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1.1 一般资料 以98名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AMI病例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49名为治疗组,男33名,女16名,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3岁;49名为对照组,男32名,女17名,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60.5岁。两组对象性别、临床症状、年龄、梗死部位以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病例建议卧床静养,要求持续低流量吸氧;将吗啡0.1 mg/kg进行静脉注射,把氯丙嗪、杜冷丁、异丙嗪各0.8~1 mg/kg配生理盐水稀释为50 ml,利用微泵不间断注入,连续如此2~3 d;将低分子肝素钙及时注射到病例皮下用来抗血小板溶栓;并开展心电监护[2]。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配合丹参多酚200 mg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进行14 d。
1.3 指标检测 全部病例在入院时(T1)和溶栓后(T2)各收集静脉血各1次,在完成溶栓后2 h(T3)、4 h(T4)、6 h(T5)、12 h(T6)各采集静脉血1次,对h-FABP、IMA和常规血液进行观测。采取ACB即白蛋白-钴离子结合实验进行IMA检测。
2.1 比较病例不同时点的血清 h-FABP值。病例在入院时血中开始出现 h-FABP,在溶栓完成后2 h为最高,然后开始下降;两组在不同组间、时点以及不同时点和组间产生的交互作用中h-FAB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比较两组病例各时点血清中ACB值。入院初期两组ACB值出现降低趋势,溶栓后出现最小值,然后开始上升,12 h以后达到正常,其中对照组ACB值明显低于治疗组。在各个组间、时点、不同时点和组间产生的交互作用中治疗组与对照组AC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由于我国人口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我们的饮食变得丰富,但是因快速的工作节奏,我们的学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是目前临床急诊科普遍病症。该病发病急,并会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发生,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给人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3]。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大约7天,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大概为7% ~18%,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是该病存在高死亡率的独立因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使抗血小板溶栓、镇静止痛、降低血脂、降低心肌耗氧等综合治疗方法。
丹参多酚可以控制血管内皮产生内皮素,提高一氧化氮含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保证血管张力,能够有效改善心肌供血,促进心肌能量代谢。由于心肌缺血,会造成局部血液灌注,减少供氧,促使自由基大量产生,烃自由基对人血清白蛋白损害严重,导致N-尾端的2~3个氨基酸出现变异,促成 IMA。
[1] 辛列棠,刘炜,刘斌,张美丽.3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327-328.
[2] 刘延辉.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08,(20):179-180.
[3] 帕提曼,包爱红.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0例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