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保持在衡山县“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2013-01-28 04:12曹宇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3期
关键词:一体两翼水土保持面积

曹宇华

(衡山县水土保持局,湖南 衡山421300)

(责任编辑 徐素霞)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土保持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生产、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等服务。2012年衡山县委提出了以工业发展为主体,加快城镇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简称“一体两翼”),而水土保持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衡山县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

1.1 水土流失特点

衡山县土地总面积933 km2,由于自然因素及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根据水土流失现状综合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56.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5%,年均侵蚀量达81 万t,山地侵蚀模数为3 125 t/(km2·a)。衡山县水土流失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水土流失地类复杂。衡山县水土流失地类复杂,其中:荒山荒坡水土流失面积11 432 hm2,难利用地水土流失面积686.7 hm2,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2 449.7hm2,疏幼林地水土流失面积8 249 hm2,经果林地水土流失面积2 842.6 hm2。

(2)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全县范围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主要是面蚀和沟蚀,崩岗、滑坡、泥石流也常有发生。其中:片蚀面积12 778.6 hm2,占流失面积的49.8%,多发生在6°以上的坡耕地和疏幼林地;沟蚀面积9 032 hm2,占流失面积的35.2%,一般发生在15°以上的经果林地、用材林地和荒山荒坡;崩岗、滑坡3 849 hm2,占流失面积的15.0%,县境内发生较多,由于第四纪红壤土易产生崩岗,须进行重点治理。

(3)水土流失程度较重。全县无明显流失面积676.4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2.5%;水土流失面积256.6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7.5%。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59.21 km2,占流失面积的23%;中度148.32 km2,占58%;强烈31.45 km2,占12%;极强烈12.22 km2,占5%;剧烈5.4 km2,占2%。

(2)剧烈流失成片集中。全县剧烈流失面积5.4 km2,分布在长江、萱洲、福田等乡镇,这些地区的土壤是在紫色页岩、第四纪红土和风化花岗岩上发育成的,土壤质地较松,中偏碱性,有机质缺乏,抗蚀性差,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冲沟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花岗岩风化层,厚10 cm 至20 多m,受温度影响大,易松散,加上这些地方海拔较高,降雨丰沛,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崩岗等的发生,且土壤透水性强,抗冲能力差,其植被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1.2 水土流失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安全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危害:一是造成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加剧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近50年来,衡山县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67 hm2。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疏松肥沃的表土层被雨水冲走,土壤有机质减少,造成土壤退化、肥力降低。据测算,全县每年流失有机质15 万t、氮672 t、磷409 t、钾241 t。水土流失还使土壤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各种土层和谐排列成的完整的土壤,因水土流失变为沙性土质,泥沙流进稻田,使土壤偏酸;同时土壤板结,肥料难以分解,很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二是淤塞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由于大量的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因此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河道的行洪能力。全县共有江河溪港185 条,其中湘江一、二级支流28 条,大多淤积严重。湘江一级支流涓水,县境内全长26.8 km,流域面积490.4 km2,20 世纪50年代以前属衡山第二条通航河道,50年代中期后由于河床淤高,通航中断,现平均水深只有0.4 m,有的地方河床高于稻田,沿岸的农田一遇暴雨便被洪水淹没。1997年7月份,先后两次大暴雨的袭击,使白果镇267 hm2农田成为一片汪洋,直接经济损失4 亿元。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次生潜育化低产田面积。三是危害人居环境安全。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原有水系被侵占封堵利用,加之城市水土保持措施没有跟上,城市排水系统未能及时配套,造成暴雨即涝,直接威胁人居环境的安全。特别是近几年来,暴雨较集中,洪涝、旱灾频繁。1994—2000年间洪灾出现18 次、旱灾出现6 次,1994年县城被洪水淹没了3/4,1998年出现了百日的长旱。四是污染水环境,影响水生态安全。衡山县是南方典型的红壤分布区,水土流失对水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红壤侵蚀区尤其是第四纪红土侵蚀区的土壤颗粒细小、黏性大,降雨产生水土流失后,流失的土壤进入水体后呈胶体状,不易沉淀,从而使水体出现浑水长期化现象;二是红壤是湖南省的主要耕作土壤之一,在暴雨产生水土流失的同时,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大量氮、磷、钾等无机肥和农家肥及农药、重金属等也随径流和土壤流入江河湖库,造成严重的水体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导致的面源污染比工业的点源污染危害更为严重。

