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叉学科的妇女/性别学

2013-01-31 09:23石红梅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跨学科妇女

石红梅

作为交叉学科的妇女/性别学

石红梅

面对国内妇女/性别学学科发展的现实困惑,结合妇女/性别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国内外交叉学科的发展,指出在交叉学科下发展妇女/性别学是妇女/性别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尝试和新趋向。以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功申报交叉学科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为例,提出目前妇女/性别学作为交叉学科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妇女/性别学;交叉学科;问题;建议

把妇女/性别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是妇女/性别平等事业推进的需要,亦是妇女/性别研究进入高等院校后所有妇女/性别研究学者持有的学术理想和关怀。时至今日,随着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女性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变得不那么重要,或者说已无多少实际意义。但如何既保有传统学科的独立性,又不丧失妇女/性别学研究的批判性,体现其跨学科性?如何在制度上克服妇女/性别学学科建设的制度瓶颈以保证妇女/性别学的持续推进和长足发展?妇女/性别学作为交叉学科,并在交叉学科下培养妇女/性别研究的多层次人才,可解决长期以来妇女/性别学学者们面临的学科困惑,亦可视为妇女/性别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尝试和新趋向。

一、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建设之路

在妇女/性别研究的纵向变迁中,国内外在设置妇女/性别学科的发展方面均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把妇女/性别作为变量进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呈现出男性附属或以男权话语主导学科相对隔离的状态,这个阶段相对于知识的片面性和排他性来说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其次,逐步把妇女/性别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入相关的学科研究领域,此时的研究已发现女性声音的缺失,妇女/性别的议题强烈地带有女性主义的关怀;再次,形成专门研究妇女/性别的独立学科,如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女权主义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为一体的女性学学科的诞生与发展;最后,通过女性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逐步形成妇女/性别研究多学科、跨学科联手探索的大学术格局,这个阶段全面看待人类的经历,确定把人性中的不同面结合在一起的因素和使它们分离的因素。①参见杜芳琴:《赋知识以社会性别》(内部本),2000年。相比较而言,国外以妇女/性别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发展较早较快,女性研究工作者显示了较强的文化创新与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女权主义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在相互激荡中推进妇女/性别研究的当代进程,以女性学者为主的女性学学科力量的全面崛起,促使相关学科逐步成熟,并实现从近代学术史上的学科细分回旋上升到新高度的学科融合。妇女/性别学作为学科的独立性已然是西方学界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妇女/性别学的跨学科性正在迅速融合和成长。

但在国内,一方面,学科化是高等教育建制的重要条件,女性学要想生存并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取得学科和专业的地位,必须对妇女/性别学学科性作出明确的回答,继而谋求被高等教育体系的接纳。另一方面,女性学是否是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尚未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同,基于传统学科定义而产生的对于妇女/性别学是不是一门学科的质疑,始终伴随着妇女/性别研究的主流化进程。妇女/性别学以何种身份进入高等教育的体制以实现研究的持续和人才的培养?这是摆在妇女/性别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妇女/性别学的重要特征:跨学科性

长期以来,学者集中在讨论妇女/性别学到底是不是一门学科,基本的动意是出于知识时代学科化的命名需要和制度需要。学科性只能作为女性学的外在形式而存在,而跨学科性才是其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女性学的最大特征是其跨学科性[1],交叉学科是妇女/性别学的必然归属。借助高等教育建制的改革进展,我们可以归纳妇女/性别学进入交叉学科,实现多学科联手与交叉的研究格局,推进妇女/性别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运动。

什么是跨学科?朱丽·汤普森·克莱恩在《跨学科:历史、理论和方法》中指出:“在本世纪,跨学科被定义成一种方法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哲学,以及是一种反思的意识形态……在通常情况下,我用跨学科一体化互换等形容词来表达融合不同观点的设想或渴望。”[2]330J·皮亚杰认为,跨学科是学科之间“相互吸收”的结果,其中所涉及的双方或全部学科通过相互作用而改变。“妇女/性别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跨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科学所运用的物质工具、知识工具和语言工具及方法论均适于妇女研究。”[3]

跨学科性是妇女/性别学的重要特征,原因之一是由于女性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的不确定性。妇女/性别学强调情境,重视主体感受,正是基于此,女性学中单一解释的概念自然而然地遭到摒弃,对于从不同经验中引申出多样的、富于变化的解释则予以支持。不仅是趋于多样性,趋向于可能存在着多个真理,女性学还倡导形成一种更具有流动性的认识状态。因此,即便有众多的真理,也被视为昙花一现,仍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单一的女性学的政纲或女性学的政策,而是众多的学者与活动者都包含在运动、计划和研究的全球的多样性和变化之中。由于女性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的不确定性,大多女性学学者都基本接受这门学科的跨学科性特点。

