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撰写公开课教案

2013-09-19 08:53刘仍轩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3期

刘仍轩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山东 青岛 266023)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安排和设计。和日常教案相比,公开课教案一般还要提供给听课者,以便让听课者准确了解执教者的教学目标、大致流程、设计意图、习题安排等,并可作为教学资源长期留存、借鉴。笔者在平日举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公开课教案撰写常存在一些问题,或简繁失当,或项目不全,或缺乏预设,或行文不严。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提出了撰写公开课教案的六个关键词:目标明确,流程清晰,预设充分,意图明显,行文严谨,回顾全面。

一、目标明确

撰写公开课教案前,首先要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并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目标应包括三项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达到的程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渗透。当然,在描述教学目标时,以上三个方面可能会有融合。

接下来要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是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的,即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哪里;“难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即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关键点”是针对教学法而言的,即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克服学生的困难,是上述二者的综合考虑。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并初步概括、交流读时刻的方法。

(3)体验、类推1分钟、1小时的长短,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时刻,经历体验时、分长短的过程,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出钟面的时刻,初步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教学关键点】

创设具体情境,激发认读兴趣;结合学具课件,掌握认读技能;体验时分长短,建立时间观念。

二、流程清晰

教学流程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具体规定了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及实施方法。结合多年来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我们梳理出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大致的教学流程。

以新授课为例,我们提倡用两条线贯穿整堂课,一条是情境线,一条是探索线。情境线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上,让学生在解决由连续情境产生的一连串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技能。而探索线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概念、计算、规律性质、解决问题、测量、统计、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可能性、综合与实践等,我们还总结、提炼出不同的教学流程。以概念教学为例,我们提炼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撰写公开课教案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流程,对每一大环节进行精要概述,将会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当然,以上教学流程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完善,还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穿插、整合,大流程下还可以有小环节。比如,上述“时分的认识”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尝试读出时刻

(2)认识钟面

3.借助素材,总结方法

(1)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2)总结写时刻的方法

4.体验感悟,内化概念

(1)体验1分钟的长短

(2)推想1小时的长短

5.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6.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其中在“总结读时刻的方法”这一环节中,为了既能体现“方法由学生总结”这一理念,又能体现教师必要的帮扶,我们确定了“初步感知方法——尝试运用方法——概括总结方法”三个由浅入深的步骤。教学设计如下:

总结读时刻的方法

(1)初步感知方法

课件出示8时20分、8时50分两个时刻,让学生准确认读,初步感知方法:时针过了8就是8时多,分针指向4就是20分、指向10就是50分,合起来看就是8时20分、8时50分。

(2)尝试运用方法

再次出示8时52分钟面,引导学生准确读出这个时刻,并说出认读的方法。

继续出示第7、10、20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学生认读:9时15分、9时32分、10时15分。

(3)概括总结方法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我们认读出这么多的时刻,你能总结出认读时刻的方法吗?

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反馈。

引导学生借助前面已有的素材进行抽象概括,并总结出认识时刻的方法:先看时针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是多少分,合起来看就是几时几分。

上述教学流程,在三个小标题的引领下,教学过程一目了然,层次清晰地体现出学生方法的获得是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三、预设充分

教学设计不是记录流水账,在设计某一个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预见到学生可能的反应,并准备相应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比如,在本节课“分析素材,理解概念”这一环节,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先认识钟面,再读“8时31分”这个时刻,就体现不出认识钟面的必要性。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让学生“尝试读出时刻”,再进一步“认识钟面”。而在“尝试读出时刻”这一过程中,如果让学生只试读“8时31分”这一个时刻,可能会出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而小部分学生也是囫囵吞枣地能跟着读出”的这种实际情况,学生仍然产生不了“进一步认识钟面”的需要。为了突破认识钟面的必要性,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尝试读出时刻

(1)试读8时31分

谈话:8时30分联欢会正式开始了,让我们来看看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吧。(出示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

请学生读出时刻,并追问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学生对8时31分试读顺利,将引出继续试读8时52分这一时刻)

(2)试读8时52分

谈话:这个时刻你还会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当学生对这个时刻的表达出现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小结:看来要想准确地读出时刻,就要弄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

