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春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由于脑梗死起病突然,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残废人,日常生活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在疾病的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出现悲观、烦躁、易激动等心理反应。在此期间,为了使患者更好地接受临床治疗和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我们采取临床护理沟通和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使患者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将临床护理技巧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脑梗死住院患者1586例,其中,男870例,女716例;年龄40~92岁。
1.2 方法 对于住院患者均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通过沟通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消除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1.3 结果 本院收治脑梗死住院患者1586例中,通过临床护理沟通,消除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患者1584例,最终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1 语言沟通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的工具,人们通过彼此的语言交流,可以使对方了解另一方要表达的内容和意思。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脑梗死患者,由于患者的发音含混不清,语言表达不准确,这就给医患和护患交流带来很多不便,这时,作为一名临床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与患者对话时语速要放缓,语气要温和,语调要低,音量要适当放大,吐字要清晰。沟通时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安慰,在临床治疗的操作过程中,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各项临床治疗。
2.2 非语言沟通 通过身体的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临床护士在与脑梗死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非语言性行为、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根据其变化和反应来了解患者的需求,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为了激励与临床护士的多交流,在与患者的每次交流时,一旦患者有反应,临床护士要给予鼓励[1]。因此,通过非语言的交流可以使临床护士了解更多的患者信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护士要富有同情心,要善于应用表情、手势、体态语言或应用写字板等沟通方式,认真观察和揣摩患者的需要,并予以满足,进一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
3.1 入院时的临床护理沟通 患者入院时,由值班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安排床位,并主动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病区环境、各种医用设施的使用(呼叫器、给氧治疗设备、吸痰设备的使用),询问患者病情病史,为临床治疗做好准备。
3.2 住院期间的临床护理沟通 临床护士在与患者交流时,临床护士要以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并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达到患者满意为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网络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通过各种语言形式的交流,使患者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临床治疗,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3.3 出院时的临床护理沟通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疾病得到治愈或控制,临床护士在告知患者出院信息时,要面带微笑、用亲切的口吻将这一好信息传递给患者,让患者感到临床护士如新人。另外,还要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病情变化、合理饮食和随时复诊的信息。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人们一旦发现自己患上脑梗死,就会出现悲观、烦躁等心理反应。为了让患者更好地接受临床治疗和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我们通过临床护理沟通和沟通技巧的运用,不仅使患者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而且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张绿琴,代红梅.沟通技巧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求医问药,2012,10(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