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亮 杨克雅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朱丹溪系金元四大家之一,毕生孜孜以求,创立滋阴学说蜚声医林,除此之外,尚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已的临证经验,在其他方面亦颇有建树。如有关瘀血的理论,虽无专篇,却独具匠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金匮钩玄》、《丹溪心法》及《格致余论》等代表著作中。丹溪从瘀血的角度出发,探讨病因病机,捕捉瘀血证候特点,立法方药论述完备,见解独特,兹试析于下。
丹溪有关瘀血的论述,散在于各篇章中,其认为体内瘀血不得畅行,易引发诸多疾病,或轻或重,或深或浅,或久或暂。因病因病机及疾病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症状、体征。细研丹溪经典著述,总结体内瘀血存在的原因,或因于气,或因于邪,或因于伤。
1.1 因气致瘀 朱丹溪非常重视人体之气血关系,认为“人所以籍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血属阴主静,其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而血行,气滞则血行不利,从而使血行迟滞,甚则留于体内,阻滞脉络,结成瘀血。另外,经产妇女处于多虚多瘀的生理状态,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虚病邪趁机侵入胞宫,经血排出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以及产后恶露排出不畅,均可停积于少腹,形成瘀血。如妇人经水“临行时,腰疼腹痛,乃是郁滞,有瘀血”。
1.2 因邪致瘀 丹溪因邪致瘀的论述更为全面,含括了寒、热、湿、痰诸邪。其一,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客于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论述尤为精辟,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后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抟,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其二,外感风热疫毒,熏蒸于内,侵及营血,热壅血瘀而结成痈,如《格致余论》曰“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其三,湿热为患,久则痹阻经络,致血液运行不畅,湿热瘀互结而变生他病。《格致余论》中有详细病案记载“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日,此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其四,痰瘀互结。朱丹溪从病机上首先提出了“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生理上“津血同源”,病理上“痰瘀同病”,二者实不可分。血因气滞寒凝成瘀,津液受气滞寒凝成痰、受火热煎熬成痰,痰阻血脉,脉道不利,遂而成瘀。如有关肿块,其认为“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又如“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1.3 因伤致瘀 《内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说明外伤是产生瘀血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金刃跌仆等外伤,使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而运行,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朱丹溪亦明确指出“如颠仆损伤而腹痛者,乃是瘀血”。
2.1 养血活血 朱丹溪对于瘀血的治疗,已有了相对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其中最善应用四物汤。该方始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治外伤瘀血作痛,后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治妇人诸疾。方由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4味药组成,为补血、养血经典方剂。方中熟地黄长于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当归为养血调经要药,兼具活血作用,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4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丹溪推广其用,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屡获奇效,如加桃仁、红花、牛膝等治疗痛风;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疗中风;加桃仁、红花、川芎、香附等治疗胁痛。另外,辨治中若遇气弱者加黄芪;痰瘀交阻兼郁热者,加枳壳、茯苓、通草、陈皮、牛膝、黄芩等;气滞者,四物汤加香附、木香。凡此之属,不胜枚举,用则必有据可凭,有理可循,加减变化,机圆法活。
2.2 痰瘀同治 朱丹溪明确提出“痰瘀同治”的理论,治痰治瘀,有先有后,有主有辅,治痰不忘化瘀,活血不忘化痰。如治中风,主张治痰并养血活血;治胁痛身痛,以控涎丹加桃仁泥以化痰活血;治癥瘕积聚,用海浮石、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石碱等;此外,月经病患者最常见痰瘀同病,气失通畅则津液停为痰,血滞则成瘀,更应注重痰瘀同治,如《金匮钩玄》中提到“痰多占住血海地位”,经水不利者或二陈加川芎、当归,或胆南星、苍术、香附、川芎同用,其意均在于痰淤同治。
2.3 破血逐瘀 对于血瘀重症,久治不愈,死血内积者,一般的活血化瘀药物常难奏效,需根据病情需要破血逐瘀。如《丹溪心法·积聚痞块》指出“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格致舆论》中亦有与此相关的论述,积证初起,可因情志不畅,气机不利,腹中气聚,时结时散,终而血行不畅,瘀血内结,则腹内积块,从无到有,由小渐大,由软而渐至坚硬不移。朱丹溪用“血块丸”治疗,方中“瓦垄子能消血块,配用海粉、三棱、莪术、红花、五灵脂、香附、石碱”。此方诸药相合,药猛力专,在治疗痛经、闭经、癥瘕、跌仆损伤等临床血瘀重症中常常效如桴鼓。然而活血化瘀类属攻击之品,药性较猛,若攻伐太过,有损伤正气之虑。因此,丹溪同时又指出“行死血块,块去需大补”,意即在攻邪同时不忘扶正。
2.4 行气散瘀 丹溪将《内经》“五郁”证之说推而广之,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认为气郁在先,可至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突出治郁顺气为先的原则,进而总结出一套辨治六郁的用药经验,主方为越鞠丸。该方由香附、川芎、栀子、神曲、苍术等药物组成,香附理气,川芎化瘀,栀子清热,苍术燥湿,神曲消积,五药合用,诸郁并治。何梦瑶在《医碥·郁》中评曰“丹溪分六郁……大要以理气为主,盖气滞则血亦滞,而饮食不行,痰湿停积,郁而成火,气行则数者皆行,故所重在气,不易之理也”。王纶《明医杂著》中概括“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在临床辨治中,若血郁甚者,可在原方基础上酌情加入桃仁、红花、青黛等。
细研朱丹溪代表著述,尽管有关瘀血的理论尚未形成专篇,有关瘀血主症的论述也不甚详尽,多隐匿贯穿在各个疾病中间,但对脉象、面色、疼痛特点等均有提及,对其病因病机已有充分的认识,且有独到的辨治体系,在治疗中风、月经病、痛风、痹证、腰痛、胁痛等疾病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将“四物汤”运用得出神入化,对中医瘀血理论的发展及临床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望后来医者深研之、光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