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2013-01-22 12:52马丙祥杨亚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肝风抽动症多发性

马丙祥, 杨亚丽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大约在1%~4%之间[1],临床表现为小儿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运动和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某些心理行为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等诸多因素有关[2]。以5~7岁发病者最多。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肝风等范畴。对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临床上西医多采用以氟哌啶醇、泰必利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但不良反应明显,使治疗难以持久。据笔者统计,2008/2012在门诊就诊的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共513例,其中脾虚肝亢证323例,约占63%,故脾虚肝亢证在临床上最多见,本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其核心病位在肝脾,治宜疏肝理脾,熄风止痉,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从肝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

1.1 脾虚肝亢证的病因病机 小儿肝常有余,易兴奋、易激动、多动任性[3]。现代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的溺爱、学习的压力、甚少的精神关注使孩子情绪不得宣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4],进而导致小儿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郁日久,积而化火,火极生风,皆可致肝风内扰之候。风阳上扰,伤及头面,则皱眉眨眼,伸头缩脖;肝性刚直,肝风内动致使难以畅其通达之性,而以呼叫为快,故口内常出异声秽语。肝旺克伐脾土,脾虚土衰,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虚不能温养肌肉四肢,则肌肉挛缩而颤,出现努嘴、咬唇、口角抽动、挺胸鼓肚、肢体抖动等表现。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故常为饮食所伤,如果喂食不当,饥饱无常,或饮食偏嗜,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等,皆易损伤脾胃运化之功。脾虚则肝旺,使肝风挟痰上扰走窜为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故饮食失宜,脾失健运,可见头项、四肢及肌肉抽动之症。肝主筋,开窍于目,土不疏木,肝亢风动,肝旺引动肝风则出现眨眼、摇头、扭颈、耸肩等肝风内动的表现。现代社会患儿喜食肥甘厚味,嗜食寒凉,感染后滥用抗生素,均导致患儿的脾虚体质明显;而长时间看电视、打游戏,久坐伤肉,脾主肌肉,久坐不动,血流不畅,肌肉僵硬、酸痛、萎缩,使肌肉失去力量和弹性而发生痉挛。

1.2 脾虚肝亢证的治则治法 对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须随证加减治疗。患儿抽动症状不明显,病情较轻者,予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以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兼养心安神;患儿症见精神倦怠,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或腻,脉弱或弦细等脾胃气虚的征象,治以健脾益气,熄风止痉,方选钩藤异功散加减。在脾虚肝亢证的后期常伴有气滞血瘀的征象,可适当加用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

1.3 调护 患儿用药期间应注意从肝脾调护。饮食方面,忌食辛辣、油腻、寒凉之品,忌食含色素、香精、防腐剂等引起刺激性、兴奋性的包装食品,多食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起居方面,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多参加户外活动;保证睡眠时间,充分休息;此外,患儿的心理行为矫正也至关重要,家长应多鼓励、少责骂,提高其自信心,减轻其精神压力。

2 典型病例

患儿,男,7岁,2012-06-04初诊。主诉:眨眼伴清嗓子2年10个月,肢体及面部抽动1年2个月。家长诉患儿2年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按“结膜炎”予眼药水治疗后缓解,后眨眼反复,继之出现清嗓子、喉中发“吭”声,服六味地黄丸效不佳,1年2个月前渐出现努嘴、吸鼻子、耸鼻子、耸肩、鼓肚子、抖脚,予西药氟哌啶醇片间断治疗效不佳,遂来本院就诊。诊时症见:眨眼、清嗓子、喉中发“吭”声、吸鼻子、耸鼻子、努嘴、耸肩、鼓肚子、抖脚,急躁易怒,胆怯易惊,咽中异物感,挑食,眠欠安,二便调。查体:神志清,精神可,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咽不红,脉弦细,心肺听诊无异常,指鼻试验(-),翻手试验(-),快速轮替运动可。血、尿、粪三大常规均正常,肝肾功能、血沉、ASO均在正常范围内,24h视频脑电图及头颅MRI均正常。西医诊断: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辨证:肝风证(脾虚肝亢)。治以疏肝理脾、熄风止痉,予四逆散合钩藤异功散加减:炒白芍24g,柴胡、炒枳壳、炙甘草、陈皮、川芎各10g,云苓30g,白术、钩藤各10g,炒当归15g,生龙骨20g。21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家长要多鼓励,少责骂,注意饮食、作息规律。

2012-06-25二诊。症状明显改善,清嗓子、喉中发“吭”声、抖脚基本消失,偶尔努嘴、鼓肚子,耸肩次数减少,纳食好转,余同前。上方去生龙骨、炒当归,加制白附子9g,白僵蚕10g,浮小麦30g,大枣5枚,继服21剂。

2012-07-23三诊。偶有耸肩、努嘴,余症状消失,脾气好转,眠安,上方去僵蚕、川芎,加全虫6g,继服21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3 讨论

多发性抽动症在中医学无统一病名,可归属慢惊风、肝风证等范畴。本病涉及五脏,与肝脾关系密切[5]。明代医家万全提出小儿七情不遂可致病,他说:“儿性执拗,凡平时亲爱之人……不可失也,失则心思,思则伤脾……求之不得则怒,怒则伤肝。”《幼科证治准绳·慢惊》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疲渐生。其疲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名曰慢惊。”《古今医统大全》经云:“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本例患儿脾气急躁易怒,使肝气升发太过,失于疏泄,气机郁滞,则肝气横逆犯脾,而脾虚又不能制约肝木,致肝木更为亢而无制,渐生肝风;小儿脾常不足,加之该患儿挑食,易致脾胃功能不足,脾失健运,水谷聚而为痰,痰郁而化热化风,风痰合邪,上犯清窍,则眨眼、清嗓子、喉中发“吭”声、吸鼻子、耸鼻子、努嘴、耸肩;流窜经络则鼓肚子、抖脚。故用四逆散合钩藤异功散加减以疏肝理脾,加白附子、僵蚕、全虫以熄风止痉;加生龙骨以潜阳安神;患儿病程较长,故加川芎、当归以活血化瘀、行气开郁;患儿急躁易怒,眠欠安,故合甘麦大枣汤。三方合用,共奏疏肝理脾、养心安神之效。

临床上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患儿病程较长,免疫力较低,抽动症状易反复,若不及时治疗,一部分患儿抽动症状可延至成年,影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采用中药治疗,从肝脾论治,在临床上疗效佳、副作用小、疗效持久、复发率低,并且在改善体质、提高免疫方面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

[1]Oueto JL,Gire P.Tics and Tourtte syndrome:diagnosis,course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J].Presse Med,2008,37:263.

[2]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0.

[3]崔霞,王素梅.肝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5):389-390.

[4]陈秀梅,郭敏玲,杨丽新.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5):385-386.

[5]宋桂华.赵时雨教授从五脏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1,43(12):149.

猜你喜欢
肝风抽动症多发性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基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研究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发生发展机制及泻青丸干预作用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抽动症是个什么样的疾病?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基于文献研究的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