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着力点探析

2013-02-01 01:26:18古志华
职教通讯 2013年1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管理体制特色

古志华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校是社会文化的高地,高校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建设起着引领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担负着重大使命,必须顺眼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找准着力点,发挥文化建设应有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价值观的建设

“文化价值观”首先是指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即高职院校应该首先要加深对文化的认识,端正对文化的态度,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由于高校文化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前沿,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高校逐渐承担起了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是社会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一所高校的核竞争力,体现在其对文化影响力上。[1]从学校自身发展来看,高校文化对师生具价值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它能把全体师生团结在一起,凝聚起改革和发展的力量,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不足,对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并未把文化建设提上工作日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性方向性和针对性不足,更未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难以发挥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必须坚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是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引起了广泛深刻的文化碰撞,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竞争演化为不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坚持符合自身长远根本利益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保持民族独立自强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这一价值体系主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较短的发展进程中尚难以形成自身成熟的精神文化体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自身正确的文化发展理念和价值体系,形成自身精神文化体系,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在起步之初即坚持了明确的方向。

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认识文化现象、指导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同时,把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与教育全校师生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师生们的斗志,把学校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气,在校园生活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方向和时代精神要求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文化管理体制的建设

文化管理体制是指高职院校以一种怎么样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来推进文化建设,从管理理念到具体的人财物的运作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体制,包括文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各相关任务在各职能部门的分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人财物的保障方式,文化环境建设和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效果的评估,评估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推进方式。文化管理体制有一个持续建设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情况,文化管理体制还会体现出各自的特色。高职院校正处于发展期,相应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还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认识不足,不少管理者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搞搞学生活动,谈不上什么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这等于武断否定了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必要性;(2)管理理念跟不上形势的需求。高职院校较多由升格而来,在管理理念上尚未形成科学体系,表现在有些学校则一味照搬普通本科院校,脱离了实际导致无法实施。有些学校则坚守原有的文化管理模式,结果也是无法顺应高职教育对文化管理的要求。还有的学校把文化管理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更多的情况则是由于建校时间不长,相应的文化管理体系尚在建设之中,同样会制约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上层次上台阶。

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要正确认识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纳入工作日程。[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原有的文化管理模式并不适宜继续运用于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领导机制,在学校层面成立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落实管理职能,继而做好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任务,根据规划和人财物实际,把规划任务落实到相应的职能部门。还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使教职工特别是相关负责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理性的认识,为开展建设和改进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在现代科学发展条件下,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工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互联网具有高效、迅速、交互性强的特点,能使管理工作较好地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和高效,大大提高管理效能。随着高职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工作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将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运用于文化管理,将大大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此外,随着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建设管理的工作量会不断增加,效能的提升会更加迫切,以网络工具开展文化管理,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大提高工作和时效性,降低运行成本。

三、文化载体的建设

文化,就其内涵与价值来说,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来表达。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正是对学校核心价值、传统精神的阐释、传播,文化载体在这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3]只有通过各种有效载体,文化的价值传播、认同构建的目标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要繁荣校园文化,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必须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一)学校价值体系的建设

价值体系的建设也常被称为精神文化建设,这是学校的文化内核,是学校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行为原则的体系,是形成师生内心价值和情感力量基本要素。学校价值,师生情感所构成的文化意义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这种载体从建设的角度看,就是价值体系的提炼、表达和传播,是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结合学校的特点,提炼用以形成共同愿景的办学定位,用以团结师生,动员精神,凝聚力量的价值规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其他形式载体建设的基础,它将使其他的载体建设提供精神内核。

(二)环境文化的建设

高校物质文化构成环境文化的主体,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要建设能够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赋予学校以生命的活力的环境文化。具有良好文化积淀的高校,往往会在环境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对师生的思想与行为起着陶冶、感召、促进和约束作用。高职院校重视物质文化环境的打造,就是要在学校整体布局、规划和设计时,充分利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室来表现自身的办学理念、定位特色及培养目标,使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实现环境育人效果。

(三)网络文化的建设

虽然网络工具本身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但对于校园文化体系来说,网络工具本来不具有文化建设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具备了文化载体的功能,作为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而生的教育力量,高职院校理应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文化育人目标方式更为主动和富于成效。高职院校对网络文化载体的建设可通过:(1)加大投入,运用新技术,为校园文化进入网络提供硬件基础;(2)努力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虚拟空间,把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都转化为数字资源,依托网络实现文化育人。

(四)繁荣活动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师生践行学校精神文化,获得文化体验,营造文化环境的基本途径,在校园生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不同气质、兴趣爱好的人都能通过参加具体的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愉悦自我,增强学校认同。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就是学生社团,应当通过建设健全活动管理机制,系统规划活动内容,创新文化形式,把广大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通过活动的引导和教育,实现育人目标。

四、特色文化的培育

(一)培育特色文化是高职院校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使用需求的重要举措

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一样,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承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没有特色,就不是创新。特色鲜明、繁荣发展的特色文化,对学校全体师生的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它能团结师生为学校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4]在竞争日益激烈、差异化发展需求更为迫切的时代,特色文化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把培育特色文化作为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基本着力点,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举措,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二)特色文化是学校、社会和文化发展有有机整合的具体体现

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每一所高职院校,其发展都必须依托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都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发展来服从或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只有切实融入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发展才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和发展要求有着自身的特色,一所高职院校,其发展能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发展相互促进,势必体现出与地方、区域、行业文化相适应的文化特色。培育特色文化,就是要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充分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高职院校的文化特色越明显,越能体现其对地方、区域、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三)培育特色文化需要做好定位,统筹规划,系统实施

文化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找准定位,统筹规划。有了方向,才会有行为,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发展期,必须先明确定位,突出自身的办学理念。要有推动办学理念实施的规划和措施,着重是在办学理念指导下,重视对自身办学经验和历史的挖掘整理,对自身的传统、历史、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新能力有总结有推介,形成文化影响力。要充分挖掘自身在专业、地域、文化等各方面所具有的特色基础和发展潜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特色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制度和管理文化建设,在认准优势、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形成自身文化软实力。

[1]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7):10-15.

[2]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2-15.

[3]王守义.从大学文化的视角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10(2):51-53.

[4]刘清香.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77-81.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管理体制特色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完美的特色党建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28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