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玲,王振亮,詹向红,呼海涛,闫国立,张 瑞,任 平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46)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其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生命力所在,也是仲景学术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他使中医学从单纯的思辨理论走向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之路,并以其科学性、实用性而成为世界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弘扬中医学,必须高度重视对仲景学术的传承,并在具体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实质的变革。
建国以来的中医院校教育,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院校式教育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尤其在仲景学术传承教育方面问题尤为突出。仲景学术虽集中体现在《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部著作中,但要掌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必须以相应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华传统文化等知识作铺垫。由于中医学特有的传统文化属性和固有品质,决定了中医学传承方法的特殊性。所以,中医学传承既要遵循知识传承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中医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同样,仲景学术传承,也要在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特有规律的前提下,借鉴名中医成才之路,通过“精英化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系统学习和研究仲景学术的传统中医学专业精英人才,解决中医药发展后继乏人、乏术的问题。基于上述思路,河南中医学院自2009年开始,按照自愿报名、自主参加、公开选拔的原则,在全校医类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中招录,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实行精英教育,小班上课,目前已经形成较成熟的定期选拔制度。
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许多有待商榷,首先是中医课程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五年制中医本科班中医课程只占到总学时的40%左右。中医学大学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传承者,只有如此少的中医学学习时间显然是非常不够;其次,人文课程学时较少。中医学有其形成的特殊年代和特殊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和掌握,是学好中医学的必要前提。美、德、英、日等国家的医学院校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其中美、德人文教育的课时占到总学时的1/4左右,英、日约为1/6的学时,我国中医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不足10%,而且多以选修为主。基于上述情况,如果要搞好张仲景学术传承,必须构建有别于一般院校教育特色的传承内容体系。我们在保证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前提下,对张仲景学术传承对象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如加大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学习;注重中医传统技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中药炮制与辨识、国学经典导读;改体育课为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等;降低公共课程及西医课程模块学时。除去公共课程外,中医学及相关内容的学习比例达到85.9%,初步构建了仲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实践证明,传承内容的变革和落实,夯实了学生的中医学理论功底,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好中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如何让仲景学术传承既能保证中医学的特色,继承其优势,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业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于此专门成立了河南中医学院“仲景医药研究所”、“内经研究所”等机构,为配合仲景学术传承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中医经典及仲景学术传承做专门研究,为做好学术传承提供学术支撑。在具体方法方面,我们结合仲景学术的特点,利用案例式、讨论式、师生角色互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先进学习理念与传统师承教育精髓融入传承全过程,集多种方法之优势,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效果。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其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的总结。脱离了实践的中医学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医院校毕业生谈起理论头头是道,诊病问疾一片茫然,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要做好仲景学术传承,必须使传承者具备高质量人才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著,其实践性显而易见。故仲景学术传承更应该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熟练的中医诊疗技术、较强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熟练的中医诊疗技术。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仲景传承者导师库,实行导师制,使学生较早地进行临床见习,增加他们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求索,主动就临床中遇到的困惑寻找答案。同时,为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案例学习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医疗氛围中感知医学的神圣和高尚,体会中医学的厚重与庄严,身临其境,切实解决学生临床困惑,尽早、更好地掌握中医诊疗技能,提高临床动手能力,我们还专门开辟了4000多平方米的模拟教学医院,为理论学习阶段学生的临床技能锻炼提供保障。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成败。我们进行仲景学术传承的初衷,就是要培养一大批中医大家。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要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熟练运用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技能,解决遇到的现代临床难题。自2009年以来,我们实施了经典诵读、名家讲座、学术交流、读书成才等辅助培养措施;拿出部分资金资助学生开展学术创新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学术讨论和争鸣,感受领略中医,达到活跃思想、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
中医传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大家所公认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仲景学术传承中建立相应的质控体系,总结经验,科学评判传承效果,以便推广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保障仲景学术传承的质量,我们制订了各环节质量标准,构建了组织、制度、评价、反馈“四位一体”的传承质量监控体系;设立了导师准聘标准;严格进行平时考核、毕业综合考核、毕业论文撰写评定;建立形成性成绩和终结性成绩考核方法,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质量考评体系及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了传承人才的培养质量。
3年来的实践表明,接受仲景学术传承的学生学风端正,态度积极,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中医功底扎实,国学基础牢固,我们在仲景学术传承改革方面的效果已初步显现。今后,我们将总结已有的经验,不断修正传承手段和方法,以便进一步为今后的中医学传承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