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彬
大连大学医学院口腔系,辽宁 大连 116622
《口腔组织病理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以形态学为基础,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间重要的桥梁科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口腔医学生在掌握正常口腔结构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口腔疾病的规律,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学研究生考试在初试和复试阶段都突出了对该课程的考核;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毕业后反馈,由于对该课程掌握程度不够,而在职业医师考试中处于被动。因此,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整合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促进口腔医学生考研和就业是至关重要的。
《口腔组织病理学》包括口腔组织学、口腔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三部分内容。该课程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等做基础,而且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许多正常组织和疾病的认识已经到了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涵盖了大量的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前沿。由于该课程涉及复杂繁多的理论知识体系,联系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1],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多、两少、三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及形态描述多、前沿进展多;课时少、学习资源少;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论知识“难记忆”、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病理特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难掌握”、分子基因水平发病机理“难理解”。多数学生表示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由于难度大而缺乏兴趣,毕业后愿意从事口腔病理专业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2]。分析大连大学医学院目前该课程教学现状如下:
大连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开设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40学时内讲授19章内容,既要介绍口腔的正常组织结构特点,又要介绍口腔牙齿、粘膜、颌骨、涎腺的炎性疾病、瘤样病变及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授课内容涉及面广泛,包含病种繁多。在有限的学时内,要传授和学习如此海量的知识,凸显了教师教学难和学生学习难。
该课程现采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和卫生部规划教材,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许多正常组织和疾病的认识已经到了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涵盖了大量的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前沿。但由于课时有限,新知识、新理论无法在课堂充分传授交流,也使有考研需求的学生获取知识受到限制。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和我国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本科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相对较差,一些学生不善于或羞于发言。因此,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口腔医学发展很快,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诊治技术都在不断更新。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不紧密联系临床知识,教学内容势必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在多年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深深体会到,必须针对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才能解决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目前口腔医学新形势的发展及研究生考试和职业医师考试的要求,课程组教师修订了新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在原来72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32学时)的基础上,增加24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8学时),使总学时达到96学时。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增加了新知识、新进展(基因和蛋白质水平对正常组织发育及功能的调节,以及对各种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调控和诊治)的讲解。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增加了牙体磨片制作及免疫组化技能培训。这样既增加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就业,又提升了理论知识水平,为参加研究生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中着力注意将口腔组织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学科密切联系,重点讲解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龋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牙源性肿瘤及涎腺肿瘤,等,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能力。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临床,从细胞到分子,并与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密切结合,如牙齿发育、颌面部发育的基因调控、牙体和牙周的组织工程研究进展、涎腺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别诊断,等,建设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努力创造学术气氛,使学生在活跃的学术氛围内积极思考。在理论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以生动的日常科普问题和临床病例导课,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由教师设计有一定难度及能包含学习目标的病例,提出需探究的有关问题及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让学生从文献、专著、教材及网络上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促进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联系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医学基础知识结合课前预习,从一个病例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大体所见及切片病理所见,到进行病理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最后进行预后评价。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课前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索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及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临床病例和病理资料的介绍,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倡导团队精神。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及国际互联网资源,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培养教师和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教与学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对形态学课程教学的优势,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大量配有详细讲解的临床及病理彩色图库,供学生预习和复习参考。并推荐国内外优秀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网站,以便学生自学。既主动接触了口腔医学领域的前沿,又能够提高专业外语能力。教师也通过在网络上跟踪国内外著名口腔医学教育网站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全方位扩大、丰富及提升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中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少临床联系的不足。例如:一些国际互联网教学资源: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牙学院 http://www.dentistry.uiowa.edu/,美国南加州大学牙学院口腔病理学网络课http://www.usc.edu/hsc/dental/opath,美国华盛顿州大学牙学院 http://www.dental.washington.edu/index.php,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芝加哥牙学院http://dentistry.uic.edu/等。
将英文原版教学参考书“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和“Oralpathology and oralmedicine”提供给学生[3-4],书中包含大量口腔医学临床及病理案例及图片,指导学生阅读其中部分相关章节,并利用课余时间就书中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将科研新进展引入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考研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申报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既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又有利于考研复试时获得加分。积极培养学生科研协作精神,大力提供学生了解科研、参与科研的途径和平台。
在课程考核中减少学生死背书本知识获得分数的比例,相应增大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获得分数的比例。不仅在理论试卷考核中着重突出强调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能力,而且在平时成绩中加大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对勇于阐述观点、课外阅读多、对课程知识理解和掌握好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给予加分。加大平时考核分数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强化平时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通过优化《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体系,带动了专业课程教学整体的改进。以先进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生毕业实习的适应期,加快学生尽早进入口腔医学专业角色,从而提高了口腔医学生整体医学科研素质。
[1]王洁,钟鸣,范玉,等.创建口腔组织病理学PBL教学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1-12
[2]汤晓飞,吴洪儒,刘晓勇,等.口腔组织病理学七年制教学方法探索浅析[J].北京口腔医学,2007,(15):347-348
[3]Neville B W,Damm D D,Allen CM,et al.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M].Third edition,Missouri,USA,Saunders,2009:1-740
[4]Cawson RA,Odell EW.Cawson's essentials of oral pathology and oral medicine[M].Seventh edition,Philadelphia,USA,Churchill Livingstone,2002: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