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急性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笔者采用平肝息火化瘀中药结合西药常规方法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2例,高血压病史8~30年,平均15.5年,均符合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 确诊。中医辨证属肝火上扰、血瘀脑络[2]。符合:(1)起病时间>24 h;(2)年龄<80岁;(3)出血部位在单侧脑叶或基底节。排除:(1)蛛网膜下腔出血;(2)伴有恶性肿瘤、精神病;(3)凝血机制障碍患者;⑷合并心、脑、肝、肾严重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46~75岁,平均68.5岁;出血量<10 mL 17例,10~20 mL 18例,20~30 mL 5例,30~40mL 2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出血23例,脑叶出血19例。
1.2 治疗方法(1)调整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2)平肝息火化瘀中药:代赭石30 g,石菖蒲9 g,羚羊角2 g,夏枯草15 g,川牛膝15 g,水牛角12 g,钩藤12 g,石决明30 g,天麻6 g,生白芍20 g,郁金9 g,三七6 g,蒲黄6 g。每日1 剂,水煎,分2次口服或鼻饲给药,28 d 后评定疗效。(3)早期康复: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停止进展48 h 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按照中国康复中心“中风病早期康复治疗”实施[3]。
1.3 观察项目 参照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评定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恶化和死亡。另观察血肿吸收情况,血肿容积以多田方程式计算,π/6×长×宽×高=血肿容积。每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进行头颅CT 检查。
2.1 临床疗效 42例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8例,无效4例,恶化1例,未发生死亡。总有效率88.10%。
2.2 血肿改善情况 治疗前血肿容积(21.21±7.86)mL,治疗后为(4.86±2.79)mL,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其中完全吸收22例,出血量均<20 mL,平均值为(10.20±7.53)mL。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由于血肿产生占位效应导致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由此引起脑血管痉挛,继发形成缺血半暗带。因此,改善血肿周围的血液循环障碍,促进血肿的吸收和预防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关键[5]。
中医学认为脑出血属“中风”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调经论》谓“血行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明确指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是肝火亢阳、气血逆乱、血瘀脑络。因此,治疗宜平肝息火,引血下行,豁痰活血。方中牛膝引血下行;赭石降逆平气、平肝潜阳,使下行之力更强;羚羊角、夏枯草清火平肝息风;天麻、钩藤、白芍、石决明清热平肝、息风解痉;水牛角、石菖蒲、郁金清热化痰、豁痰开窍;蒲黄、三七化瘀止血。
以往认为早期运用活血化瘀药会增加出血,目前研究认为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在24 h 内[6],而且24~48 h 内脑水肿达到高峰。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早期运用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显著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血肿吸收,改善微循环,改善神经机能,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7],从而改善颅内应激状态,使中风症状缓解。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卓大宏.进入21 世纪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27-329.
[4]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Guohua Xi,Richard F Keep,Julian T Hoff.Mechanism of brain injur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Lancet Neurology,2006,5:53-63.
[6]户文娟,杨际清.脑出血继续出血6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1):56-57.
[7]刘华,张国平,别晓东,等.通腑活血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5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