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方群,唐 荣,秦品珠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江苏省教育厅自2007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推动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进程,激励大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与所长,积极参与实践创新训练,提升实际应用专业技能[1]。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学科前沿与科研训练的机会,在项目导师参与指导和组织的这种教学相长的共同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不同学科交叉复合的研究氛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倡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深化为“学、做、研”一体,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2-3]。
2011年-2012年,笔者参与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LDH膨润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的实践,在项目进行中,积极探索高职院开展此类项目的规律和做法,确有成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良好效果。该项目完成研究论文4篇,提交调研报告1份,毕业论文2篇。本文以笔者参与的项目实践经验为基础,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高职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学生在校时间比本科院校短。第一学年高职院校的授课计划安排基本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授课安排甚少,此时只能借助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基础素质;第三学年学生由于顶岗实习、择业就业等因素,无多余精力承担与毕业论文(设计)无关的项目。因此,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二年级学生是最适宜担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主体,但这一群体专业知识还不成体系,且专业能力和自信自控力均有待提高,这些都造成了团队成立较为困难的局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既需要教师的参与指导和组织,又必须保持学生实施的主体地位,因此如何构建一支合理的师生团队,保障创新项目的延续性与可持续发展,是项目实施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实现一定的研发目的,项目申请时需要准许时间跨度,一般为1-2年,因此项目实施中过程管理涉及的因素不仅包括学生、指导教师等主体,而且还涵盖项目实施期间所有可能涉及的要素。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参与项目的学生如何处理好学习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性能力的关系,如何理解基本技能与创新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参与项目的导师如何指导学生,对学生的指导应达到何种程度才能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目前还局限在小范围,如何借助项目加强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的重要原则是“重在过程”,尤其是环保行业中的结果和结论需要具有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成果取得的周期可能比其他学科更持久,因此不能仅凭成果来评价项目实施的效果。而目前的评价体系,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评价标准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项目的最重要成果是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而这些都是非物质的成果,无法进行量化。此外,项目的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等需要借助评审专家参与,评价过程容易偏重专家的评价,而轻视了整个过程中真正参与实际工作的指导教师的评价。因此,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实施结果都能得到客观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由评价项目的实施过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这些新的问题均有待在实践中探索。
为促使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真正发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笔者结合开展项目实施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首要因素是建立合理的创新团队[5],保障创新项目延续性与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项目本身和项目主体过渡交接的平稳性,建设创新实践团队应着重项目实施的梯队建设。在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创新及实践能力宗旨的指导下,要构建不同职称结构的教师队伍和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队伍相结合的创新梯队,系统地优化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和培养体系[6-7]。例如,笔者申请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历时2年,在借鉴其他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组建成了本校(副)教授—青年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传、帮、带的团队模式。高低年级过渡性梯队不仅可以保证项目的延续性,而且还可以保证较大范围的学生受益。创新团队的规模维持在5-6人,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联合实施。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协力合作,取长补短,营造学术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完成一个创新训练项目通常需经历四个阶段:开题——提出项目的研究背景及实验方案;实施——从设想到实践的探索过程;撰写研究报告——客观评价实践的结果。过程管理是创新训练项目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保证,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是项目获得有价值研究成果的保障。在项目实施中,应全过程关注各环节的实施效果,进行及时调整,加强薄弱环节的指导,总结实施经验,加以拓展和应用。实施过程中,侧重在以下三个环节加强管理:
(1)项目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自主立项,另一种是指导教师立项。前者是学生根据自身所长和兴趣,结合学科前沿,自主发现问题,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过程。后者是指导教师提出项目构想,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引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确定研究任务的过程。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稍显薄弱,项目的立项类型一般以后者为主。为保证项目的质量,在项目申报时,要做到选题新颖,预期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指导教师应具有强烈责任心,负责审阅项目内容,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要先组织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具有项目申请经验的教师对申报的课题进行初评审,对拟报项目提出初审改进、优化和完善意见,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规范、严格的项目申报程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与教师科学指导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密切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学习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创新点,启发学生创新灵感,引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并合理分配各类资源,激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帮助学生总结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项目在立项后开始实施前,要进行开题检查,开题报告必须由学生主要完成,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路线、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主要是检查研究路线是否合理,在此技术路线方法下是否能实现研究目标,帮助学生理清整体研究思路,培养统筹的实验设计能力。
(2)中期检查。项目开题后,项目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应认真填写研究活动进展情况和研究体会,做好实验记录,导师应及时指导和跟踪。指导教师应定期召开项目组会议,听取项目的进度汇报,检查学生实验日志、实验分析报告等,并及时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工作提出具体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现新问题,把握创新点,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克服各种困难,提高创新能力。中期检查是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项目运行期间,要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审核项目的进度是否按照预期进度开展,项目的实际实施过程是否符合项目的预期目标,存在哪些后续待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是否具有更好的研究思路,帮助项目组凝练研究成果,推动后续的研究进程,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总结经验,有助于项目组按进度完成研究内容[8-9]。
(3)项目结题。项目结题前,学校提前发出结题通知,项目组进入研究结题报告撰写阶段。不论是学生选题还是指导老师选题,均由学生负责结题。项目结题材料不能仅体现在纸质材料的提交上,还要包括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指导老师指导记录、项目的量化成果等。创新实验作为一种科研训练方式,真正意义是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对项目的前沿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及规律等,都是项目极具价值的收获。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评价体系的导向。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实施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是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关键。首先,应扭转忽视“过程”而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趋向。不能仅仅把取得的科研成果,如论文量、专利量等,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工作态度。学生是否真正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是否会主动收集文献资料,能否正确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工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并给出有价值的结论,能否善于采纳他人建议,主动合作完成任务等都是观测点。其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大学生在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培养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正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推动自己的研究进程或者对前人研究有所改进或推动,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等是主要的观测指标。基于这种评价的特殊性,应充分发挥自我评价与指导老师、其他任课教师和非计划项目学生对计划项目学生的评价。在创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此外,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成绩要由多个环节的成绩累加而成,立项的答辩,中期检查的准备,实验过程和研究体会的准确实时记录,研究成果的总结等环节的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过程性的评价方法突出了过程的重要性,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个环节,避免某一评价环节的偏颇性[8]。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自主创新的理念,加强科学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真正实效。
[1] 闫茂华,道靖,王传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评价与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55-57.
[2] 陈清.关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10(4):75-77.
[3] 许浩.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84-85.
[4] 付国楷,张晓.过程管理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6):49-50.
[5] 许浩,陈柏.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92-93.
[6] 史寅.高校仪器设备报废管理工作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6(4):119-120.
[7] 张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7-170.
[8] 李旦,赵希文,吴菊花.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02-105.
[9] 廖蓉.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