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贺岁:葡萄汁变味了

2013-01-17 14:02阙政
新民周刊 2013年50期
关键词:冯氏葡萄汁贺岁

阙政

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喜闻乐见、奔走相告——除了发年终奖,“普大喜奔”这种词,在贺岁档重现“冯氏贺岁喜剧”时,也是适用的。

距离《非诚勿扰2》已经三年,千日无“冯葛”,观众的欲壑有多深,票房峰值就有多高——零点场1300万、首日8000万、两天1.5亿、工作日上午场上座率30%、影院排片高达80%,《私人订制》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某项纪录的打破。

去年,《画皮2》和《泰囧》相继以6亿和12亿打破华语片票房纪录,而前者被后者取代,更只花了短短半年。徐峥说:“华语片票房纪录被打破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当时大家只当他谦虚,现在你再看看?

能阻挡《私人订制》破《泰囧》纪录的,大概只有观众口碑。电影试映场过后,也的确曾出现过一片骂声。是水军?是降低期待值曲线报国?还是票房、股票双赢的阴谋论?猜测毕竟是猜测,能确定的是,影片的媒体发布会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办在酒店包厢,而是挪进了清华、交大——上千学子险些掀翻屋顶的热烈反应,就是冯小刚面对媒体最好的护身符——“采访的时候,你们已经知道了观众的反应是什么样的了。”他说,“电影可能没有大家期待的那么好,但是它也绝对没有一些文章写的那么不堪。”

冯氏标配

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私人订制》都是一部标准的“冯氏贺岁片”,有着“冯氏标配”——通俗、笑点、王朔、葛大爷。

去年《一九四二》失利的時候,冯小刚说:“(这部电影)没有乐子、没有热闹、没有红火,有的只是历史的真相。想买笑的,咱们来年见。”诚不我欺。今年,为了“喜欢热闹、不爱堵心的中国大部分观众”,冯王二人为大家度身订制了这么一出喜剧——戏里的大小腕儿们,都是背景板——冯王才是真正的愿望规划师、情境设计师、心灵麻醉师……电影院里的观众,才是私人订制真正的大客户。

为了伺候好大客户,三年未贺岁的冯王选择了最保险的方法——力推自己品牌旗下经典款:套路是《甲方乙方》的,葛大爷角色的名字“杨重”是《顽主》的,“圆梦公司”就是“3T公司”和“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升级版。

要满足客户的需要,最要紧的是先明白客户有怎样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冯小刚很识时务,知道在这个金钱至上、价值观单一的年代,要做一个受欢迎的“造梦师”,没有什么比得过售卖“升官梦”、“发财梦”。

电影里,一千亿,每天不吃不喝地数,能数三年。现实中,花几十块钱买张电影票,也能做上两个小时的轻松富贵梦。剧组度假式地拍部戏,既成全了大众,又陶冶了自己,谁都不亏。身为造梦师,冯小刚很尽责,还包“唤醒”——影片结尾,一段长长的“祖国大地满目疮痍”,仿佛在说:你看咱们现在环境这么差,要一千万一百万又有什么用呢?更何况你和葛大爷一样,没有别的,只有辆车。醒醒吧,该干嘛干嘛去。风物长宜放眼量,怎么能老幻想跟土豪交朋友呢?

于是观众朋友们就跟范伟似的,咂么咂么美梦的余味,说:“明年我攒点钱,争取再来圆个梦。”

有人质疑电影海报上美钞乱飞,教坏小孩子。冯导苦笑:“您希望不是(宣扬)金钱至上这我能明白。不过我们电影不承载这样的任务,真的承载不了。”面对大学生公映时,最令剧组无语的问题是:“这个镜头它有什么意义?”换作我是导演,我也郁闷:去年给你们那么有深度的《一九四二》,你们不捧场;而今给大家伙私人订制了这么畅销的,你们又来跟我讲意义?

谁在介意俗?

说《私人订制》纯然是个“升官发财梦”吧,又不尽然。李成儒演出的“一腔俗血”段落,与上下文格格不入,显得很突兀。此前,冯氏喜剧里有过纯拿电影界人士开涮的《大腕》,但几乎从不会在其他题材的影片中借题发挥,讽刺自己的同行。

李成儒演的“奥斯卡最俗导演”,自称“俗片都拍到根儿了”,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同为此中翘楚的冯小刚。对于这么明显的自嘲,冯小刚说:“拿自己开涮,不会招惹谁。”

但是接下来,观众发现,被拿来开涮的绝不只是导演本人。李成儒俗到深处想变雅,决心要当个“四不二坚持”的导演——“不好看、不赚票房、不接地气、不好懂,坚持审丑,坚持莫名其妙”——对艺术片的嘲讽堪称不遗余力。对此,冯小刚的解释是,他要讽刺的不是艺术,而是伪艺术,又道:“谁能说清楚什么是雅,什么是俗?”

