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运民
眼科六经辨证是陈达夫教授承袭伤寒六经辨证的理法结合眼科的特点创立的眼科新理论。学习研究眼科六经辨证应先了解六经涵义,了解六经辨证的实质,然后再结合《伤寒论》与《眼科六经法要》的论述印证参详,从而破解眼科六经辨证的奥秘。
六经涵义:何谓六经?分言之,六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之数也。经者,常道也,恒久不变的规律和特性也。合言之,六经即是三阴三阳所代表的各种恒久不变的规律和特性。
六经涵义中的阴阳特性:六经的三阴三阳出自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由此知六经之根本原是阴阳。六经的奥妙首先是阴阳的奥妙。易系词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我校已故张庵清老先生解释说,所谓太极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确定界限后笼统未分时的状态。太极一分为二产生两仪。两仪用符号来代表,即是“-”代表阳爻,“ - -”代表阴爻。两仪用文字来代表,就是阴阳。大到天地,小到分子,原子,质子,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被研究对象,在确定界限后成为太极。而太极的两仪都可以用阴阳来代表。《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万事万物都含有太极生两仪的道理,一切太极的两仪都可用阴阳来代表。同一个太极中阴阳的涵义是恒久不变的,而不同的太极阴阳的含义却各不相同。因此,认识阴阳涵义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与之相应的太极的过程。这是我们在熟知阴阳中可以再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转化等特性外还应知道的又一重要特性。
六经涵义中的本标中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这是说一年中气候变化的六种根本特性分别是风,热,火,湿,燥,寒。称之为本气。根据六气的阴阳特性分别以三阴三阳作为他们的标志。即厥阴代表风,少阴代表热,太阴代表湿,少阳代表火,阳明代表燥,太阳代表寒。所以三阴三阳为标。中气就是中见之气,是与本气相关或相反的气。少阳火的中气为厥阴风,阳明燥的中气为太阴湿,太阳寒的中气为少阴热。反之也是一样,厥阴风的中气为少阳火,少阴热的中气为太阳寒,太阴湿的中气为阳明燥。为什么本气之中又可以出现与之相关或相反的中见之气呢?原因之一是:六气变化到一定限度,常可向相反方面转化,例如,热可以向寒方面转化,寒也可以向热方面转化。所以“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湿,可以向燥方面转化,燥也可以向湿方面转化。所以“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风,可以转化为热,火借风威;火,可以转化为风,热极生风。所以“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原因之二是:六气本身也有个盛衰和有余不及的问题。热气有余是热,热气不及便是寒;寒气有余是寒,寒气不及便是热。所以,“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燥气有余是燥,燥气不及便是湿;湿气有余是湿,湿气不及便是燥。所以,“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总的来说,标本中气问题,从阴阳概念来说,就是阴阳之间不但要注意到阴阳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表里概念来说,要注意到表里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出入,可以由表入里,也可以由里达表。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一句话,不管是推测气候变化,抑或是分析疾病转变,都要从整体恒动的观点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标本中气的实质所在。以上是《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所解释的道理,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说法。另一种是《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解释:“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经脉中所络之处,名为中见也。足少阳胆经,由胆走足,中络厥阴肝脏;手少阳三焦经,由三焦走手,中络厥阴包络。故少阳经中见厥阴。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同司相火。是相火者,少阳之本气也,故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谓二经之脏腑以火为主,是本气也。中见厥阴,是其中有风气居之也。而其标为少阳经,则又主阳气之初动也。足阳明胃经,属燥土,手阳明大肠经,属燥金。此两经皆燥气主治。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络太阴肺而后走手,足阳明胃经脉循行络太阴脾而后走足。故阳明经,中见为太阴也。足太阳膀胱经,属寒水。手太阳小肠经,属君火。手从足化,以寒水为主。故太阳之上,统称寒水治之。手太阳经脉循行络少阴心而后走手;足太阳经脉循行络少阴肾而后走足。故二经中见少阴也。足厥阴肝经属风木,手厥阴包络经属相火,子从母化,以风为主,故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手厥阴经中络少阳三焦,足厥阴经中络少阳胆。故二经中见少阳也。足少阴肾经属水阴,手少阴心经属火热,心为君主,肾从其化,故少阴两经统是热气主治。手少阴心经中络太阳小肠,足少阴肾经中络太阳膀胱,故曰中见太阳。足太阴脾经属湿土,手太阴肺经属清金,二经子母同气,故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经络足阳明胃。故曰中见阳明。所谓本也句,总结上文,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主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由本气循经下行,其中络者,中之见也。由中见之下而经脉外走手足,以成六经。又各有太少阳明厥阴之不同。则又系六气之末。故曰气之标也。或标同于本,或标同于中,标本各有不同,而气化之应,亦异象矣。故六经各有病情好恶之不一。仲景伤寒论全根于此,不可不详究焉。”以上从天之六气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解释六经的本标中气,也很有道理。
六经涵义中的开阖枢: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解释说:“太阳膀胱气化上行外达,充于皮毛,以卫外为固,故太阳主开。凡邪自外入,皆太阳不能主开之过。阳明胃经,主纳水谷,化精汁,洒行五脏六腑,化糟粕,传入大肠小肠,其气化主于内行下达。故阳明主阖。凡是呕逆自汗等,皆阳明不能主阖之过。少阳三焦,内主隔膜,外主腠理。内外出入之气均从腠理往来。故有邪在腠理,则寒热往来。太阳之气不得外达诸症,上下往来之气均从隔膜行走。故有结胸陷胸。邪欲入胃则呕,甚则呕吐不止诸症。凡此皆少阳不能司其转枢之过也。太阴为开者,手太阴肺主布散,足太阴脾主运行。凡血脉之周流,津液之四达,皆太阴司之。故曰太阴为开也。厥阴为阖者,足厥阴肝经,主藏下焦之阴气,使血脉藏而精不泄。手厥阴心包络,主藏上焦之阴气,使阴血敛而火不作。故曰厥阴为阖也。少阴为枢者,手少阴心经,内合包络,下生脾土,故能为二经之转枢。足少阴肾经,上济肺金,下生肝木,亦能为二经之转枢也。此数者为审证施治之大关键,不可不详究也。”
六经涵义中的五运六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该文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与六气,与人体,与万物的关系均有论述,不再详述。
六经涵义中与眼科五轮八廓的关系详见于眼科六经法要中,在此从约。
由以上六经涵义不难看出,六经包含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生灭变化,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其中也包含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的联系规律及特性。所以老师说万病不离六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