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以江苏如皋市为例

2013-01-21 14:49倪建兵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社区农村教育

倪建兵

社区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城市到农村,由发达的农村地区到其他地区的发展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农村社区教育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具体政策、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都还不太健全,在法律法规层面更是缺少设计和规划,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强……“人口占多数的农村,其社区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社会进步的瓶颈。”[1]如何创新思路、谋求发展,探索出适合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健康发展,应成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

一、以“合”字为主导,打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子

1.整合——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保证

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就是要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

第一,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建立以乡镇主要领导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本社区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组织落实,对全镇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明确教育、民政、文化、人事、劳动、财政、工商、农技等部门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为社区教育提供组织保证。社区教育委员会在社区教育工作中还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沟通,将本地各部门的专业优势,转化为社区教育的资源优势,承担社区教育的组织、实施、监督、协调的责任。

第二,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人源”主要指在社区教育中具有一定知识、技术专长,能够为社区居民学习提供服务的专门人才,包括社区管理者、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先进人物、知名人士、社区志愿者及具有各种专业特长的社区居民等。[2]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聘任制、自愿制、委任制等多种形式,汇聚更多人才,组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充实社区教育力量。

第三,积极引导,加强物质环境资源的整合。物质环境资源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和条件。[3]首先应努力打破单位界限,引导社会各方面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引导社区内各单位向社会开放已有的服务性设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驻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上教育新资源。把社区教育网站与其他各单位学校联网,逐步建立起社区远程教育网络,形成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联合——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校政联合。通过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中心主动和妇联、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会、文体部门、农技部门、村(居)委会等社区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形成培训师资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互补,财力物力的有机配合,打造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一体化培训中心和教育基地,提高综合培训能力和规模培训效应。[4]

第二,校校联合。通过校校联合,达到资源共享,使社区教育的手段、方法、对象等得到更宽的拓展。与普教的联合。在社区教育体系中,普教学校始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如果在普教的过程中完成了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必会使中小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自觉参与社区教育,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大专院校的联合。不同的大专院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领先的教育能力,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针对校外学员的成人培训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对于提高社区党员干部和待业青年的学历层次,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管理能力,以及对农业新科技的普及将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提升了相关机构的办学效益。

第三,校企联合。社区教育中心和各企业联合互动,主动谋求社区教育的延伸拓展,通过培训——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方式,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训具有现代企业的理念、生产技术的要求、献身企业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生产的意识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并形成良性循环。

3.结合——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举措

第一,与本地区的经济特色相结合。不同的县市乡镇都有不同的经济特色,如禽蛋之乡、建筑之乡、花木之乡、蚕茧之乡等等,社区教育中心在进行培训时,紧紧抓住这些特色做文章。

第二,与居民需求相结合。社区教育是以本社区的全体居民为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决定了他们所需要的培训服务内容有差异。社区教育中心应关注这些不同的需求,主动对他们进行训前调查,摸清他们在学历教育、技能教育、健康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然后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采取相关的措施开展活动。

第三,与季节的变换相结合。不同的季节,农村社区居民所需的教育侧重点不同,例如:健康教育方面,春天防流感,夏天防中暑;农业科技方面,种植业的春播秋收不同,养殖户在不同的季节所需要的技术指导内容也不同。

第四,与创建活动相结合。文明城镇、平安社区、科技普及、对弱势群体的传帮带等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社区教育中心协助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张贴标语、布置宣传栏橱窗、撰写广播稿、对骨干人员进行课堂辅导等方面工作的开展,促进创建活动的达标。

二、从“特”字来切入,创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亮点

由于农村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不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处在实验、试点阶段,因此要实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应当以特色化、品牌化为闪光点,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示范品牌创建工程。[5]形成具有区域特点、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以如皋市各镇在创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特色为例,从他们的实践经验中受到启发。

1.搬经镇芹界社区——借力“民主法治”品牌,创建和谐民主乡村

搬经镇芹界社区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镇社区教育中心根据该村亮点,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的教育特色。

首先,建设实施齐备的标准社区教育服务站,芹界社区教育服务站拥有专用教室1个,图书室拥有图书2 500册,室外活动场地1 600平方米,订阅各类报刊12种以上,计算机3台,电教设备2套。服务站还拥有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熟练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其次,注重为村民和村务管理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抓好村干部、村民代表、青少年、农民工等重点人群普法计划的落实。利用农村党员电教网络、召开会议等方式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并运用法制文艺演出、放映法制类电影、开设法制广播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认真组织实施“送法进村入户”活动。党员、干部通过普法教育,提高了全体党员和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和法律素质,杜绝违法乱纪的现象。村民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和“五好家庭”“文明守法户”评比等创建活动的开展,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普遍的增强。

