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疏肝解郁法在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中的应用

2013-01-31 03:42张景洲李济同刘铁军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心身疾病七情心身

张景洲 李济同 刘铁军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它是由情绪影响和人格因素所引起的心身疾患。由于消化系统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解剖关联性,其心身疾病发病率居于心身疾病的首位。中医学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已有数千年历史,属中医“郁症”范畴,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笔者认为七情因素所致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中,“肝郁”应为发病的核心因素,中医学认为“郁证未有不伤肝者”,因此本病的治疗多用疏肝解郁法。本文对疏肝解郁法在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中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机理分别作一浅析。

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概念

随着医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20世纪30年代德国精科医生Heinroth提出了心身疾病的概念。所谓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过程、疾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在临床中种类繁多,分为心身症和心身病两类,主要包括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慢性肝炎等,其中常见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是国内外公认的心身疾病,已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2007年提出的“肝病后抑郁症”理论,对以病毒性乙丙型肝炎所致的抑郁症进行了初步阐述,受到了消化界同仁的认可。

2 中医学对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认识

2.1 中医学角度认识消化系统心身疾病虽然在中医学理论中没有“心理学”、“心身疾病”的具体记载,但古代文献中却富含着“心理学”和“心身疾病”思想。早在古代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提出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思想。“中医体质学说”、“三因论”、“中医气质学说”、“内伤七情”学说同时也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医学理论上讲,即属于心身医学,尤其应归为“因病致郁”的范畴。

消化系统对食物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整个过程可归纳为中医学中的肝、脾、胃、胆、大肠、小肠的功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传化糟粕;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脾胃主升清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肝脾调畅气机对消化系统正常的维持有着重要作用。肝脾对人体气机升降起着重要作用,为整个消化系统的核心脏器。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广泛的对应于腹痛、泄泻、胃痛、痞满、胁痛等中医病证范畴[1]。在七情致病中,怒、思、忧等与发生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忧思伤脾,思虑过度,气郁不散,脾胃气机阻滞,可见脘腹痞满、腹泻、不思饮食;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屡犯脾胃,导致肝脾不和而出现脘胁胀痛、纳呆、暖气吞酸。

研究表明,80%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患者是由情绪失调所导致[2]。突然出现情绪紧张、恐惧及激愤可导致交感神经释放神经冲动增加,造成幽门括约肌收缩、消化道反射性痉挛及内脏血管收缩,出现局部供血不足,故暴怒时或过后往往会感到腹部阵痛,可能也是“肝乘脾”、“木旺乘土”的病理学原因造成的。

2.2 肝郁是中医学对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核心肝郁,即肝气郁滞,是指肝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而导致出现疏泄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其涵括了主疏泄功能异常所表现出的生理影响、病理变化以及对其它脏腑组织综合影响的系统性表述,具体而言,它就是一组以肝失疏泄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群;肝郁是对临床中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基本表现的规律性认识的核心。

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专设情志病一节,表明当时医家对心身疾病已有认识,而且提出了著名的“因病致郁”的理论,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曰:“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盖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脘闷不食,气瘕攻冲,筋脉不舒”。人生活于现今之纷乱社会,每天都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人体遇到强烈的精神刺激,超出了人体情志的控制能力,则气机郁滞,气血逆乱,导致肝脾等脏腑功能紊乱,继而变生种种病证,引起多种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发生[3]。

3 疏肝解郁法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中医学机理

《医方论·越鞠丸》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故调整“肝郁”状态是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方法,因此,笔者提出了疏肝解郁法用于治疗心身疾病是有其中医理论基础的。临床上,大多数疾病都会出现气机不畅,疾病出现之后常导致情志不舒而不断加重病情,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因此,运用疏肝解郁法不仅可以调畅人之一身气机,改善由于肝郁气滞、肝脏疏泄失常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使气机宣畅,疾病不断向愈,并且可使病情不致于向其它疾病传变,另外应加强心理疏导治疗或采取中药制剂进行治疗,使其开郁散结,可消除肝气郁滞之根源,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能有效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故临证时须重视疏肝解郁法。

[1]董湘玉.心身疾病的概念及中医理论对心身疾病的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2):1.

[2]郭晓莉,赵霞.重视中医药在消化系统心身疾病领域内的应用[J].中医研究,2003,16(6):2-3.

[3]张淑芳.心身疾病及心理治疗初探[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8-9.

猜你喜欢
心身疾病七情心身
我受够了!
您了解心身疾病吗?
论七情致病与七情治病
北海之殇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身疾病的探索
肝硬化患者的蒙医心身护理及营养饮食对症治疗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现阶段心身疾病诊断及防治研究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