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服务构建高职院校党员培养教育的新平台

2013-01-31 07:10张丹萍
职教通讯 2013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义工学生党员

张丹萍

“义工”的英语拼法v olunteer,它的中文译法也可以称为“志愿者”,所说的“党员义工”是指在特定范围内的党员、预备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和个人意愿,在不计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利用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的专业技能等自身资源,自愿(主动)加入服务组织、自助(主动)选取服务项目、自行(主动)与服务对象协商确定服务形式,定期自发自觉的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志愿工作者。[1]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90后”的学生渐渐成为高校党员培养的对象的主体的时期,党员培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也慢慢的发生着变化。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集党性、责任、典范于一身的先进大学生,社会希望大学生党员们能通过义工服务深切明白作为当代大学生所担负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并且通过党员的培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起良好的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成为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栋梁。[2]然而,义工服务毕竟是个被动的客体,利用这个平台的人才是主体,党建工作者要积极发挥主动性来有效利用义工服务这个客体,使之成为构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新平台。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当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制,基本上在三年级时安排学生至少为期一个学期的就业顶岗实习,学生的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多的时间;而不少高职院校以党员发展比例作为考核学生党建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过于注重党员发展的数量,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发挥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效能,成为高职院校党员培养的一个类似瓶颈性质的大难题。在发展一定数量目标的情况下,确保质量对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重发展,轻教育

当前的高职院校党的基层组织——学生党支部,在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而忽略了党员发展和培养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致使有的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素质不过关,甚至有个别党员的价值观念模糊,政治立场不够坚定,造成入党的学生“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大半”这种态势。这种只关注发展的过程或者流程而不重视教育的效果,势必影响了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实效,背离了发展学生党员的初衷。[3]

(三)重理论,轻实践

在当前的学生党员考察和培养过程中,学生支部往往只注重理论教育,且教育方法内容单一,大多停留在形式上,培养教育的效率不高,难以实现培养先进大学生党员的需要,更让人担忧的是党员的培养缺乏实践载体和现实生活的运用。学生学校学习的任务重,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少,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总结,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多年来接受的党性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党性意识难以付诸于实践,党员精神难以转化为行动。

二、以义工服务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新平台的对策

(一)思想上重视义工服务的特殊作用

显然,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论教育对其起着引领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的实践教育。当前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在不少高校学生的思想中在较大市场,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一定的吃苦教育,才能较好的培养大学生党员服务群众、奉献青春的情操,带动转变部分学生思想中一些扭曲的思想形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行为也会在实践教育中磨练起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才能不断的坚定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思想上重视义工服务活动的重大实践作用,积极发挥义工服务的育人功能,尽可能的为学生党员的义工活动开展创造条件,是构建党员培养新途径的前提条件。通过义工活动,让学生们进入广阔的社会空间,让广阔的社会空间成为党员培养的平台,让社会空间成为学生党员发挥的舞台,他们的理论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服务意识得到增强、党性品质得到锤炼,从而成为一个理想远大、信念坚定、道德高尚、责任强烈的共产党员。

(二)采取多种途径,丰富义工服务内容

要充分利用学校等周边有效资源,建立稳定的社区、街道、残联等义工服务基地,为学生党员义工服务提供平台支持,形式可以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如高职院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校以鄞州区东南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为基地开展的“杨帆东南”项目,帮助外来务工孩子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该校外国语学院开办的“英语王国”活动每周组织大学生党员义工到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进行幼儿英语义务支教。高校党员义工以儿童乐园为基地,每周轮流给自闭症儿童上课或带去快乐等。义工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义工服务要必须结合党员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等,对服务对象实施分类管理和配对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服务意向和服务需求同时得到满足。[4]学生党员在义工服务过程中(通过参加各类义工服务)掌握理论,理解内涵,牢记入党使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义务服务中履行义务,感受社会责任,体会一名党员的光荣。

(三)健全激励机制,强化义工服务综合意义

促进大学生党员义工活动的规范化和长期化,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制度。例如,可以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质量反馈记录表,把学生党员每一次义工活动都记录在册,同时,每一次义工服务都要求被服务对象签署意见,根据义工活动时长和服务对象反馈意见,作为大学生党员发展考察项目之一。通过义工服务效果来增强大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的外在约束力,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发挥学生党员表率作用,提升义工教育的效果。表格的制定是一种量化考核,再次基础上,根据实际按照一定的标准,公平、公正地评选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先进个人,并在党内评优、求职就业等方面优先推荐,做到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在学生党员中形成的良性的竞争示范氛围。这样,义工的综合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党员义工服务作为一种党员培养教育的平台,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政治思想理论与实践行为在这里结合,相互检验,相互促进,是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如何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值得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继续思考和探索。

[1]张露露.将义工服务纳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24).

[2]陈伊.关于大学生党员开展义工服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0(29).

[3]吴月齐.高校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4]钟天送,卜海龙.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多元化机制的思考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义工学生党员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教育微论坛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