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忠主编新、旧版《大学语文》教材之比较分析

2013-01-31 07:12
职教通讯 2013年30期
关键词:旧版五年制大学语文

许 宜 平

1999年6月,江苏省教委颁布了《江苏省五年制师范学校课程方案》,确立了江苏省五年制师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同年8月,江苏省教委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各课程教材,其中,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于2000年8月编订完成,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旧版《大学语文》”),并于2001年开始,在江苏省内的13所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投入使用。此后,为适应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实际,2011年,在周建忠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由多名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的教材修订工作。2012年7月,周建忠主编的第二版《大学语文》(以下简称“新版《大学语文》”)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9月,在各相关院校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和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在修订过程中所呈现的变化,不仅为其它教材的修订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大学语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体例具有“多样性”特征

旧版《大学语文》在体例上只有散文、诗歌和小说三个部分,没有收入戏剧文学,原因无外乎是戏剧文学一般篇幅长、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将戏剧文学拒之门外,确实可以给教师的教学减轻负担,但由此也让学生失去接触、欣赏戏剧文学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套《大学语文》教材是供江苏省内所有五年制师范学校学生使用的,这些师范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从事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未来的工作将经常涉及到童话剧、课本剧教学和表演指导。如果他们在校学习过程中从未接触过戏剧文学,从未有过戏剧表演经历,就不可能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也不可能学习到课本剧表演技能、获取表演经验,就更谈不上今后在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童话剧或课本剧表演指导了。

新版《大学语文》发现并及时弥补了这个缺憾,教材在立足于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兼顾文学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前提下,保留了旧版教材小说、诗歌、散文三个单元,新增了戏剧单元,总共选入了五部戏剧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戏剧篇目的选择上,却包含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既有传统的古代经典名作,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也有现代作品,如曹禺的《日出》、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外国戏剧作品则选择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这样,学生就能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了解到古今戏剧的变化发展大致脉络以及中外戏剧文学风格的异同。此外,五部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非常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剧表演技能,积累表演经验,为其今后走向讲台指导表演实践夯实了基础。

二、选文具有“大视野”特征

旧版《大学语文》编写于江苏省初中起点五年制师范培养体系刚刚建立之际,是江苏省第一套供五年制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因此,在选文上比较注重与中学阶段语文教材的衔接,并选入了一定数量的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经典篇目”。如散文单元中的《兰亭集序》、《秋声赋》,以及诗歌单元中的《归园田居》、《山居秋暝》等十多篇经典名作。这些中学阶段的名篇佳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教学似乎也能得心应手,但过多的雷同却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审美疲劳”,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为活跃,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渴望接触更多流派、更多风格的新作品。针对学习者的这些变化,新版《大学语文》在选材上,突出了“大视野”的特征,全部删除了中学阶段已有的作品,以人文性与审美性为指导,补充了大量风格各异的作品。如新版教材选入了王小波的作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在中学教材中未出现过的作品,之前也没有被其它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王小波是当代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之一,作品风格独特,这篇文章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背景,通过写一只猪来反映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反映一种被设置的人生状态,颂扬一种自由、独立的生活态度。编者将此文选入教材,意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之余思考人生意义,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人生价值和人性之美。再如,新教材选入了作家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则更让广大师生眼前一亮。这样的选文一反过去“重名家、重经典”的选文原则,使学生能够欣赏到这位成长于艰苦环境中的女作家清新而质朴的文字,有机会去聆听作者亲恋生活的感动心语。这些新鲜作品的选入,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大有裨益。

三、文本导读具有“多视角”特征

在旧版教材中,“阅读提示”所提供的信息,多体现了编者个人对作品的认知倾向。比如关于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评价等,“阅读提示”的讲析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这固然有方便教学的一面,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

和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在选文后不仅保留有“阅读提示”项目,还增加了“导读链接”项目,并且在“阅读提示”上做了明显改动,体现了新版教材文本导读的“多视角”特征。“阅读提示”对选文的分析体现了启发性、探究性与学术性并重,不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或是做出判断,也不引导学生得出某一“预设”的结论,而是客观地提供各种用于文本分析的素材,如选文的背景资料及后学者对此文的评论资料等等,以供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最后得出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其自由地思考,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新、旧版《大学语文》教材都选入了《诗经》中的《蒹葭》一诗,旧版教材在课后“阅读提示”首句话就确定了这首诗歌的主题是“怀念情人的诗”,[1]这就先入为主地限定了诗歌主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法对诗歌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而新版教材则对此做出了改进,不再提供现成答案,而是在“阅读提示”中首先阐明此诗主旨“自古众说纷纭”[2],接着提供了“美刺说”、“思贤说”、“爱情说”等学术史上多种不同观点及相关佐证资料。由此可见,由旧版教材给定答案,到新版教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答案,这种改变是新版《大学语文》教材的最大亮点。而新版教材新增的“阅读链接”,则是“阅读提示”的延伸,在这里,编者搜集了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文献资料及网络链接,介绍了目前学界最新观点,或提供给学生延伸阅读材料,这对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大有裨益。以上这些变化都体现了新版教材在文本解读方面“多视角”的特征。与之相适应,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从“教学生记”转变为“教学生学”,从授学生以“鱼”转为授学生以“渔”。这虽然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不利于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答案去应付考试,但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却有着极大的意义。

四、思考题具有“开放性”特征

新、旧版《大学语文》教材都在文本后设置了“思考与练习”,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教师也可以依此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情况。但旧版的“思考与练习”中设置的题目,在阅读提示中都能找到明确的、惟一的答案,问题设置缺乏启发性和论争性。

大学语文的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的设置,应该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多维视角,具有启发性和论争色彩,不只是让学生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重要的是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时,能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并且能开拓宽广的文化视野。[3]对此新版教材进行了明显改进,以《长恨歌》为例,旧版教材的思考与练习题是“评述《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这个题目先入为主地将诗歌主题限定为“爱情”类,这样的思考题无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有个性地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对诗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而新版教材则将这道思考题改为“分析本诗的主题思想”,正是省去“爱情”二字,才使得这道思考题变得异常开放起来,学生可以从爱情诗、感伤诗、政治讽喻诗等多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会搜集各种资料作为佐证,这也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只要学生能阐明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认识即可。

从总体上讲,周建忠教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修订是比较成功的,新版教材选文视野开阔,文本分析视角丰富,思考题设置开放、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并且,这次教材修订所呈现的新变化,为各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作为江苏省指定的五年制师范学校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新版还是旧版,都没有将与师范专业相关的语文技能训练内容(如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纳入其中,这对于全面提高师范生语文素养来说,无疑是个缺憾。

[1]周建忠.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6.

[2]周建忠.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3]黄莹.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及改革趋势[J].语文学刊,2012(9):125-126.

猜你喜欢
旧版五年制大学语文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育人论纲》推介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项目效果测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