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道松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江苏 南京 210046)
关注差异 灵动课堂
——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
饶道松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江苏 南京 210046)
一思: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把你思考的过程呈现出来。
二思:还有别的方法解决吗?如果有,请写下来。
三思:(如果有二思的话)比较这几种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一思:请用你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二思:为什么你首选用上面的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思:观察问题一、问题二的解决过程,你觉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师:昨天下发了导学稿,布置大家就两个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能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解决这道题的同学请举手。
大约有23的学生举手,老师让孩子们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讲台前汇报你们组的想法?
组员1:我利用画图的方法,(利用实物展示台),因为
组员2:可以把这两个分数都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生2:我来补充一下:如1元+1角,这个就不能直接相加,因为的它们的单位名称不一样,分数相加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3:是的,整数、小数相加减也要相同的数位对齐,为的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例如1.3+7中,3不能和7相加,因为“3”的计数单位是0.1,而7的计数单位是1。
师:他的解释你满意吗?
生:满意。
师:刚才我们讨论汇报了一共有3种解决方法。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三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进行运算的。
师:像这种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算,其实就是一种转化的策略,转化的思想。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三种方法,虽然解决的过程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
生:都有一个共同点是把单位统一了。画图法,将两个异分母分数通过图形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转化成小数加法就是让相同计数单位的数进行相加;通分后再计算更是将它们的分数单位统一了。
师:看来,不同的方法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它们的解决办法中都用到了转化,都做到了单位统一。
师:掌握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希望你采用的是最合适的方法。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对于她的回答,还有什么意见或者需要补充的吗?
师:观察问题一、问题二的解决过程,你觉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生1:我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进行计算,所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生2:我提醒大家:通分通常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最为公分母,这样计算给我们带来方便,要不然给计算带来麻烦。
“学校中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活动。”基于这一点,我们的课堂应该呈现出一个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组间交流的景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独特的思维得以展现,个性得以张扬,差异性教学得以体现。有个名人说过:“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获得了两种思想。”如此,课堂就因学生的差异而丰满,因学生的差异而充满智慧,因学生的差异而显得更加显得灵动。
本课例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课时。这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习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显然学生有能力自悟。基于这样的想法,教师可设计上述“前置性学习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先行充分的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课堂上的充分交流、展示奠定基础。
如“问题一”安排的三个思考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比较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由于学生智能有差异,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亦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必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正因有了这样的差异才会为课堂精彩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提供可能,也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
之前的课堂教学片断所呈现出来的小组内的生生交流,让每个学生课前的独立思考有了一个阐述、厘清的机会,也让他们分享到了其他同学与自己不同的思考方式及过程,为进一步的交流和思考的深入做好了准备。组内的生生交流不仅仅是彼此思维的碰撞,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而组际间的交流,则展现了准备充分的各种思考,在此基础上,认同、质疑、辩论才有了可能。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正是学生的充分展示,显得这种差异更加凸显,更加丰富,更加鲜活。课堂才显得更加有生命力,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舞台。因而,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组际间的交流,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贴近孩子的思维特点和方式,让每个孩子得以展示,得到关注和发展。
学生的交流很容易出现“萝卜烧萝卜”现象,很难使得知识的深度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合适的问题设计,在恰当之时,关键之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即所谓的“智慧点拨”。例如问题一中,学生解决问题交流了三种方法,此时教师提出“虽然这三种方法解题的过程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教师的这一设问,把孩子的思维聚焦到问题的本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后才可以计算。问题二中,“你觉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算?需要注意什么?”就这样简单的一问把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引向抽象。
这样,将问题聚焦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核心部位,帮助学生形成认识。这样的出手,既是课前的预设,更是课中的生成。依据学生的展示,不断调整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我们善待学生的差异,课堂将会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课堂将会变得更加灵动!
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