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华 刘庆彬
(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省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胸痹心痛为临床常见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总以本虚标实见证。笔者临证发现,心痛发作频繁者,以芳香药物治疗,疗效为佳。现将心得报告如下。
胸痹心痛总以虚实并见,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最重要,标实以血瘀、寒凝、气滞为其根本,冠心病病位在心,但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故辨证治疗即要着眼于局部,也要重视整体。本病分型各异,但气滞贯穿于本病始终,故治疗上以调养气机,通畅运化为先导。气虚则补之,气滞则行之,气郁则宣之,气闭则开之,气逆则降之,气盛则泻之,然后酌参营卫,血脉之虚实,痰浊寒湿瘀滞阴阳寒热而调之。应强调的是补虚务求补而不燥,滋而不腻,通而不伤正。正复而瘀血自通之法。在治疗时,应补中兼通,通而勿耗。
根据其病机不同,本病常采用以下治法:活血化瘀法、通阳化痰法、理气消滞法、温通活血祛寒法、补益法。但因气滞贯穿于本病急性期。因此胸痹的治疗无论活血、化痰、补益、温阳均不离调畅气机。论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血瘀之证常配伍理气药以行气活血。论气与痰饮的关系,《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谓“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膈,结而成痰”。气壅则痰滞,气顺则痰消,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故治痰饮常理气与化痰并用,使痰饮随气而行,使邪有出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是说百病的发生与七情不和有关,与人体气机失调有关。论气血阴阳亏虚的虚证使用补益剂与理气药,如气虚、阳虚者,补气剂多配行气醒脾药,使补而不滞。血虚、阴虚者常补宜阴血剂配伍理气之品,使之补不碍运,兼收滋补和疏泄之功。调气,意在调整脏腑的气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气血和顺,血脉自能畅通,即“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因此治法上均需辅以理气之品。理气药多性温气香,善于行散,具有调气、行气、止痛,或顺气降逆或疏肝解郁,或破气散结,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各种病证。
《难经·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贵流通,通则无病,一有郁滞,则变生诸证。理气药性味大多辛苦温而气芳香。辛能行散,苦能泄降燥湿,温能通行,芳香疏泄,故理气药具有行气止痛、疏肝解郁、顺气宽胸、破气散结、消胀除痞、降逆止呕止呃及平喘等作用,不同理气药功能同中有异,用于气滞作痛之证,各有所长。根据其功能不同,用于不同类型的胸痹心痛患者。
3.1 陈皮与青皮 陈皮、青皮均能行气、消积、化滞,但陈皮其性较缓、温和不峻、质轻上浮,主理脾肺气滞,擅长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临床多用于脾胃气滞者,常与木香、枳壳、厚朴、半夏、茯苓同用。而青皮其性较猛、沉降下行,主疏肝胆,偏于疏肝止痛,破滞消积化滞。临床多用于肝郁气滞、食积胀痛等证,常与柴胡、香附、郁金、瓜蒌、山楂、麦芽等配伍。
3.2 枳实与枳壳 枳实、枳壳均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临床用于食积停滞、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等证。枳实作用猛烈,故用于破气消积导滞、兼有腹痛便秘等证,以治实满为强;枳壳作用缓和,行气宽中,消胀除满,适用于胸胁胀痛、痞满不舒等。
3.3 香附与乌药 香附和乌药均为常用的理气止痛药物。香附则药性平和,芳香走窜,偏于疏肝气、解郁结,善治肝气郁结、胸胁脘腹胀痛。乌药辛温芳香,气味较淡,药力不甚刚猛,偏于脾肾,最能顺气散寒止痛,可治一切寒郁气滞之证。
3.4 木香、沉香、檀香、降香与乳香 木香、沉香、檀香、降香及乳香均为辛散、芳香药物,同可治寒凝气滞证。木香辛温香燥、通理三焦,擅长调中宣滞、行气止痛,且可健脾燥湿,又常用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之证。沉香味苦质重,沉降下行,功长降气温中、暖肾纳气,且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无破气之害,故为理气良药。临床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闷作痛、肾不纳气等证。檀香则善调膈上诸气,能利胸膈畅脾胃,散寒止痛。临床多用于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胸腹诸痛,与丹参、砂仁组成的丹参饮加减临床用于冠心病疗效确切。降香归心、肝经,活血散瘀,止血定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胁作痛。乳香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散滞,凡临床内、外、妇、伤科见有瘀滞疼痛之证,均可应用。
3.5 川楝子与荔枝核 川楝子与荔枝核均有行气、止痛、散结的功效,为治疗肝郁气滞所致胸胁疼痛。川楝子味苦性寒,止痛作用较为广泛,除用于疝气痛、睾丸肿痛外,又可用于胸腹胁疼痛。荔枝核味辛性温,功偏散寒止痛,临床上可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疼痛,以及妇人气滞血瘀所致的少腹疼痛。
芳香活血药多不可重用、久用芳香开窍之品。这些药物虽有宣痹通阳、辟秽回苏之力,但由于性温热善走窜,走而不守,行窜力强,易动火耗气,伤及阴分,久用必耗气伤阴;再者血瘀、痰浊均可蕴久化热,如仍用温通、温化必然助热伤阴,对于阴虚血燥则尽量不用,兼挟热象而必需应用者,配以凉血清心养阴润燥之品,相互佐制,其意在于护阴、保阴。理气药以行气为主,行气则伤气,故辨证属于气虚证无明显脾胃气滞者不宜久用。治法得当,方能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