跨学科性是妇女/性别学的重要特征,原因之二是因为女性学提出和论证的问题,正处于已有学科的边缘上,超出了一些已有学科的范围,因而,要解答这些问题单独靠一个学科是很难回答的,所以需要跨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融合’。“女性学是跨学科的、多学科的;要充分深入认识妇女学学科的庞大、复杂,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体系,而是一个庞大的科学群体。”[4]251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某个问题或领域进行探讨和考虑,是最适宜于女性学的。目前,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妇女/性别研究跨越多种学科,融合各种学科间的知识与方法,并得到了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支持。妇女/性别学将女性置于多种社会范畴——包括国家、地区、种族、阶级、宗教、性倾向等来研究妇女问题,这些众多的范畴自然而然涉及许多学科。

由上可知,妇女/性别学是从宏观的、综合的角度去认识女性,而不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来探讨女性某一方面的特质和行为特征,是把女性放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去发现和揭示其行为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分门别类地去认识其某一类行为发展的规则。毕竟妇女/性别学所研究的女性是对各学科女性研究的女性概念的综合提升,是对女性本体认识更集中、更系统、更具高度的抽象和理论概括,因而体现了妇女/性别学跨学科思考与观察的视角与规则。妇女/性别学科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性和强制性的话语系统,无疑挑战了知识制度化、组织化的界限,实现了同现有学科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对话与交锋。从这一角度讲,不规矩、不规范、跨学科正是女性学研究的核心和旺盛生命力的根基。

三、交叉学科在高等院校学科建制的发展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认识的不断发展,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不断推进,20世纪下半叶,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显示出勃勃生机,交叉学科在高等院校建制中不断发展,为妇女/性别学进入高等院校交叉学科建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亦使妇女/性别研究作为交叉学科设置博士点成为可能。

1.交叉学科建制在国外的发展

以学科建制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是现代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存在方式。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大学存在的逻辑起点就是知识、学科。真正的交叉学科教育实践与思想发生于学科教育主导高校各项活动的20世纪。1926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促进委员会(SSRC)首次使用“Interdisciplinarity”这一概念,具体指两个或多个专业组织进行的合作和交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交叉科学研究机构、研究中心和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到70年代左右,法国和英国先后对交叉学科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讨论。①1970年9月,法国召开了“大学的跨学科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跨学科——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1976年,英国创办了国际性的交叉科学杂志《交叉科学评论》(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198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制开发并由教育部颁布学科专业目录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CIP)。该目录于2002年4月进行了最新的修订并定稿为CIP-2000。CIP旨在收集、报道、整理有关学科专业目录资料,指导教育规划、资源配置以及教育整体布局。CIP-2000中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两个学科群,占所有学科群的7%。自此我们一般采用Multi/Interdisciplinarity来表示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内涵认同和文本使用被明确下来。应该说,交叉学科的设置是对原有高等教育体制的补充和完善,从此人类的知识创造在高校更有了学科制度的保障。

妇女/性别学是交叉学科的宠儿。女性主义理论及实践运动自70年代开始就不断地挑战传统知识并逐步以交叉学科向教育体制内部挺进,妇女学(Women’s Studies)作为由多学科、跨学科构成的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在交叉学科广泛讨论时形成和壮大起来的。借助交叉学科的发展,妇女/性别学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区域发展成长。在北美,特别是在美国,妇女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至今,全美已有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250家,1000多所大学中设有700个妇女学中心,开出3万门妇女学课程;除了在本科生中开设妇女学导论课外,还培养了大量妇女学科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的妇女学系和博士点也呈逐年增长态势。②参见王政:《发展中国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王金玲:《赋社会以社会性别》(内部本),2001年。

而英国的妇女/性别学以女性主义独特的认知方式,构成了对学术界中一些权力范型及其影响的挑战。它从新的认识角度形成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逐渐形成女性学的知识体系,如女性主义经济学、女性法学、女性心理学、女性社会学、女性教育学、女性人类学、女性文学批评等女性学学科群体。除以上这些,英国女性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女性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女性学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自然学科,以及与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社会学科紧密相连。女性学对以父权制为基础的传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强调对传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新建构,并通过学科间的交融,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欧洲的妇女学经过了体制化的历程,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妇女学在开放的亚洲国家率先起步。在这方面,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已经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她们不但建立了韩国妇女学学院和亚洲妇女学中心,招收跨学科的妇女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而且在学校的其他院系,如法律、中文、历史、政治、管理、家政等院系招收妇女和社会性别方向的研究生。目前,亚洲更多国家所做的工作是将妇女与社会性别渗透到传统的学科中,然后再寻求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妇女学发展之路。

