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强,刘守东,王 莹
空军工程大学训练部:1教保处;2信息管理中心,西安 71005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教教材已逐渐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空军工程大学围绕全面培育“技术、指挥、管理”复合型人才,积极深化教育训练改革,不断创新教育训练方法手段,持续加强以电教教材建设为重点的信息资源建设,经历了“从零开始、以点带面、融合发展、整体跃升”的建设历程,为探索信息化人才培养、打造精品电教教材提供了科学解决之道。
学校按照“质量至上、信息主导、全面发展、合力育人”的教育观念,着眼培育“技术、指挥、管理”复合型精英人才,先后制定了“十一五教学改革规划”、“推进教育训练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创新发展规划体系”等规划文件,将电教教材建设作为大学教材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予以明确,科学统筹电教教材建设。
课程教材建设是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着力从源头抓起,着眼多平台、多领域、多岗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总体规划、分批实施,需求牵引、强化能力,突出重点、配套建设”的原则,以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为统揽,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不同课程分类研发教材,着眼信息需求建设数字资源,着眼集成配套优化环境条件,着眼创新能力培育信息素养,实现了为主干课程配套网络课程、电视教材或多媒体课件的要求,确立了“到2015年,建成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成500门以网络课程、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为主的优质教学资源,编制一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健全一套资源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具有大学特色的电教教材体系,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应用达到高校领先水平”的建设目标和方法步骤。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着力探索开展网络教学、仿真教学、自主学习的路子,是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厚、宽、新”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要求科学文化课程设置与国内一流大学同步,大类专业培养规格和各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口径一致,增加课外任意选修课和研讨课的数量并动态更新,全面实施学年学分制、实施个性化培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和开展拓展训练。这些改革举措既给信息网络和电教教材建设提出了极大的需求和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积极作为、引领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坚持“试点、总结、提高、推广”的思路,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以专业主干课程和任选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优质电教教材资源,并将其应用于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构建了“问题链式”、“双多模式”等教学方法[1],广泛开展研讨式、案例式、自主式教学,积极推进网上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资源建设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自主学习的效果。我们积极拓展电教教材建设的内涵,形成了以电视教材、网络课程、多媒体教材为主体,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为支撑,公共素材库、专业素材库、特色素材库为补充,覆盖大学所有专业和各个培训层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坚持自建和购置相结合,建成了覆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领导管理、信息技术、专业拓展等五个系列的千余部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同时,按照“紧贴专业发展、紧贴岗位需求、紧贴人才培养”的原则,将教育训练、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及时纳入电教教材建设,为教师、学生丰富知识、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电教教材建设,人才是根本,能力是核心。大学涉及工、军、管、文、理、法6个学科门类,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信息主导、多学科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新体系为空军工程大学电教教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我校拥有一支研究视野开阔、专业基础扎实、信息素质较高的专家队伍,为空军工程大学电教教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保证。
电教教材的设计与应用过程,需要在熟知电教教材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广泛汲取系统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树立科学、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提高电教教材的整合设计水平。电教教材开发包含媒体设计、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等内容[2],如何把不同媒体的表征、内容与形式有效的综合起来使用,发挥好优化教育与训练过程的作用,设计与应用能力是制约其效能的一个重要瓶颈。我们注重通过多种媒体技术手段,以有效的视听表现形式去揭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矛盾与本质特征,创造出形式新颖、手段多样、技术多元的电教教材,力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信息与传输载体及教育环境等诸方面发挥电教教材的积极作用,努力在更高层面上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起到对主体进行深化与展示的功效。在电教教材的设计中,我们对数字媒体的自身特点、思维方法、选用原则、组合方式、应用要点等诸多实践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将流行前沿的用户界面设计理念融入电教教材设计中[3],对各要素的语义、语法规则进行探讨,总结出多种切实可行的运用技巧和媒体整合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空军工程大学在学科、人才的数量上有着天然优势。我们借势发力,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注重发挥校机关和信息管理中心在整体筹划、组织、协调中的关键作用,着力避免人为阻隔、同行封锁、近亲繁殖、单打独斗等问题。通过校院整合、院院联合、学科融合,有效实现了“以点带面,横向交流,集智攻关,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实现了“1+1>2”的效果。近年来,学校多部电教教材在全国、全军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我们安排制作人员总结经验,全校推广。请我校担任过评委的专家为全校开发人员进行专题授课,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同时,针对专业教师欠缺电教教材研发技术手段,中心技术研发人员难以把握学科专业知识的问题,我们建立了教学单位与信息管理中心联合研发的工作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靠项目牵引、靠任务锻炼、靠培训提升的队伍能力锻造路子。靠项目牵引:一方面通过立项建设,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电教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求中心所有人员在完成日常保障任务的同时,必须参与电教教材的立项建设,明确在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分工,针对性地提高能力素质。靠任务锻炼:就是通过积极参加上级机关重大保障任务,开阔视野、提升水平。靠培训提升:就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大培训力度。通过承办各类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班,选派人员参加全国、全军数字媒体设计与应用培训,邀请军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等方式。将专业教师和中心人员电教教材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培养延伸到数字媒体技术的前端,延伸到教育技术理论的前沿。
