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遂行海上灾害医学救援任务的难点与对策

2013-01-23 06:00张晓红王学哲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伤病员海区灾害

张晓红,王学哲

海军遂行海上灾害医学救援任务的难点与对策

张晓红,王学哲

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海上救援

医学救援是处理研究紧急事态条件下,对事发现场或地域中的个体和群体实施及时有效的医学处置,以挽救生命、减少危害、控制疫情的行动。[1]分析海军遂行海上灾害医学救援行动的难点,探析海上灾害医学救援行动对策,对海军遂行海上灾害医学救援任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1 海军遂行海上灾害医学救援任务的难点

1.1 救援力量多元,协调难度加大 实施海上灾害医学救援,其医学救援力量不仅有海上的和空中的、军队的和地方的,还有国内的和国外的、民间的和政府的。既要处理国内各医学救援力量的关系,又要处理国内与涉外的关系,同时还要面对共同救援时的工作协同。2004年印度洋海啸,就有多个国家的军队参与了援救行动。实施医学救援不仅有各医学专业的医学救治人员(内科、外科、检验、放射、心理、防疫、防护等),还有专业搜寻人员、捞救人员。医学救援力量多元,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加大。

1.2 海洋生态特殊,救治难度增大 海上灾害不同于陆地灾害,受灾人员将出现在广阔的海域,并被海风、海浪吹袭到不同海区。海水进入人的体腔,伤口被海水浸泡,伤情将迅速恶化,若不及时有效处理,伤死率将成倍增加。海洋中的微生物有别于陆地,近海和口岸也因海洋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及随着海浪、海涌活动和日照对海平面温度的影响,不同海域的海洋微生物也不尽相同。海洋中的微生物主要是以嗜盐菌为主,兼有耐盐菌、厌氧菌。且海水是一种高渗、高钠和高碱的液体,海水传导速度为空气的15~20倍,受灾人员在海水中浸泡,体温将迅速下降,导致体温过低,出现低温症,救治难度显著增大。

1.3 疫情发生不定,防疫任务加重 海上灾害疫情的发生和分布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附近发生8.9级地震诱发印度洋大海啸,瞬间造成印度洋沿岸24万余人遇难,约5万人失踪。[1]海上灾害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还导致了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加之海上条件艰苦,疫情形势将异常严峻,卫生防病防疫任务变得相当艰巨,稍有不慎将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2008年5月,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突袭缅甸,部分灾区相继发生出血热、登革热等传染病,甚至霍乱疫情。我国医疗队迅速采取措施对出现疫情的寺庙、街道、学校和难民点进行了环境消杀,确保了医疗队周边乡镇大灾之后无大疫。

1.4 搜救装备陈旧,救援效能受限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余人在海洋中丧生[2],改进和研制新型海上医疗搜救装备已成为实施海上医学救援的重大课题。如舰船捞救器材主要有捞救套、捞救网、捞救钩、救生抛绳、救生篮球、救生缆索、救生网;直升机捞救器材主要有吊带、吊篮和拖线式捞救网。相对现代卫生装备而言,搜救器材不仅功能少、体积大、操作繁琐,且数量少而单一。按规定1艘救护艇上只配备1具救生网和1副漂浮担架,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对海上灾害大批量伤员实施医学救援的要求,海上受灾人员会因在海水中浸泡时间过长而导致意外发生。

1.5 海况气象多变,后送难度加剧 海上伤病员后送是实施海上灾害医学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安全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上级救治机构,才能保证他们得到及时高效的治疗。海上伤病员由于海上环境特殊,岸、海、岛、礁之间后送环节多。加之海况气象多变,风大浪高、台风侵袭,云雨雾天,潮汐、潮流复杂,大大增大了海上后送难度,且海上后送专用装备较少。如卫生运输船只配备1只伤员换乘吊篮和6套舰船伤员后送附加装置,这均影响了伤病员的换乘与后送时效。