2.交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学界对于交叉学科的认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科学工作的六条方针》,其中特别提到“自然科学有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不要搞批判。”[5]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涉及“交叉学科问题”。1985年在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者的倡导下,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年会,提出了激动人心的口号:“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6]111987年后,许多专著和论文开始讨论交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997年国家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由原来的654种减少到381种,拓宽了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口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2006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决定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111计划”,拟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和一批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融合成研究队伍,以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为目标,在大学中组建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这些基地的确定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对于深入推进我国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作用。2006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并于2006年开始招收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子医学、纳米科技、计算科学、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六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些标志着我国交叉学科在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有了新的发展。2011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中,特别强调了“交叉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这是教育部在正式下发的文件中第一次为交叉学科“亮明旗号”。细则提出,拟设交叉学科应是跨学科门类或多个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已经超出一级学科的范围,并且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将促进新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或产生新的研究方法。自此交叉学科的战略意义和学术地位被彰显出来,为妇女/性别研究成为交叉学科提供了学科建制的前提和难得的机遇。

我国的妇女/性别学科发展方向一直以来并不明朗。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把女性学作为三级学科纳入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自从同年北京大学招收了第一批女性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以来,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东北师大、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也相继招收了女性学硕士研究生,但这几所高校招收的女性学硕士研究生都是在社会学或其他一级学科下设立的女性学方向。目前只有中华女子学院于2001年设立了女性学系,中国高校还没有一所大学将女性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课程开设,也没有独立的女性学博士点。因而,如何把妇女/性别学列为一级学科来进行规划,并进行相关独立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以及向妇女/性别学系甚至相关学院发展,成为多年来妇女/性别研究学者致力的学术梦想。借助交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交叉学科自主设置博士点的制度推进,为妇女/性别学的学科设置提供了可能性。

3.“妇女/性别学”作为交叉学科进入高等教育学科建制

妇女/性别学是多学科联合开展妇女/性别研究中产生的一个交叉学科。其学科内涵决定了它具有交叉学科的重要特征。一是妇女/性别学把妇女/性别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直接的研究对象来展开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二是妇女/性别学把男女平等先进性别意识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贯穿于妇女/性别的多学科研究之中,既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成果,又对这些学科以往的男性化研究倾向进行修正甚至全面改造;三是妇女/性别学把妇女/性别学科研究与调整男女不平等性别关系、全面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公共政策思考联系起来,提高各学科服务妇女/性别的综合能力,实现有效的妇女/性别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这样的尝试真正建构起能够参与交叉学科研究的符合男女平等先进文化与社会性别理论取向的本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能够实现对参与学科的学科接纳与融合,并做到交叉学科知识与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把学科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男女平等与和谐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妇女/性别研究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也表现出交叉学科的特征。妇女/性别学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作为女性学重要知识内核和学科支撑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女权主义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三大流派。其中,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妇女问题上的运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一个重要的妇女理论。女权主义理论流派是理论分支最多的一个基础理论流派,它们虽然观点各异,但都以女性经验为研究来源,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政治目标。社会性别理论首先提出社会性别(Gender)这个核心概念,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强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和行为的建构作用。二是经过男女平等意识与社会性别理论改造过的各相关学科理论建构,如教育学有关妇女教育现象的理论解释,经济学对妇女经济行为与地位,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性别差异的理论分析等等,也是本交叉学科可以利用的理论资源。三是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当中延伸出来的理论建树,如教育经济学、社会法学、经济哲学等理论解释也都可以应用到对妇女/性别研究当中去,当然这种应用还是离不开社会性别等基础理论的指导。

妇女/性别学表现出与相近学科不同的特点,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性。对妇女/性别课题的研究与许多学科相关,如对男女平等之国策的研究涉及公共政策、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女性就业问题需要经济学与人口学的联合研究,而对女性生育行为的研究则需要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多层次合作。从表面上看,这也是一种学科交叉的实践。但深入分析后,它们之间却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妇女/性别交叉学科是以男女平等先进文化意识作为重要指导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社会性别视角等作为理论基础的。在研究重点上,我们需更多地关注与解释男女两性在各种参与机会以及资源占有方面的性别差异及其主要成因。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倾向于让妇女/性别自己叙述并给出解释,力图在研究过程与方法使用上确保男女平等与女性的主体地位。正由于以上的这些差别,我们的妇女/性别研究交叉学科才更具有科学性,才更能推动妇女/性别研究的健康发展,才更有助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