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按需求申报、按项目管理、按流程监控、按节点审查、按质量验收的质量监控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架构,按照大学教材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着眼当前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点。于每年初,由大学正式下发文件,组织电教教材立项建设。先由各学院根据教学需求,遴选申报年度电教教材建设项目,明确建设内容、建设时间、参加人员以及经费和条件需求。大学成立由学科和教育技术专家组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组,对各单位上报的项目和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优选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同时,下达专项经费支持建设,确保电教教材建设既满足急需又现实可行。
对已立项建设的电教教材,我们要求“过五关、斩六将”,全流程、全要素审查把关。“过五关”即严把前期制作关—重点检查设计思路,把好方向;严把中期检查关—重点检查建设进度,把好节点;严把结题验收关—重点检查完成情况,把好质量;严把综合评审关—重点查找创新点和不足,抓好整改;严把参评提升关—重点共享先进经验做法,共同提高。“斩六将”即对于在各个节点检查中发现的六大方面问题,不留情面、严肃处理。一是系统架构和脚本设计不清晰,素材准备不充分的;二是擅自改变立项建设内容的;三是制作人员和场所不落实的;四是立项经费未全额用于电教教材建设的;五是未按时间节点完成工作计划的;六是未达到预期建设效果的。对于存在以上问题的电教教材限定时间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立项并给予通报批评。
一方面,我们严格按照上级下发的《电视教材技术规范》、《多媒体教材技术规范》和《网络课程技术规范》组织电教教材建设和验收;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电教教材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编制了《电教教材建设质量标准》和《实施办法》,明确了电教教材建设的目标、环节、标准、监控、考核等内容。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完善,初步构建起目标明确、运行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精细化管理运行体系,形成了内容充实、手段科学、形式新颖、界面友好、包装统一的质量标准。
再好的资源只有投入使用才能发挥其建设效益。我们一方面用电教教材建设支撑教学改革、引导教学使用;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使用促进电教教材建设。
以教育训练需求为牵引,按照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注重实效、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我校积极搭建了数字校园平台,实现了园区网高速互联,信息点布设到所有教学、办公场所和学生宿舍,依托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将网络课程全部上网,建设了学科专业网站,上传了大量电教教材资源,实现了各项建设由零散分建向综合集成转变,由注重建设向全面应用转变,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从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学习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平台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支撑。
通过实施网络教学工程,加强教学资源集中建设。以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为基础,根据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使用的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建成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重点进行网络课程、电教教材、多媒体教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资源建设。集中建设的视频教学资源网,不仅将大学自建的各类电教教材整合上网,还引进了国内外著名高校视频公开课等优质资源,内容不仅囊括各类基础和专业课程,还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心理、健康等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向全校开放,成为教职员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
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手段、方法改革,开发了教师岗位专业能力绩效考评管理系统,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信息资源建设成果列为课堂授课质量评定和教学成果考查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促进了优质电教教材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对在全国、全军电教教材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志予以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立功或提前晋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电教教材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高新技术渗透到了电教教材建设的方方面面,为电教教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发了建设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的巨大变革。我们应将电教教材建设的宝贵经验进行移植、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建成绿色、安全、文明的数字校园[4],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数字教学资源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普遍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5],以期更好地适应并支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1]南国农,李运林,祝智庭.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23
[2]祝智庭,瞿堃.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110-112
[3]林生.数字媒体设计与应用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19-21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 0_760603.shtml,2012-03-30/2013-02-01
[5]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20(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