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菊 周洁舲(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超声影像科,湖北 恩施 445000)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0%以上。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致死、致残、复发率高的特点。并且每次复发造成的功能损害及疾病负担,均明显大于首次发作〔1,2〕。颈动脉硬化是公认的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且经济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于判断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有着独特的价值。许多研究利用多普勒超声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管腔病变特点进行检查,但由于方法学的不同以及所选择人群的差异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探索颈动脉病变特点与老年卒中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的关系。
1.1 研究对象 来自于医院神经内科2008~2010年收治的>60岁首次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60~89〔平均(72.14±8.17)〕岁。患者符合第四界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12例失访,失访原因包括通讯方式变更、患者或其家属拒绝提供病情资料以及因其他病因死亡。最终共有149例患者完成随访并进入分析,其中男79例,女70例。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观察指标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均由超声科医师在患者发病后7 d之内完成。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低枕,头偏向检查对侧。超声探头沿颈动脉走形方向,依次检查颈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分别对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记录各个部位的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性质。以所观察到的最大IMT作为患者最终的IMT厚度。根据IMT厚度将病人分为三组:正常,颈动脉内膜增厚组:1.0 mm≤IMT≤1.2 mm;斑块形成组:局部IMT≥1.2 mm。根据回声特点可将斑块分为三种病理类型,硬斑:由于斑块内部纤维化及钙化,超声显示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或明显的声衰减;软斑:斑块内组织增生及钙盐沉积,伴斑块内出血以及血栓形成,斑块表面覆盖薄层纤维帽,超声成像上显示局部不同强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匀质的弱回声,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溃疡斑:由于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在局部形成大小不一而尖锐的切迹。超声成像表现为不规则斑块,斑块表面不平,可成穴状或龛影像,缺损边缘回声减低。
1.3 治疗与随访 住院期间的治疗包括脱水、降压、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以及脑保护等对症支持处理,随访期间对所有患者给予规范的二级预防措施,如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脂、控制血压、血糖等。由参与本研究的神经科医师定期通过电话或面对面形式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以1年内经由颅脑CT或MRA证实的再次发作的缺血性脑梗死作为脑梗死复发的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行χ2检验。
1年内共42例复发,男24例,女 18例,总复发率为28.19%。基线时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正常有20例(13.42%),IMT增厚36例(24.16%),而被检测出斑块形成的共有93例(62.42%),颈动脉正常的患者,1年内只有1例(5%)复发,而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12例(33.3%)和29例(31.2%),和正常组相比脑卒中复发率明显增高(P<0.05)。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检出斑块形成的患者分为硬斑、软斑和溃疡斑三组,三组患者1年内脑梗死复发人数分别7例(13.2%)、13例(52.0%)和19例(60.0%)。将不同斑块类型组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与无颈动脉病变组相比,发现检出为硬斑的患者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与颈动脉无病变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检出软斑和溃疡斑的患者1年内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病变组(P<0.05)。
寻找与卒中复发风险有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降低卒中死亡率、减低其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卒中复发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5〕。
本研究结果与既往国内外在一般人群的研究结果一致〔4~7〕。Roquer等〔8〕研究发现 IMT 增厚和颈动脉狭窄 >50%的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风险均明显升高。这说明IMT内膜增厚可作为预测老年卒中患者复发风险的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目前认为,IMT增厚是颈动脉硬化最早出现的病理变化,随着疾病的进展,血管内膜局部进一步发生脂质浸润、纤维组织增生、钙盐沉积、斑块内出血以及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斑块破裂,脱落的血栓便容易随血流堵塞远端血管造成脑梗死。由于软斑和溃疡斑容易发生表面纤维帽破裂以及斑块内血栓的脱落,因此被称为不稳定斑块,被认为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9,10〕。易兴阳等〔11〕发现,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软斑和溃疡斑而非硬斑的的脑梗死患者,随访至12~18个月时,脑梗死的复发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或轻度粥样硬化的患者。该结果得到了之后国内外其他同类研究的支持〔7,12,13〕。本研究和既往多数研究的不同在于主要针对>60岁的老年患者人群。卒中多见于>40岁的人群,而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造成卒中的常见原因并不相同〔14,15〕,因此,作为在一般人群中评估卒中复发的理想生物学标志物,可能并不适用于老年患者人群。但是,本研究结果说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查,亦可用于预测老年卒中人群的复发风险。
总之,颈动脉超声作为一种简单、无创、可重复性好且经济的检查手段,对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有着独特的价值。颈动脉IMT厚度以及斑块性质,均可作为预测老年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的理想生物学标志物。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出脑卒中复发的高危人群,进而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以达到二级预防的效果。
1 Jorgensen HS,Nakayama H,Reith J,et al.Stroke recurrence:predictors,severity,and prognosis.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J〕.Neurology,1997;(4)48:891-5.
2 李金贤,徐新娟.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相关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7;19(3):354-6.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1;29(6):379.
4 曹桄伦,邵 燕,章成国.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1):61-2.
5 Li C,Engstrom G,Berglund G,et al.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relation to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subjects with normal blood pressur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Cerebrovasc Dis 2008;26(3):297-303.
6 崔志堂,曹华丽,李 燕,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其复发的相关性〔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3):339-40.
7 Ogata T,Yasaka M,Wakugawa Y,et al.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mobile plaqu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arly recurrence of stroke〔J〕.Ccerebrovasc Dis,2010;30(6):606-11.
8 Roquer J,Segura T,Serena J,et al.Value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significant carotid stenosis as markers of stroke recurrence〔J〕.Stroke,2011;42(11):3099-104.
9 勇 强,苏 博.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6(3):539-44.
10 罗 俊,燕纯伯.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26(1):1-4.
11 易兴阳,潘光强,余昌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68-70.
12 刘厚林,卢启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显示对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报价值〔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1):62-3.
13 Kwee RM,van Oostenbrugge RJ,Mess WH,et al.MRI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to identify TIA and stroke patients who are at risk of a recurrence〔J〕.J Magn Reson Imaging,2013;37(5):1189-94.
14 苏吉亮,董泗新,邢俊玲,等.老年缺血进展性卒中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417-8.
15 王慧敏,赵建婷,车振勇.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2):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