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林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小儿,常年可有散发流行,且可引起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合并症[1]。水痘并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有报道。现将我院感染性疾病专科2012年11月收治的1例重症水痘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患儿,男,12岁,2012年11月17日,因发热1周,出疹5天,口、鼻、尿道出血1天就诊。患儿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水疱疹、脓疱疹及痂疹,部分疱疹化脓感染,疱疹周围炎性红晕,可见散在分布的紫癜,形态大小不一,腹软,左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左侧肾区叩击痛,肝、脾无明显肿大,诊断为重症水痘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5.69×109/L,红细胞3.93×1012/L,血红蛋白浓度116g/L,红细胞压积35%,血小板计数50×109/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0.9s,凝血酶原时间12.5s,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彩超检查:脾脏增大,肝、胆、胰声像图未见异常,结合病史考虑双肾肾盂、输尿管、膀胱积血并血凝块形成。给予抗病毒、护胃、止血、输注血小板、人血免疫球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逐渐好转。11月24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51×109/L,红细胞3.39×1012/L,血红蛋白浓度100g/L,红细胞压积38%,血小板计数211×109/L,大小便颜色恢复正常,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腹平软,无腹痛、腹泻,无压痛、反跳痛。全身可见散在分布暗红色皮疹,多数痂疹脱落,散在分布瘀点、淤斑面积较前缩小,于2012年11月27日临床治愈出院。
将患儿放置在单间病房,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2],病室每日早、中、晚开窗通风各30min,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消毒上、下午各1次,1h/次,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剪短患儿指甲,嘱患儿勿用手搔抓皮肤。对破损皮疹,涂抹抗生素软膏。皮肤瘙痒时给予10%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擦。
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观察患儿皮肤有无新的出血点或淤斑及原有淤斑有无扩大,及时、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儿血尿、血便、鼻衄的次数及量,观察牙龈渗血的情况,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血压降低等颅内出血的先兆。
嘱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自我保护,避免跌伤或发生任何意外。床边设护栏。床铺干燥、平整、无渣屑。嘱患儿穿柔软、宽松的衣裤,保持皮肤清洁。使用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穿刺次数。慎用止血带。穿刺后按压穿刺处5min以上。禁止挖鼻孔。牙龈渗血严重时,禁止刷牙,改用生理盐水漱口,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防治呼吸道疾病,因为便秘和剧烈咳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3]。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煎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患儿入院时消化道出血,有血便,遵医嘱暂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为半流质,注意食物的温度适宜,少吃多餐,逐渐增加饮食量。
患儿入院后血小板急剧减少,皮肤、黏膜出血明显,继而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病情危重,立即给予止血、抗病毒治疗,严禁使用具有扩张血管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保证静脉通道的畅通。输注丙种球蛋白和配型血小板时严格配伍禁忌,单独输注,禁止与其它药物混合输入,其输注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开始滴速应缓慢,观察15min,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滴速,滴速最快不超过30滴/min。在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恶心等不良反应及静脉穿刺部位有无渗漏,若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注,并通知医生。
患儿为学龄儿童,由于其患病后出血症状明显,有血便、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导致患儿及其家属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而紧张、恐惧易导致出血的加重,应耐心向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重点强调饮食及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护理。
水痘一般呈良性过程,多数患儿仅有皮肤症状,而全身症状轻微,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少见,发病机制可能为:病毒对血小板的直接破坏作用;免疫反应;补体介导的细胞损伤[4]。加强病情观察,特别是对出血情况的观察;嘱患儿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出血;遵医嘱给予止血、抗病毒等对症治疗;重视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治疗及护理,使患儿及其家属有效配合治疗、护理,对患儿早日康复出院起着重要作用。
[1] 王美芝.传染病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
[2] 杨泽源.传染病学及护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9.
[3] 方淑彩,张淑芝,赵丽华.水痘并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3):352.
[4] 刘卓刚,臧师竹.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机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