曾经,冯小刚在自己的书里写道:“人们常说某人某事‘伤风败俗,从来也没听人说‘伤风败雅。由此可见‘俗是非常值得敬重的,不能被贬低败坏。令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媚俗就成了贬义词了呢?”——让人感觉他“俗”得理直气壮,“俗”得用不着去理会别人对他“媚俗”的批评。

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媚俗”的批评对他是有影响的,委屈甚至大到需要他在电影里安排这么一出戏,来予以反击。李成儒的角色,果然是“既打内又打外”,涮完自己,再开骂别人,到后来连观众都一网打尽——“电影本来就是没文化的东西,看书要有文化,但文盲也能看电影。”

最后,李成儒得了“雅过敏综合征”,需要全身大换血。有趣的是,冯小刚本人也换过血。用某艺术片导演的话来说,当年华语片“大片格局”的形成,就是“从几位大导演尝试改变的时候出手不慎开始的”。从《天下无贼》到《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换过好几次血。如今再回到“一腔俗血”,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要捍卫“俗”,另一方面,再拍那些自知“俗到根儿”的片子,已经从16年前的“成全别人,陶冶自己”变成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变味葡萄汁

冯小刚说:“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信不信没关系,您看着投入就好。如此“舍己成人”的创作态度,会让“冯氏贺岁”这块招牌大打折扣,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前的平民题材喜剧,慢慢走向中产;从前是草根的自嘲,现在是高大上的幻想;从前的京式幽默,变成了一个接一个说不完的段子……《私人订制》的前半段,仿如2014年春晚小品预演;而后半段,则充斥着导演的矛盾心态——俗也不是,雅也不成,不知何去何从,只好东来一记讽刺,西来一记煽情,最后再加演一出环保短片搞点升华了事。

冯小刚说:“我们这种喜剧,一般说来叫讽刺喜剧,就是除了让您乐,这里头确实它也有一些明嘲暗讽,这是我们的一种习惯。我希望这个电影除了乐完了,还能感受到一种讽刺的快感。”

没错,讽刺一直以来都是“冯氏喜剧”的标签之一。但《私人订制》里的讽刺,与其说是主创们对社会现状的针砭,倒不如说是精准地满足了观众对此的期待——领导合影先摘表——连讽刺也变成了一种迎合。

让一部分观众感觉失望的,其实并非“俗”或“雅”,而是导演把心思全都花在了迎合上,对电影本身花的心思不够。别的且不说,就拿植入廣告来讲,前些年某电视剧里植入个食用油广告,让女演员对着家里的一桌菜说了句:“用XXX油炒的菜,就是香”,都让观众骂了半天——而《私人订制》里的广告植入之赤裸裸,有过之无不及——葛大爷不仅亲自给苏州某饭馆的招牌菜报了菜名,还一边斟某白酒一边念广告词:“喝XXX吧,这酒柔!”

这些年,冯小刚的电影广告植入程度快赶上他自己拍的《大腕》了。《非诚勿扰》红了杭州西溪湿地,这回他肥水不流外人田,索性推荐了海口观澜湖——正是“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的所在地。广告多不是罪,毕竟植入也是电影产业的一部分。但植入的僵硬程度,却可管窥一部电影的诚意。

这些年来,和“冯氏幽默”一同渐行渐远的,还有冯氏对批评声音的接纳度。《非诚勿扰2》被批评时,冯小刚的回应是:“花几十块钱就能跳着脚理直气壮骂一几千万的片子还是很划算的。你也许会说,我他妈就不感动就没感觉。一定会有这种人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要不然怎么会有人拎着刀去幼儿园见孩子就砍呢。别误会,我不是说不感动的人就是没人性,我的意思是说,什么人都有。”

眼下,他对《私人订制》“环保小尾声”的期待仍然是“让观众感动”。当记者告诉他,有学生看到这段,说了一声“真做作”时,他的反应是和《非诚》时一样急着反驳,并试图获得统计学的胜利:“你要这么片面地问我,好像感觉大家都觉得它做作,当然这个情况不是这样。它有一个比例的问题,有多少人说是做作的,有多少人说我被这些话触动了。”

或许冯小刚能接受的批评,只有姜文说他的那一种——“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

不过我倒觉得姜文挺害人的,把一个好端端酿葡萄汁的导演,诱惑上了酿酒的路子。今年,后者知道自己这一次酿的还是葡萄汁,不甘心之下,奋力讽刺了几个酿酒失败的,又奋力加了点增香增醇的添加剂,于是连葡萄汁也有点变味了。

猜你喜欢
冯氏葡萄汁贺岁
粤西出土唐许夫人及冯氏墓志相关史事考略
葡萄汁的功效
虎年贺岁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新春贺岁,迎接挑战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不同澄清工艺对无核紫桃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春天来了
——新年贺岁歌
非活性干酵母制剂释放的谷胱甘肽在白葡萄汁发酵过程中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