4.厦门大学妇女/性别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博士点获准通过

2012年,教育部核准了厦门大学申报妇女/性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博士点,该博士点可以单独招收妇女/性别研究的博士生。这是妇女/性别学学科建设迈出的可喜一步,可视为妇女/性别学从制度上正式纳入高等教育学科建制(以前未有博士点的设置)。

该博士点是在2011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出台后,充分利用交叉学科自主设置权,整合全校妇女/性别学的研究教学力量,依托厦门大学五个在妇女/性别学领域颇有研究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分别是中国语言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学)联合申报。学科点经过校外七个妇女/性别学专家的评定意见,最后答辩公示通过。

在交叉学科下设置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是对妇女/性别学学科建设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推进。学科设置将有利于教学和研究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规划妇女/性别研究未来的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妇女/性别学研究和培养机制,达到构建性别平等、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该博士点可聚合各相关学科之学术精华而形成文化自觉与学术合作格局,并通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各学科理论与方法资源共享,实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之妇女/性别研究交叉学科的学术抱负,不断形成国际学术对话的机制,增强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四、交叉学科设置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厦门大学在交叉学科下设置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是妇女/性别学在高等教育学科建制中的一个突破。该博士点的设立意味着妇女/性别研究在本硕博层面有了系统的设置,并在一级学科中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如何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待于制度的保障。目前作为交叉学科的妇女/性别学博士点即将要招收第一届博士生,在此特提出以下问题与大家一起商议。

一是招生名额问题。目前厦门大学交叉学科的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并未单列名额,这样很有可能在招生名额紧张的现实中,妇女/性别研究的招生名额被挤占,容易造成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名存实虚。因此,建议对于新兴发展中的交叉学科的博士招生名额实行倾斜政策,招生名额单列,保证招生名额的落实和持续增长。

二是研究生培养管理问题。目前,厦门大学交叉学科的妇女/性别研究招生挂靠相关专业院系进行管理协调,但受制于我国高校受管理体制,在交叉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如培养方案的执行、课程的选修、答辩的审核、学位的发放、导师的管理及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建议可否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建立交叉学科学院、交叉学科教育项目、交叉学科中心或研究所。这些机构对交叉学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学院或中心执行教学和科研的协调管理工作。

三是研究生导师聘用和评价问题。目前厦门大学还未出台相关的对于交叉学科妇女/性别研究导师的聘用及考核评价制度,制度的缺失可能使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生导师面临专业院系和妇女/性别研究学科点的双重考核,最终导致招生工作不可持续。建议设立学校层面的“交叉学科管理委员会”规划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生导师的聘用数量,制定特殊的学科学者聘用条件提交交叉学科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交叉学科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协调学校内部院系之间的师资调配、档案和薪酬、工作任务安排和业绩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妇女/性别研究学者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交叉学科项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上,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交叉学科的导师考核应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师晋升评审政策,可通过交叉学科评审委员会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教师进行评估,应与专业学院相区别。对交叉学科学者的考核评价应关注后期成果的产出,而且关注交叉学科组织中交叉学科学者之间的合作,重视对合作的科研成果的认定。作为新兴的学科,学校应投入经费,支持交叉学科活动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教学,在考核、聘任、基金申报、奖励、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政策倾斜,以便更好地形成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文化氛围。

中国的妇女/性别学在学科主导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下发展举步维艰,进行学科建制的突破是许多女性学者长期持有的学术关怀。我们一方面要从传统的学科体制中获得妇女/性别学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始终坚守妇女/性别学的跨学科性,体现它的批判性和不守规矩性,这是我们面临的两难困境。交叉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为妇女/性别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相信借助于交叉学科相关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妇女/性别学的发展将会更富有生命力。

[1]王珺.女性学的学科性与跨学科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Julie Thompsonklein.Interdisciplinarity:History,Theory,and Practice[M].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0.

[3]张一兵.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及女性学框架之我见[J].妇女研究论丛,1997,(3).

[4]刘华锋.女性美学优先设立及其框架的初步构想[A].孙晓梅.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

[5]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07,(3).

[6]王续琨.交叉学科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艳玲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SHI Hongmei

As the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field in China faces many challenges,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is a new attempt to combin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t home and abroad.A successful case study is that of Xiamen University’s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which established a doctoral program in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is approach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interdisciplinary;problems;suggestions

10.3969/j.issn.1007-3698.2013.02.009

:2013-01-05

C913.68

:A

:1007-3698(2013)02-0054-06

石红梅,女,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妇女/性别研究。361005

本文系“妇女/性别学课程和学科建设发展”阶段性成果,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编号:2012221016。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跨学科妇女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