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芸 王晓良
(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四川 绵阳 621900)
喉源性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由咽喉炎症引起,以咽痒、阵发性咳嗽为特点,一般为咽部炎症刺激而引起的反射性咳嗽。笔者近年来采用加味桑菊饮治疗喉源性咳嗽取得较好疗效。兹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至2011四川省科学城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98例,西医诊断符合《耳鼻咽喉头颈科学》[1]标准。中医诊断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咳嗽之风热犯肺证标准。临床表现为咳嗽,无痰或少痰,咳痰黏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部分患者此次就诊前有中西药治疗病史。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2例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年龄14~75岁,中位年龄 46岁;病程 4~55 d。对照组46例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15~70岁,中位年龄43岁;病程5~53 d。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加味桑菊饮治疗:桑叶10 g,菊花 10 g,杏仁 10 g,连翘 10 g,桔梗 12 g,蝉蜕6 g,薄荷 10 g(后下),甘草 3 g。药材先泡 30 min,大火烧开后,小火煎10 min,即可,起锅前2~3 min放入后下之薄荷。每剂取500 mL。分3次服用。每日1剂。5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声嘶者加木蝴蝶15 g,胖大海12 g;咳嗽剧烈,干咳无痰加乌梅12 g,五味子12 g;偶有少量痰,偏黄、稠,不易咯出加鱼腥草15 g,黄芩 12 g,瓜蒌 15 g,浙贝母 12 g;因咳嗽剧烈而出现痰中带少许血丝可加茅根30 g,牡丹皮10 g,藕节炭10 g;口渴,少苔加沙参 12 g,麦冬15 g,花粉 15 g;气喘加石膏30 g,知母12 g;遇风或刺激性气味则咳嗽不止加地龙10 g等。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0.5 g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或阿奇霉素0.25 g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同时服用复方甘草片每次3片,每天3次。10 d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统计疗效。首选阿莫西林治疗,有青霉素过敏史者选阿奇霉素。
1.3 疗效标准[2]治愈:咳嗽及相关症状、体征消失消失,两周以上无复发。好转:咳嗽明显减轻,相关症状、体征改善。无效:服药超过10 d咳嗽无明显改变或反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并进行两组间样本资料显著性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52例中治愈41例,好转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46%。对照组46例中,治愈28例,好转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9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服药后胃部不适,停药后症状缓解。对照组2例胃部不适,胃部不适,停药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皮疹、心慌,经西药对症治疗后缓解。
患者吴某,男性,73岁。患者于2011年3月就诊。咳嗽半月余。门诊服用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头胞克肟及可愈糖浆等治疗,疗效欠佳。门诊查胸片及血常规正常。就诊时见:咳嗽剧烈,咽痒,咯痰量少,为白色泡沫痰,偶夹少许黄痰,绝大多数时候无痰。夜间影响睡眠。咳嗽剧烈时气促。口干欲饮。受风受热时加重。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查:咽部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无异常体征。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兼肺有郁热,治疗: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处方:桑叶 10 g,菊花 10 g,杏仁 10 g,连翘 10 g,桔梗 12 g,蝉蜕 6 g,薄荷 10 g(后下),乌梅 12 g,浙贝母 12 g,石膏30 g,知母12 g,甘草3 g。每日1剂。并嘱患者避风寒,忌食海产品;烟熏制品,卤制品及一切温性食物;太甜、太咸、刺激性食物等。服3剂后,咳嗽基本缓解,偶有咳嗽,查咽部无充血。上方去石膏再服2剂而愈。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喉源性咳嗽属中医学“咳嗽”范畴,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外感或内伤的多种原因导致肺失宣发、肺气上逆均可引起咳嗽。“喉者肺之系,所以司呼吸也”。《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明确指出了喉与肺的关系。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谓“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咳矣”,说明外邪袭肺是咳嗽的重要病因之一。
本病病程较短者多因外感风热,少数为风寒外感,失治或误治,致肺经伏火,风火相搏于咽喉,故发咽痒、咳嗽之症,而病程日久尚可有津亏之表现。本方用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并作君药。臣以辛凉之薄荷,助桑、菊花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而止咳。连翘清透隔上之热作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作使药之用。诸药配合,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1]韩德民.耳鼻咽喉头颈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83-28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