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28军下属3个团共9000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3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
10月27日下午3时许,位于大陆莲河的解放军28军前指电台,又一次收到登陆金门的253团报告:“敌三面进攻,情况十分危急。”报话机扬声器里夹杂着激烈的枪炮声。在一阵猛烈地爆炸声后,扬声器中传来持久的沙沙声……军前指屋内一片寂静。许久,负责接听电台的28军前指电台姜台长摘下耳机,用颤抖的手在“报务日记”上记下沉重而醒目的一行字:“15时20分与253团失去联系。姜从华。”
10月27日整个白天,金门岛上只有零星的枪声此起彼伏。
10月28日随着古宁头断崖下最后一部分解放军勇士的鲜血流入大海,金门岛上抵抗的枪声彻底沉寂。历经3天3夜的金门鏖战,终于落下帷幕——登陆金门的解放军全部官兵,先后分4批渡海登陆,总计9000余名解放军官兵、船工民夫,全军覆没,无一回返。
海峡这边,连续几天,一直待命出征的第二梯队3个团的解放军官兵们,每天早晚都有许多人来到海边,他们久久遥望海峡那边的金门岛……当兵团司令部下达撤销进攻的命令,他们又不约而同来到海边。
浪涌拍岸,久久伫立在大海边的战士们,终于迸发出男子汉们压抑已久、撼天动地的集体哭声,声震海天、滚滚不息。论士气、兵力和作战经验,当时解放军比国民党军队不知强多少倍,但为什么一场本来百分之百有把握取胜的战斗,最后的结局却如此惨痛?他们个个眼含悲痛和悲愤的热泪,不约而同地举起手中的各种兵器,狠狠地向天空射击……仿佛要把天空打出个窟窿!
当他们回到一去不返的参战各团、营、连、排驻地,走进那一间间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的营房,看到那干干净净的地铺上,整整齐齐、排成一溜的背包,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亲爱的战友们,魂兮归来吧!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军参战总人数是9086人(含船工民夫350人)。攻金部队涉及2个军、4个师的6个团的番号,总兵力大约是3个团2个营,第一梯队3个团都是建制团,另3个团是部分参战。
在金门岛上,部分被俘解放军曾当即被补充进金门国民党军队。因为国民党军队虽然取得了全歼解放军3个多团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台湾军方声称,国民党军队共阵亡1269人,受伤1968人。但胡琏在1976年出版的《金门忆旧》一书透露:1953年初,金门守军为金门、大二担、南日岛3次战斗阵亡以及病死人员建造公墓,共收葬4500多具骸骨,而大二担、南日岛的战斗规模都很小,以此推算,金门国民党军队阵亡当在3000人以上。综合这些数据,基本可以判定国民党军队在此战中阵亡3000人以上,负伤应在5000人左右,合计损失约9000至1万人,与解放军损失人数基本持平。
当时被押送台湾的4889名解放军战俘,除去千余人在高雄补充国民党军,更多的被运往台北内湖战俘营。在战俘营中不少人因伤、营养不良或遭迫害而死亡……经过甄别分化威胁、审讯感训之后,台湾方面认为,与其继续关押那些“顽固不化”的俘虏,不如配合“反攻大陆”放回去成为解放军的负担。于是,分3批将900多名年龄较大、受过伤的党员干部和一些坚决要求返回大陆的解放军战俘遣回大陆,剩余人员则基本都补入国民党军队。
第一批是1950年3月释放了小批级别较低的解放军战俘;第二批于1950年7月18日共529人由台北乘火车到基隆上船,22日到大陈岛用小船送往荒无人烟的头门山岛;第三批于1950年12月11日共387人由台北乘火车到基隆上船,12日送往人迹罕至的马祖岛和白犬岛,第二天被渔船发现后送至福建长乐、连江沿海一带分散登陆,所有归俘都被集中到10兵团福建招待所。以上只是最大的3批,以后零零星星又放回一些。最后一名回归的金门战俘是解放军253团一营一连的许道位,他于1956年1月随同一批南日岛的解放军战俘一起回归。
(摘自华文出版社《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作者:李善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