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漫,康明明,张智龙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笔者在学习《针灸医籍选》(第二版)《灵枢·九针十二原》时,发现该书对“四关”的注释为“四关:两肘两膝”,而《经络腧穴学》中“四关”指“合谷、太冲”。同为“四关”,词义迥然,遂考诸家之释,发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将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按部位与穴位分为两大类,各类所涵括的具体内容亦各不同,兹辨析如下。
“四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指十二原穴,意即十二原穴出于“四关”。显然,这里的四关主要是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没有具体指何穴。又十二经之原穴皆在腕踝关节附近,故所谓“四”乃指四肢关节;“关”即关联、枢纽之意。明·张介宾《类经》:“脏腑之气,表里相通,故五脏之表有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故凡井荣俞原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既然“十二原出于四关”,且“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故四关是指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近代针灸医家陆瘦燕先生亦认为,四关“就是四肢肘膝关节之下”。
明·张介宾《类经》:“四关者,即两肘,两膝,及周身骨节大关也”,指出“四关”乃两肘两膝及周身大关节。清·张志聪《灵枢集注》:“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皆机关之室,血络之所游行者也。”此处“四关”指人体四肢各个大关节,如肩、肘、髋、膝等。《中医名词词典》指出:“四关指指上肢部左,右侧的肩关节(两腋)和肘关节,下部的髋关节(两髀)和膝关节。指上肢部的两侧肘关节和下肢部的两侧膝关节。”
明·吴昆在《针方六集》中提到《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并将文中“四关”进行解释为:“四关乃十二经别达之路,为阴阳表里交通险塞之地,在于四末,如往来之关隘,故曰四关。”认为“四关”指“四末”,即四肢末端。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此处十二原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各有两个原穴,左右各一共10个,再加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共12个原穴,又提到这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说明十二原穴即太渊二、大陵二、太冲二、太白二、太溪二、鸠尾一、脖胦一的位置出于“四关”,暗示“四关”位于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所在处,即腕、踝以及鸠尾、脖胦所在处即膈、脐。也就是说,腕、踝、膈、脐为《内经》所指之“四关”。高树中《一针疗法》中认为,《灵枢》对“四关”的本意并非是指两肘两膝,而是指腕关节、踝关节、膈关、脐关。
《灵枢·小针解》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的注解为“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其“关”即释为“四肢”。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四关,四支(肢)也。”认为“四关”即四肢。
《淮南子·本经训》:“故闭四关,止五遁,则与道沦。”汉·高诱注:“四关,耳、目、心、口。”清·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一览炎陵一卷》:“精存于目,则其视明;精存于耳,则其听聪;精留于口则其言当;精集于心,则其虑通。故闭四关,则终身无患。”亦指出“四关”乃“耳、目、心、口”。
以上所述皆以“四关”为部位定论,各有其义,而尤以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部位”为多。第6种理解并非出自医书,暂不作深究;余4种理解皆与“四肢关节”相关,故可概而言之为“四关即四肢关节”。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首次将四关定位为太冲、合谷。《针灸大全·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明·李梴《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手指连肩相引痛,合谷太冲能救苦”,两处提到合谷、太冲配伍。明·杨继洲《针灸大成·经外奇穴》曰:“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明确开四关即刺合谷、太冲,取其开通之意。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现代针灸界也以双侧合谷、太冲为“四关”者居多。
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注释《标幽赋》中云:“四关者,两手足刺之而已,正所谓六十六穴之也”,此处指肘膝以下五输穴合原穴共计六十六穴。
王磊[1]认为,真正的“四关穴”是指外关与内关四穴,因此四穴均带“关”字且数量为“四”。人体发病皆为气血失调,阴阳不和。外关为三焦经与阳维经的八经交会穴之一,内关为心包经与阴维脉的八经交会穴之一。针刺外关、内关可以通过三焦经、心包经、阴维脉以及阳维脉的作用来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功效。故认为将“四关”理解为内关和外关更合适,临床上既可治疗一切内伤,亦可治疗一切外感,主治范围更加宽广。
“腹四关”是薄智云医生临床30余年潜心研究“腹针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主治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在神阙下,主治下腹及下肢疾患。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疏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
综上所述,对“四关”一词或释为部位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两肘两膝及大关节,四肢末端,腕、踝、膈、脐,四肢,耳、目、心、口,或释为腧穴指合谷+太冲,五输穴 +原穴(共66穴),内关+外关,双滑肉门+双外陵”,各有其独到之处,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此亦“经典”释义之广一验证,若能在临床中详思明悟,晓其所指,知其所属,明其之用,则能更好地指导理论学习及临床应用。
“关”者何,乃门户、关卡也,笔者认为应为人体之气通行之处,故更倾向于将其释为“肘膝以下五输穴合原穴共计六十六穴”。考其出处“十二原出于四关”,十二原穴即涵括在“六十六穴”之中;虑其应用“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诸证,还是经脉闭阻、气血滞涩之疾,皆多从此“六十六穴”之中取而除之,故笔者认为以“肘膝以下五输穴合原穴共计六十六穴”作为“四关”之解尤为全面恰当。
[1]王磊,李璟.四关新释[C].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60-161.
[2]李仁淑.腹针·引气归元、腹四关.临床应用案例[C].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7: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