2.常青镇——开发乡土文化读本,先行农村社区教育新路径

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国教育一直提倡面向世界和未来,一直用现代化的价值尺度来做判别,乡土知识却严重缺失,城市和乡村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越来越淡薄,人们容易忽视自己地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了无根的“浮萍”。而中国乡土教材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却历经百年,没有衰竭,这说明乡土教材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而乡土教材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6]常青镇社区教育中心紧紧依托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多年的努力,与2011年底编制出了属于本镇的乡土读本《常青——我可爱的家乡》。

这本由常青镇政府与社区教育中心联合编写的约10万字的乡土读本,是该镇社区教育发展的创新举措,也是近年来该镇社区教育工作成果的特殊体现。读本科学、全面、详实地介绍 了该镇沿革及其有关历史、文化背景、具有较高知名度及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古建筑、常住主要人群的来源及迁徙情况、传统农业技术、农民生活习俗及特色等。编辑出版后,免费发放到各街镇、村居及社区学校,覆盖到常青镇的每个角落。

3.袁桥镇——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打造本地“文化传承”特色

如皋传统舞蹈《莲湘》,起源于清代,历史悠久,名扬四方,是如皋众多民间舞蹈中最为鲜艳的一朵奇葩。《如皋莲湘》2008年3月被列入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镇每年举行的文化艺术节,“打莲湘”成为演出的保留节目。镇社区教育中心瞄准这一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品牌,将莲湘文化引进校园,在学习传承中不断发扬创新。

镇社区教育中心派遣民间老艺人作为学校打莲湘的艺术顾问,定期到学校指导,快速提升学校教师的艺术素质。要求学校把“打莲湘”这一民间艺术内容优化、整合,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校园宣传橱窗里展示莲湘文化史、莲湘图片,黑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都围绕莲湘文化的专题。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开发相关莲湘文化德育课程资源,编写《七彩莲湘》教材,创作莲湘歌《舞莲流湘》和莲湘谣《打莲湘》,编排莲湘广播体操。孩子们在莲湘文化的照耀下,丰厚的莲湘文化底蕴必将伴随他们的一生,积极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历程。

三、用“跟”字作思维,把握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趋势

纵观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无不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为社区教育的核心——社区教育内容,也在历史的轨迹中演进,社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引起人们深入的思索,赋予社区教育更丰富的内涵。[7]研究社区教育,需动态地研究社区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对未来社区教育发展趋势加以分析。[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村社区教育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

1.新市民教育

“新市民”是指在推进和实现工业化和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那些离开祖辈依存的田地,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转居”的农民及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9]

一是加强就业能力培养。针对“新市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能等状况,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市民”的就业能力。

二是开展法制观念教育。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新市民”接受法制教育,特别是加强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规教育。

三是加强文明素质培养。组织举办文明礼仪培训,开展生活常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教育和培训。

2.数字化远程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缓解社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10]

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建立专业惠民网站,保证学员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学上的天地人网的结合,惠民网站与教育、专业、行业等网站链接、借力优质资源,提供信息检索、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通过开展计算机初步知识、如何上网、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等项目培训,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及时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本领。

各级农村基层社区教育网站在挖掘区域特色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学习网站在社区教育培训方面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帮助广大农村学员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精品学习资源。[11]

3.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环境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是对过去臣民意识的冲击。它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理性成熟和道德进步,是执政党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着眼于中华民族复兴与世界进一步文明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12]从社区教育的育人目标而言,以培养兼备“国家公民”基本素质的新型中国公民为重点。[13]

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大有文章可做。首先要加大公民意识的概念的宣传,通过科普小报、宣传画廊、广播站、讲座、宣传标语等方式,将公民意识包含的内容进行全面宣传。其次,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领导干部意识培养。领导干部作为一定范围、一定领域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领导素质以及民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主的推进。同时,要加强领导干部公民意识的培养。最后,通过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培训活动,抓好他们的公民意识教育。

[1] 陈遇春.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J].成人教育,2012(7):16.

[2] 张燕农.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5.

[3] 陈小平.面向农村社区教育的成人教育运行机制浅议[J].成人教育,2012(3):33-35.

[4] 林发俊.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应把准六个切入点[J].社区教育,2011(12):46-48.

[5] 张爱琴,杨红.试论乡土教材开发与社区可持续发展[J].成人教育,2011(4):7-9.

[6] 张维.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嬗变[J].成人教育,2011(1):34-35.

[7]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1.

[8] 夏道明,王永利.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探析[J].成人教育,2013(1):50-52.

[9] 马金东,王奇.终身教育体系下社区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30.

[10] 李丁.论成人教育培养公民意识的功能[J].成人教育,2013(1):4-7.

[11]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

猜你喜欢
社区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