2 提高海军遂行海上灾害医学救援任务的对策

2.1 加强协同,构建联合救援模式 实施海上灾害救援需要军兵种联合、军地联合、军民联合,甚至国际联合。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整合救援力量,需构建军地联合、军内外联合、国际联合的海上医学救援模式。应成立联合指挥部,遵循救援力量联合集中统一、精干高效的原则,采取统一指挥、划区负责、多方协作的方式,做到医学救援力量整体筹划、整体部署、整体协调、联合使用。从而达到各方面力量协同一致救援的效果,发挥一体化救援的整体威力。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救援行动中,美军某综合支援部队的联合协调中心与有关国家民事机构以及众多国际援助机构的密切沟通与合作,成为协调国际救援的中心,协调各个国家和机构的救灾行动,在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预有准备,完善救援预案计划 海上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时间紧、节奏快、时效性特别强,必须预有准备。预有准备,科学筹划,应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配套预案计划。应针对可能担负的任务,制定不同的医学救援预案。预案计划要具体到季节、海区和大洋。按季节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按海区分为东海海区、北海海区、南海海区;按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从而形成配套的海上医学救援方案体系。二是组织预案对接。积极与海事、海警、海监、渔政、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络,实现组织指挥、力量部署和保障行动的对接,明确任务区分、协同事项和相关保障,切实提高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3 强化训练,提高海上救援能力 海上灾害常常引发大规模伤亡事件。海上伤病员搜寻、捞救、急救、分类、复苏、手术、后送等医学救治任务极其繁重。强化训练是提高海上救援能力的关键,救援人员应按照“一专多能、适量超训”的要求,开展针对性训练,重点强化三项训练:一是专业能力训练。突出创伤外科学和海上特殊伤(如低温、淹溺和海水浸泡伤),海上搜寻、捞救、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伤病员换乘等专业知识培训,强化专用装备操作训练。二是快速反应能力训练。重点抓好快速机动、应急展开、成批伤员收治等模块单元合练,定期和随机组织集结和紧急出动演练。三是综合能力训练。主要强化军事共同技能训练、海上适应性训练、心理适应性训练,定期在不同海区组织军地联训联演,促进海上救援能力的全面提升。

2.4 多措并举,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海上灾害卫生防疫工作是各项卫生工作的重点,必须树立“大灾之后防大疫”的预防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防控力度,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点做到两个加强:(1)加强疫病监测。平时应认真开展流行病调查,对灾害多发海区的有关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流行病侦察,做到三个熟知:熟知任务海区的传染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情况;熟知任务海区的水文、气象、海洋有害生物的情况;熟知任务海区周边居民或邻国边民易发的疾病及对我产生的危害。并以此为依据,对部队做出防病预警,对官兵进行基础免疫。(2)加强疫情管控。灾后人群免疫力普遍降低,一旦有传染病个案发生,可能会造成流行和暴发。尤其是救援舰船上的卫生防疫工作需覆盖到舰船上的每位人员。要认真收集和分析关键信息、关键环节,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防疫措施。

2.5 研改并进,加快专用装备建设 按照“一装多能、军地互补、突出应急”的原则,采用调配、改装、采购和研制等多种方式,加快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的海上专用装备建设。重点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现有装备抓改造。对现有装备进行改造更新,是迅速提升装备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应立足平时、立足应急、立足自身,对现有装备进行更新和改造,加大配备标准。二是坚持以功能齐全抓配套。应根据不同任务对救援装备的保障需求,分系统、分类别进行配套建设,采用改装加研制的方式,确保海上救援专用装备既能集中救援大批量伤员又能分散多路救援零散伤员;既能在近海又能在远海,甚至是深海展开救援;既能保障专项行动,又能遂行多种任务。此外,还要特别重视海上专用救护直升机的研制,增加装备数量,这是快速提高对海上伤病员搜、捞、救、换乘和后送的关键装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海上伤病员医学救援的成效。

[1]张雁灵.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325,23.

[2]谢培增,汪先兵,白 晓,等.平时海上灾害大批伤病员的海上医疗救护[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763.

(收稿:2012-11-14 修回:2013-01-28 编校:韩纪民)

R 129

A

2095-3496(2013)03-0199-02

300450天津,海军工程大学勤务学院后勤指挥教研室(张晓红,王学哲)

猜你喜欢
伤病员海区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高(低)潮选取的探讨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新形势下军人病区住院伤病员管理模式探讨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黄瑜航??《年年有余》
惠爱医院
部队医院对住院军人实行全程优质服务及管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