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鹰
金融腹地与金改试点协同发展
文/郭鹰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与浙江金融腹地的协同发展
开展金融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对温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全省的地方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综观国内其他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发展,试验区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与金融腹地的协同发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要取得成功,同样需要与浙江金融腹地的协同发展。
在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形成及向外围扩散过程中,同步形成和确立了金融改革试验区与金融改革推广区、金融腹地的互动关系。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形成本身是区域金融政策资源配置和聚集不均衡的表现和结果,其对外路径主要是通过扩散和极化效应两大基本动力相互作用而成的。在此过程中,受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影响,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金融腹地的互动作用还会通过乘数效应,被不断强化和放大。一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腹地在地缘基础上通过内部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摆脱了试验区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从而实现在单个试验区域下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二是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区域金融中,金融试验区是地方金融创新最前沿的地区,通过其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内的金融创新,其自身同时成为区域内的金融极。
目前浙江的各类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杭、宁、温等发达地区,2011年投向杭州、宁波和温州的新增贷款占全省新增贷款的60%以上,而对舟山、丽水和衢州三地的新增贷款投入不足全省新增贷款的10%。就资本市场而言,截至2011年底,国内A股市场上,杭州上市公司达到59家,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27%,杭州、宁波和绍兴三市集中了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50%,温州等地上市公司发展与其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上市公司区域发展不平衡。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等中小金融机构,也主要分布在杭州及周边城市。在创投方面,全省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投资项目在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以杭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集聚现象,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来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温州市为主导,重大金改政策与方案的研究与制定主要是温州牵头,温州——杭州——宁波等地的金融创新协同发展轴线尚未形成,区域内金融联系机制亦未形成。区域金融发展规划中地方政府政策协同程度不高,区域金融创新发展策略还没有超越地方政府发展策略。竞争与协同是区域实现协同发展的内部动力,其他组织作用,即政府、非政府组织等管理组织的控制或调控则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外部推力。政府在区域金融创新协同发展中充当了最主要外部推力的角色,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
为此,必须通过政府的理性控制进行纠偏。一是强化区域金融合作创新意识。利用温州“试验区”的制度优势,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先试先行。积极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创建新的金融机构,制定新的金融制度,拓展新的金融市场,拉动金融创新速度,提升金融创新质量。在全省其他区域范围内,结合各地实际,可选择合作创新模式或模仿创新模式。
二是推动省内区域金融板块在功能上的互补互促。要实现浙江地方金融合作创新,各地就不能各自为政,区际协调非常重要。各地政府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建立联合协调机构,确定联合协调的短、中、长期目标和规划,切实解决金融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强化金融合作的系统性和操作性,既充分发挥各地发展金融的积极性,又要形成合力,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集中优势,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三是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优质高效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推动区域金融创新的基本前提。探索建立跨区域企业资信统一评级标准,以及跨区域信用担保认定体系,提高金融资本流动的决策效率和安全性;提供公开透明的企业信息发布渠道、投资信息渠道,以及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审计财务制度;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加强区域资金流动的监测与预警,防范金融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区域金融安全。
(供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