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城空间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探索

2013-01-21 15:26张晓琳
关键词:大学城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晓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基于大学城空间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探索

张晓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理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特点,运用大学城空间这一信息化平台,探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城空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潮流,信息化手段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迅速推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顺应信息化潮流应运而生的世界大学城空间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信息化平台。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涵义及特点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认可双方的主体性。张耀灿曾指出:“主体间性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作为教育主体参与活动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通过对话、交流、沟通等活动形式,共同作用于教育资源等客体,以构建的主体间和谐一致的关系属性”[1]

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互为主体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但又是两个有区别的主体,受教育者不再被当做被支配的客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双方都是平等而独立的交往主体,对教育活动都有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权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互为主体的存在方式。

第二,平等对话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主客体二分关系,将之与“主—主”双主体关系进行整合,构建了“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手段等)—主体(受教育者)”这种更为合理的教育关系模式。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是支配性与占有性关系,而是相互的平等对话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和倾听的义务,强调只有相互尊重的真切对话 、讨论 、 交流才能使师生都成为认识的主体,才可产生双向认识、双向理解,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使教育目标成为师生间的共鸣。

第三,交往互动性。主体间性理论特别强调“交往性”,强调主体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往的实践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协调一致。交往的内在目标就是使交往主体形成相互理解和非强迫的共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平等对话进行互动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并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互相交流观点、意见、思想、知识和情感,在互相认同、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实现思想品德的共同提升。

二、大学城空间运用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以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云计算远程教育互助平台。作为信息化载体之一,充分发挥大学城空间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1.是凸显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体现

“道德修养是一个主体自我人性的修养和改造,从而达到为之景仰某种道德境界的过程”[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凸显。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往往是因为没有“对阵下药”、“有的放矢”,不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没有开展针对性教育。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面对的是90后学生,他们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有着自信、开放、时代感强、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等特点,在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他们更加崇尚自由、多元化的学习氛围,更愿意接受启发式、发散式的教育模式,希望与教育者进行平等、真实的交流,单向的灌输式教育甚至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以及价值取向、思想状况和思维方式的新变化迫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载体、手段进行创新,“势必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受教育者这一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将视角延伸至网络信息化载体。大学城空间作为新型网络媒介之一,集学习、娱乐、交流功能于一体,满足了年轻人的好奇、喜欢新鲜事物、喜欢个性张扬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潜移默化效果,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提供资源共享、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既适应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也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2.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的出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世界大学城空间载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人手一个账号,师生对于空间的接受程度、对于空间建设所体现出的建设热情,有效克服了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师生人数少,覆盖面窄,网站内容陈旧,与现实结合不紧密,更新不及时等弊端。空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空间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开放性,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教育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便捷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空间交流的互动性,使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取代了单向灌输,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空间教育教学背景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充分发挥大学城空间的作用,已经成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空间教育教学背景下,大学城空间所具备的的“资源共享”、“去中心化”“双向互动”等特点,为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了实现途径。

1.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空间资源课程,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要实现这一目的,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

空间教育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建设空间资源课程,重新解构所教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将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构建每一门课程的原理库、概念库、方法库、案例库和视频库等系统化、模块化的资源栏目。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超链接技术制作嵌入式表格化教案,不仅使教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时事新闻、案例视频等传递信息,声音、图片、动画等都能在大学城空间教学过程中清晰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过渡,每个教师将课程资源解构整理后展示出来,师生通过空间可以访问各种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查找到所需要的内容,轻松实现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学习的行动主体, 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这种开放式教学课堂,不仅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支配性,也有利于我们因材施教,提高整个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 ,让他们学有所得。

思想政治理论空间资源课程的建设,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教材”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在有网络设备的地方与教师进行对话,分享网络中的教育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局面。在大学城空间,学生犹如在虚拟的图书馆查阅信息资源,教师的教更加系统、深入,学生的学更加便捷、自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境教学法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所设计的情境较为单一,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空间教学过程中,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能够从资源库中进行优化配置出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不同情境,使学生都能满足自己的兴趣点,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受教育者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舒适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充分运用空间的群组、私信等功能,构建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

交往互动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美国当代情感教学理论创始人罗杰斯认为,“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间知识的输出输入过程,不如说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过程,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是在这个过程实现的。”[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交往互动性也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当代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内心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营造平等的氛围、提供互动平台,使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统一,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群组和私信留言功能,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空间群组的建立,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公开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私信、留言的及时回复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学生可以及时与教师交流,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空间功能的发挥,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式、互动式的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趋向平等。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间的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民主、平等关系,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自我教育,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等方面。

3.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社会化,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体系,通过与外界社会环境发生交互作用,集合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信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大学生个体在政治思想上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也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世界大学城作为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拥有最新的新闻、评论、方针政策和丰富的时事政治资源,为每个人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世界大学城空间也为每个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技术的学习与互助,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这种互动可以突破班级、年级、学校、地域的限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接触面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海量的空间资源库中有效地获取、分析、处理和掌握信息资源,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协作和办事的能力,也提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为社会、家庭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能够加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

[2] 徐保风.道德个体社会化的双重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8.

[3] 张晓琳.大学生社会化视阈下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效性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8-140.

[4] 刘佳琦.主体间性理论的教育价值探思[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43.

On the Realization Way of Inter-su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World University City

ZHANG Xiao-lin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Inter-su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The paper clarif i e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ses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as World University City,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way of inter-su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enefit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City; inter-su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alization way

G641

A

1673-9272(2013)06-0169-03

2013-09-05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空间教育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编号:22)。

张晓琳(1983-),女,湖南常德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大学城受教育者教育者
品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