2 水土保持的作用及衡山县水土保持现状

2.1 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其作用:一是防洪减灾,保护水土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延长汇流时间,发挥缓洪削洪的作用,为防洪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减轻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拯救宝贵的土壤资源。二是整治国土,培育资源。①有效利用水资源。通过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增加径流拦蓄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②增加土地资源。通过治理开发“四荒”,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③增加植被资源。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和封禁保护,可以恢复和重建植被,促进植物生长。三是改善生态,恢复生态调节功能。开展水土保持,就是对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维护。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土保持可以帮助其重建和恢复。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自我良性发展。四是开发利用,发展经济。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科学配置治理开发措施,使工程措施体系成为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基础,植物措施体系成为培育资源和开发利用资源的条件,最终变水土流失区为经济小区和商品生产基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五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进步。水土保持不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加快了社会进步。

2.2 衡山县水土保持现状

衡山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和打造“文明奥区、生态衡山”的新理念,从机构设置、宣传发动、政策法规的出台及落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水土保持工作初步走上法治轨道。衡山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历届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20 世纪80年代初,设立了水土保持专门机构——水土保持站;水土保持法颁布后,于1994年成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领导小组,设立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2010年,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升格为衡山县水土保持局,各乡镇都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领导小组和水利水保站。县局配备了专门技术人员7 名,全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持证上岗28 人,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严格执法,认真行使水保法赋予水土保持机构的审批、监督、收费三项权力,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以抓“三权”落实为核心的执法活动,通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式深入执法,把监督执法的基点放在基层,边宣传边执法,积极探索,勇于开拓,放手、大胆执法,在全县形成了申报—登记—审批—收费—验收等整套工作程序。特别是1995年,衡山县被列入全省第三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县,试点期间,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县里建立健全了监督执法机构网络,完善了配套法规文件和规章制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1996年经省水利厅验收合格,全县水土保持监督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力度加大。自20 世纪80年代起,衡山县的水土流失治理由面上治理转向以重点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先后治理了3 条小流域,治理面积42.1 km2,加上面上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8 km2。其中新坪港小流域治理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但是,由于投资太少,治理进展缓慢,向上宣传力度不大,因此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为了适应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还应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力度,加大对水保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把水土保持工作提到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来。

3 加强水土保持,构造山川秀美的新衡山

水土保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把水土保持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法履行好水土保持的管理职责,真正实现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构造山川秀美的新衡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3.1 加强组织领导,依靠政府推动

一是把水土保持作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工程、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政府领导带头抓水保工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组织发动广大群众投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二是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主任、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水土保持委员会,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三是把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纳入了项目区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考核范畴。

3.2 坚持以人为本,“三大效益”相统一,实现“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

为转变水土流失区群众的思想,实现“要我治”向“我要治”的转变,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思想,紧紧围绕解决水土流失区群众基本口粮、增收和燃料问题,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文章,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上,为集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培育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找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让广大群众从工程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的生存与长远发展问题,办成他们盼望政府帮助办的事,使水土保持工程成为深受水土流失区广大干部群众真心欢迎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扶贫工程。

3.3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技术路线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任何其他部门组织实施的单项治理措施(如农业部门的农业开发措施、林业部门的单纯造林措施)所不可比拟的。一是针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不同岩性的水土流失,探索出了多种措施优化配置的技术体系,如“猪—沼—果”生态工程模式,水平竹节沟与林草措施优化配置的综合治理模式,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养殖、沟底筑坝拦沙的立体治理开发模式,等等。二是筛选出了一大批优良的水保植物品种,并已在治理区大范围引种推广。三是探索出了“综合治理是基础,封禁管护是根本,开源节能是手段”的生态自我修复新路子。因此,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全面规划,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山、坡、沟、滩综合治理,形成多层次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种养加结合的立体开发体系,以便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水土保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湖南省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种情况,特别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形势,我省不断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积极探索“四荒”治理开发市场化运作机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了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破解了“有地者没钱治”和“有钱者没地治”的双重难题,从而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由过去主要依靠政府组织,逐步转向了政府倡导、群众自愿、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为主的方式,租赁、承包、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等多种办水保的形式蓬勃发展,民营水保和大户治理异军突起。因此,应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3.5 坚持依法防治,切实控制和减少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巩固治理成果

预防为主、依法防治是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有序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加大水土保持法执法力度,重点以查处水土保持案件为突破口,同时也要狠抓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3.6 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和重建

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是贯彻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对水土保持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通过实施封禁保护,不仅使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更多地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使封禁区内的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不仅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的程度,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促进了生物群落的良性演变。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对维持河湖健康生态,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是实现我县“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打造“文明奥区、生态衡山”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一体两翼水土保持面积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巧用面积求坐标
“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之“冠名培养”模式
浅析一体两翼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