面粉粒径分布及其平均值最为接近。
例如,《我的第一张幻灯片》一课中,在认识Power-Point软件的窗口界面时,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Word软件的窗口界面,从找一找两个软件窗口的异同入手,探索PowerPoint软件窗口的各组成部分。由于Word和PowerPoint同属微软的Office软件,所以两个软件有许多类同的地方,学生能够很方便地实现知识的迁移;而那些不同点,正是PowerPoint软件区别于其他软件的关键特征,重点认识这些不同的窗口部分,可以加深对PowerPoint软件窗口的认识,从而有意义地建构新知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是保持知识,而是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为了防止新旧知识的混淆和有用知识的遗忘,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归纳整理,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在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综合贯通、整合协调。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多种复习与记忆的方法、精加工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对已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具体的做法主要有:
(一)复述策略
复述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反复学习与再现的过程。例如,学生为了记住什么是多媒体,一遍遍反复多次地念、背、写等,达到记忆的目的。促进陈述性知识保持的复述策略有两种:拷贝复述和重点复述。
(二)组织策略
(三)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对记忆的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各种记忆术,来促进学生知识的保持。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键盘,了解键盘操作规范,笔者编了一首儿歌:“头正身挺直,脚平指弯曲,左手食指是F,右手食指在J上,两大拇指争空格,其余手指依次放。”通过熟读并反复尝试,学生也就能很轻松地熟记键盘的操作规范了。
陈述性知识掌握的实质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命题网络的建立。有效的测量必须测查学生的命题网络是否形成。根据认知心理学测量认知结构特征的技术,教师可以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用什么样的测验题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但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手段,而且对学生学习起导向作用。如果测验题只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学习材料,学生就会只注意死记硬背;如果测验题是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主动去寻找知识的网络结构。评测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考试、提问、巩固练习、开展知识竞赛等,它们能诱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生活积累、知识积淀去应答测评,从而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有效提取。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效习得,持久保持和灵活提取、运用陈述性知识,从而为形成程序性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许憬.把握特点,呈现精彩——《图标大本营》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3]杨玉东.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