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醉中,诗人的想像力特别丰富。平时难以喷涌的奇思妙语,独特构思,都会突然出现井喷,有时连诗人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酒和盐、烟一样是具有高额利润的产品,对国家开辟财源有莫大裨益。因此,盐从春秋战国时就实行寓税于价的专卖;酒则从西汉武帝时开始专卖;烟原产于南美洲,明末才传入中国,故到民国年间方实行专卖。新中国建立后,酒和盐、烟一起相继实行专卖。随着2004 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酒退出了专卖,与其他商品一样征收税收。
作为特殊饮品的酒,源远流长,仰韶文化遗址上出土的酒器,证明中国已有6000年酿造和饮酒历史。远古时代,野果和蜜是人们酿酒的理想而又易得的原料。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有了粮食酒,商周时用谷物酿酒已相当普遍。奢侈的商纣王所居住的宫殿竟有肉林酒池。到了周代农业更为发达,再加上王朝重视酿酒,中央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设置了“酒正”,“浆人”等职官专司管理,因此周代的酿酒技术比商朝更为先进。
随着酿酒技术的提高,人们对酒有了较高的品饮水平。《诗经》中就提出了好酒要有香美、醇厚、清纯、柔和等4 条标准。由于酒作为消费品的普及和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其作为国家财源的条件也逐步成熟,到了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朝廷顺应历史发展,批准御史大夫(相当于今国家副总理)桑弘羊关于“督察五均六翰之利”(六翰指酒)、“私商不得染指”的建议,决定国家对酒实行寓税于价的专卖。“计其利而十分之,以其七入官”,这就是说,国家的专卖获利要占全部酒利的70%。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由于社会各界对盐铁酒专卖的不同认识,引发了一场有朝廷大员和贤良方正等思想理论界人士参加的政策辩论会,会议结束后朝廷部分接受贤良方正的意见决定继续实行盐铁专卖,取消了仅仅实行17年的酒专卖,改行每升征收4钱的酒税制度。此后,历代朝廷或课税、或专卖,念念不忘酒的财政收入。
隋文帝杨坚有鉴前朝北周,“官置酒坊收利”,遭百姓强烈反对的教训,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决定取消政府的酒利,使酒近700年来第一次才走上了无税之路。
取消了酒税,意味着鼓励酿酒业的发展和民间饮酒的普及。酒与诗文的关系是相互的,酒不但是诗文的催化剂,给诗文提供了创作思想的宽松环境,同时也给予了诗文以胆量和魄力,盛唐文学中的诗文几乎有一半是在酒兴中写出来的。且不说像王绩的《过酒家》,李白的《将进酒》、《襄阳歌》、《月下独酌》,杜甫的《醉时歌》、《饮中八仙歌》,王维的《渭城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翰的《凉州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劝酒》,皮日休的《酒中十咏》,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酒醒》等一系列的咏酒诗,就是那些不是咏酒的许多名诗,也大都是诗人酒后所作。君不见,唐代有哪一位诗人不喝酒?又有哪一位光喝酒不作诗的呢?所以说,唐人的诗与酒相依为命,休戚与共关系十分密切。现存的50000多首唐诗中,直接咏及酒的诗就逾6000首,其他还有更多的诗歌,间接与酒有关。可以说,唐诗中有50%以上,是酒催生出来的。有人说,酒涌诗华,从唐诗的创作来看,一点也不为过。
随着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军费开支浩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处于艰难竭蹶之中的唐王朝,自唐代宗登基的公元763年开始不得不重新开征酒税,从此,结束了隋唐180年酒无税的局面。到了唐太和八年(公元834 年),朝廷财政的酒税收入竟高达150万缗之多,占全国当年财政收入的1/8,比2009年全国酒税收入仅占财政年收入不到1/20的比例高多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后世的《中国文学史》竟如此凑巧地把公元763年确定为盛唐文学结束之年,足见国家税收政策对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