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霞
(河南省长垣县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 453400)
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苏海霞
(河南省长垣县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 453400)
脑外伤;气管切开;肺癌感染;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治疗手段。有文献报道气管切开引发肺部感染率为100%,因此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管理非常重要,本文从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对NICU 52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86岁,52例给与了机械通气,36例上呼吸机1d,16例上呼吸机3~5d。
1.2 时间
气管切开后第2天作痰培养一次。
1.3 采集标本方法
常规吸净气管切口浅部痰液,再用无菌痰液收集器插入气管导管较深的部位吸取痰液,立即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1.4 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
起病于气管切开24h后,临床有发热,咳嗽或(和)肺部啰音,叩诊浊因等症状、体征,胸片示肺部浸润性阴影,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咯浓痰,气管吸出物、支气管刷检标本或培养检出病原菌,有诊断意义的血清抗体阳性或有肺炎的病理学组织学依据。痰培养由于受咽部多种菌的污染,结果仅有参考意义。
1.5 结果
52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37例为阳性,感染率为71%。
2.1 病室环境因数
①环境面积小且布局不合理,重症监护室仪器设备多,占地,病床间距离小。②有报道[1]当细菌总数为700~800CFU/m3时,空气传播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而气管切开的患者,尤其是感染性患者的分泌物和痰液又可直接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可见病房空气,环境污染是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的重要因数。③探视陪护人员增多,病房消毒不彻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2.2 患者因数
①气管切开后导致气道开放,气道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降低纤毛传递系统的防御功能,吸入的空气未经加温、湿润、滤过。②颅脑损伤的患者昏迷、卧床、禁食、吞咽、咳嗽的异常,加之机体免疫力降低,极大增加感染的危险因数。③25例患者均给与鼻饲牛奶、匀浆,常有胃内容物的反流和误吸,胃肠病原菌较易引起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2]。
2.3 医务人员
①无菌观念不强,做各项操作未严格按操作流程,如雾化、吸痰等。②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在接触感染性患者未严格洗手,手上的细菌传递给另外的患者。③人员进出频繁,实习生、进修生、本科室的医务人员。
3.1 加强病室环境管理
①病室50m2,安装3台空气净化装置,白天全天运行,夜间运行8h,共运行16h。地面和床单元用0.1%消毒液湿试拖地和擦洗,一天2次,每周进行空气培养一次,均合格。②病室外设立衣帽间,门口铺消毒垫,进出人员换鞋或换鞋套,戴口罩帽子入内。③限制探视人员,一次一床一人,穿戴整洁,每个床旁挂洗手液,家属接触前后洗手。
3.2 加强人员管理
加强队伍的无菌观念,做各项操作严格按操作流程,如雾化、吸痰等,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院感学习,严格执行手卫生,将六部洗手法张贴于洗手池上方,提醒和方便医务人员洗手。
3.3 正确吸痰
3.3.1 吸痰时间
按需吸痰,如果痰液稀薄,患者咳嗽反射好能自行咳出者,尽量不吸痰,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咳出痰后及时做好气管及气管周围的护理,痰不能有效咳出者,根据听痰鸣音,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及时吸痰。
3.3.2 吸痰方法
吸痰前拍背,加大氧流量,让氧饱和度维持在100%,调节好吸痰负压,在无负压下轻轻将吸痰管从气管口插入到一定深度,轻轻旋转,边吸边向上提,痰多处稍停留时间不超过15s,吸痰管可深到达右支气管中,吸痰管一次一根,不能反复使用。吸痰结束后,稍加大氧流量充分给氧。操作中注意口鼻气管导管的吸痰管要严密分开,一次吸痰不干净,需再次吸痰中间休息2min,给与充分吸氧。
3.4 口腔护理
用0.9%进行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口腔分泌物多,口臭明显用0.3%过氧化氢行口腔灌洗,特别是口腔峡部及咽部,冲洗完毕及时吸干净口腔内潴留物,能有效减低定植菌下移。
3.5 气道护理
①持续气道湿化: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失水增加,气道干燥,分泌物黏稠,用微量输液器从气管切开处持续输入0.45%NS,输入速度根据痰液粘稠情况调节,速度为2~8mL。②常规雾化:气管切开的患者每天雾化吸入,6h一次,每次15min,雾化液的选择根据痰液情况。③气管切口的护理:有报道[3],有人比较了75%的乙醇、茂康碘和肖灵复方洗液3种皮肤消毒剂的效果后指出,75%的乙醇保持皮肤干燥能渗入到细菌体内,促使蛋白凝固变形,防止细菌进入切口,杀菌能力强,而其余两种既不能保持皮肤干燥,也不能渗入细菌体内,杀菌能力差。气管切开处每日用75%酒精消毒2次,开口纱布更换2次/天,如有污染随时更换,注意开口处皮肤有无出血、红肿、渗液、气肿等,更换前吸尽痰液,更换后用双层的纱布覆盖,检查导管的松紧度,容纳两手指为宜。④气囊的管理:气囊每4h放气一次,气囊压保持在25~30cmH2O,放气前,吸尽痰液可减少分泌物流入气道。
3.6 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力
气管切开患者耗氧量增加,蛋白分解加速,本组有1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暂缓肠内营养,其余均给与鼻饲牛奶或匀浆,同时辅以肠外支持,静脉输入氨基酸、脂肪乳等。
肺部感染是气管切开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操作中切实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降低了感染率,极大的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了住院日数。
[1] 刘则扬,杨晓英,李家育.气管切开术后感染防治的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99-400.
[2] 江东红,曾清.气管切开病人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78-179.
[3] 潘美飞.气管切口处皮肤护理经验[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 (1):94.
R473
B
1671-8194(2013)23-0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