2.认识钟面

……

预设时可以在教学设计文本中呈现出“学生可能”的情况和“教师对策”的预案。预设的有效性就体现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既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自然地引出了对概念的理解,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兴趣。

四、意图明显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教师,反思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反思分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主要在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教学中的反思,主要在合理调控教学进程;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之后,都应该结合课程标准理念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针对教学设计运用了哪些方法,简明概括地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还是以“分析素材,理解概念”这一环节为例。在第一个教学过程“尝试读出时刻”之后,可以撰写如下的设计意图:

第一次试教第二次试教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六一儿童节”是我们最快乐的节日!希望小学二年级3班的同学在这天也举办了“六一联欢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联欢会就要开始了,谁知道开始所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生:8时30分(板贴钟表面并板书:8时30分)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关钟表的知识,谁还记得?跟大家介绍一下。生: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有时针、分针;学过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师:同学们对前面知识学习得很扎实,真棒!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综艺节联欢会,大家还记得吗?(播放照片)通过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这些节目,对吗?下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联欢会开始的时刻。(课件出示联欢会开始时刻的图片)谈话:你能读出这个时刻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贴钟表面并板书:8时30分。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入,通过对认钟面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通过试读8时52分这个时刻,使学生产生研究钟面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第三个环节“借助素材,总结方法”,在教学了“总结读时刻的方法”“总结写时刻的方法”之后,撰写的设计意图如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素材,探究认读时刻、写时刻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事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设计意图的撰写,一是体现出执教者随时随地的反思,二是容易让听课者尽快了解执教者的想法。撰写教案时思考“设计意图”,再配合执教之后的“课后记”,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就是表达这样的道理。

五、行文严谨

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繁得当,行文严谨。一是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不要过详。如果把教案写成讲话稿,上了课就会照本宣科,就难以处理好课堂生成的内容。二是不能过简。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如何进行指导点拨?学生有哪些活动?都要在教学设计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下面是“时分的认识”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前后两次试教的教学设计对比:

第一次试教,教学设计呈现的都是教师与学生直白的对答,给大家的感觉更像是教学实录,学生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轨道行进,教师牵引着学生的痕迹过重。第二次试教,教学设计中常用到“谈话、引导、追问”这些词语,教学过程显得更加清晰明了,即使不听课只看教学设计,大家也能很清楚地了解教师要在本环节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交流的话语用“谈话”进行描述,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的话语用“引导”来表述,而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则用“追问”来体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还能简明扼要地体现出教学的层次,实现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另外,在教学设计的撰写中,课件、插图、练习内容适时的呈现,有时比用文字更能清楚明了地帮助听课教师理解执教者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的。比如在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这个环节时,如果用文字表述分针的运行四种情况,比较繁琐,但是呈现一个课件片段插图,就能清晰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

认识时间单位

(1)观察分针,认识1时=60分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的变化,从12开始走到1、2、9、11分别是几分钟。

在此,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得出具体的时刻,并进行适时的评价。

(学生可能会运用数格、乘法口诀、减法等多种方法得出答案)

引导学生发现:分针指在不同的位置,选择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正确、快速地读出时刻。

追问:分针又走回到12,刚才走的这一圈是多长时间?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可能会说出是60分或1小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1时=60分)

小结:分针走了1圈是60个小格,是60分钟,也就是1小时。

(2)厘清分针与时针的关系,进一步认识1时=60分

课件的呈现生动地展示出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及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一目了然的呈现形式配合教学设计做出的具体说明,使得教学设计实效性更强。

六、回顾全面

每堂课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往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全课总结”走过场的现象,以短短的一句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草草了事,教师预设学生的收获也是零乱的、发散的,大多仅仅限于对所学知识的重复概述,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等隐性知识的梳理。

我们认为,整堂课的回顾总结,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要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要让学生回顾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总结及时进行补充和提升。“时分的认识”这节课“全课总结”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时、分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有可能会谈到:认识了时、分;学习了读、写时刻的方法;时间很宝贵,要珍惜时间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相联系,从而初步形成知识建构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关于时分的知识,大家能准确读出时刻,并且懂得了时间的宝贵。那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这样设计“全课总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抓住知识点的实质和内在的联系,促进教师对教材体系的把握,从而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培养他们的建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