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心理契约的构建

2013-02-01 14:27卢丹
职教通讯 2013年20期
关键词:契约阶段院校

卢丹

一、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Argyris提出的,指主管若可以和雇员间有较为积极、尊重的领导方式会对雇员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后来这一概念逐渐被Levinson和Kotter等人深化研究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得到肯定,进而发展,被认可为是一种“非书面化的契约”,是主管和雇员间的一种内在隐藏的,没有表现出来的期望值。到了80年代,开始出现了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学派争论,“Rousseau学派”和“古典学派”间的争论,使心理契约的发展更加细化和具体。但直到现在对心理契约的认识都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统一和固化的答案,笔者采取的是“Rousseau学派”的观点,也就是组织雇员对他和组织之间的互相要尽责任和义务的一系列期望,而这种期望来自于他对于组织环境的认知和对组织各级代理人的所给予的各种承诺的认知,但这种期望不一定会被组织代理人所认识到,是一种狭义的心理契约。这种非正式的,没有形成文字的心理契约却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忽视的后果是雇员心理的失落感、日后工作的松懈等不好工作状态的源头。

将这一内容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则是把学生与学校间的隐性期望值挖掘出来,形成彼此的契合关系,从而双方为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做出努力,在互相责任与义务的完成过程,在回报循环构成的组织经历后,学校、老师与学生间形成情感上的契合关系,使得学生对学校有情感、有忠诚,在学校里也可以获得自身的发展期望,与老师相处中能获得情感期望。[1]学校学生工作管理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面对众多却不同的个体,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十分艰难的,条条框框的规则有时候不一定都行的通,适当选取心理契约路线,从人性化、需求化的角度管理,将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引导激发出来,从而实现与学校目标统一、彼此荣辱与共,互相温暖、信任的心理契约的形成。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一)招生阶段心理契约的构建

招生阶段是学校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学校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是从录取通知书上提供的信息以及校园网的介绍,当然还有贴吧、百度、天涯论坛等途径去认识学校在社会上的评价。通过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形成对学校产生初级印象,但这时的心理印象是有期待有保留的,学生会有一种急于验证各类信息是否准确的心理,会有期待自己校园生活与校园环境。这就要求学校在招生环节的信息发布要实事求是,为双方心理契约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学生在报道期间,报到现场、新生入学欢迎互动,辅导员与学生见面,学校管理人员的动员讲话等等都要从学生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好的印象;要赢得学生的好感与信任,觉得不陌生,对学校有亲切感,让其觉得满意,符合心理预期,觉得选择了对的学校。这一阶段的心理契约核心是相遇,应务必保证这一相遇过程是美好的。

(二)入学初期心理契约的构建

入学时期心理契约构建是指学校在招生阶段做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基础上的心理收集,这一阶段重在了解和初步的契约构建工作。这一时期学生刚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所认识,其理解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而新鲜感不再后,会开始对学校认识更加理性,这就要求学校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在有效的沟通中取得对学生的了解,并作出具体的引导,对某些可能与学生心理不符的内容作出解释。这也是彼此有效交流的磨合期,经过了这段,学生的认同、理解与满意才会慢慢激发出来。这一阶段,辅导员要重视与学生间的交流,做好学校与学生间的有效联系人,将学生的需求转给学校,将学校的期望寄予学生,使双方做好调整与适应的心理,让交流真正有效,让心理契约的构建朝好的方向发展。

(三)入学中期心理契约的构建

入学中期就是心理契约构建的主要阶段也是学校与学生的互融阶段,这一阶段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认识已经很多,彼此的信任与理解都已成熟,这与前两个阶段的努力有很大关系,在这样好的发展势头下,学校的管理者就要把这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固化下来,需要学校对学生的成长给予更多的支持,无论是外在的校园环境还是精神需求,学校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加强。[2]让学生对学校始终有新的认识;让学生觉得被重视程度不仅没有随着入学时间的增长而减弱,彼此间反而更加默契。反向的学生在较好校园氛围、管理者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其精神品质也会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样,学校与学生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共同发展,而心理契约的构建也会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

(四)毕业使其心理契约的构建

毕业阶段是学校与学生情感开始分割开来的阶段、学校送走学生,学生告别学校与大学时光,虽然这一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也许越来越少,但却是心理契约建立的延续与考验。在校期间双方以形成了较好的默契,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针对学生的毕业需求做好最后的学生工作,让学生收获更多关于就业与人生的实用经验与思考,为学生开辟出就业渠道和人生方向,这是心理契约的兑现,也是双方情感的表达,而学生相应的以实现学校期望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就业,为学校取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并为学校新一轮心理契约构建做好基石。那么,即使以后是分割的两个内容,但心理契合度还是存在并互相影响。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心理契约的构建需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契约要与实现期望吻合度高

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管理,要注意的是学生与学校,这个契约双方对互相期望实现的吻合度要高,若只是有期望无实现,那么契约无意义、构建无意义,效果为零。因此,要尽量使心理契约内容公开、公平、科学、合理,这样最大限度的让彼此认识并共同努力,促使心理契约的有效执行。如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与发展机会,而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等。

(二)心理契约要重视“以学生为本”

心理契约构建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发展空间,并实现心理上的被尊重与认可,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有效激发,要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教育需求、发展需求和心理需求,学生在相应义务的履行上也才能更加主动,学校与学生才能实现双赢。

(三)心理契约要关注沟通渠道的便捷

保证沟通渠道的便捷,实现校方和学生间的有效沟通,避免由于沟通不当产生的误解,学校要与学生有定期的沟通,要选取适合的人员与学生保持联系,第一时间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觉得平等与尊重,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四)心理契约要与学校制度实现互补

高职院校现有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多是硬性规定的,而心理契约这种柔和型的管理方式正是它的互补,这样,无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外部环境和面对对象如何的变化,都有由规章制度和心理契约所结的“网”,将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处理得当,最终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心理契约模式的构建能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因此,要重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转变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观念与方法;要用主动、积极、灵活的态度与方式面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从学生出发,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和优化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接纳,把学生工作做好。让学生从这一特殊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信任、温暖,实现与学校的荣辱与共。

[1]杨淑贞.高职学生管理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6):44-46.

[2]吴丽玫.高职生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J].职教通讯,2010(7):76-78.

猜你喜欢
契约阶段院校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