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认知视角下的前指

2009-09-29 03:27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认知

王 芳

摘要:本文从各个不同视角对前指的研究的基础上,汲取借鉴,开辟其它视角,试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语篇中几种不同的前指形式为例,对在认知过程中把握前指释义和认知语境对前指的强阐释力作了粗略的探索,进而对前指现象做了粗浅的解读。

关键词:前指 认知 认知语境

一 前指的含义

前指 (anaphora)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就是“指前”或“回指”(carrying back)。因而,前指就是两个或多个语言结构之间的信息指代关系,其中一个结构(即前指词或前指结构)的理解依赖于另一个结构(即先行词)。简言之,前指词或前指结构往往指向上文中已出现过的语言成分,即先行词(antecedent)。前指词语与先行词之间的联系称为前指关系(anaphoric relation)。

例如:

(1)When John saw me this morning, he told something about his work.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根据前后话语之间的语言语境关系,例(1)中he就是回指前面的John,其中he是一个前指词,John就是它的先行词。

二、认知框架下的前指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前指成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尤其是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的主要对象。多年来,研究者们从功能、语义、语用、转喻等不同侧面对前指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怎样探究前指;另一方面,人们对前指的理解受到哪些相关因素的影响(Renkema,1993)。而这两方面都涉及到了人们的认知活动。

(一)动态的认知过程是把握前指释义的关键

前指是非常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之一。但在语篇中,前指词和现行词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替代关系。因为前指释义(anaphora resolution)中前指形式与具体释义内容间往往不一致,(见Kittay 1987;Brown&Yule 1983:201)。而解决这种不一致的关键是把前指释义看作一个认知的动态过程,听者透过言者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对言者话语的认知表征(cognitivs representation)的重构来推断,推断的基础就是认知结构:即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表现为层次关系(hierarchy)(见Cohen1983)、图式(schemata)、场景(scenario)及因果关系等形式的知识和经验。前指的释义就是在这一重构认知的过程中实现的。

下面我们仅以间接前指这种常见的、普遍的形式为例来探讨前指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

语篇中的前指可以分为直接前指和间接前指。在直接前指中,前指词和先行词有形式上的统一关系,如文中例(1)前指词he和先行词John具有形式上的统一关系,he指的就是John。但在间接前指中,就没有了这种关系。

例如:

(2)我买了本书,内容很丰富。

显然,上述前指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例(2)中“内容”和“书”的关系我们虽然还可以理解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要想得到两者之间关系的更为合理的解释,还只能是依靠听者根据认知结构来推断得出。所以,根据书的认知结构,我们就可以推出下列命题关系:

书有丰富的内容。

推断关系(或连接假定(bridging assumption)(Clark&Haviland1974见Sie-werska1991:158))是间接前指的基础。但是,从某一认知结构中能推出的连接关系的数目可能是无限的,而在某一前指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推断关系都有相关性。所以,某一推断关系是否具有相关性又受到认知状态(cognitive state),(即注意状态(attentional state)(見Grosz&Sidner1986))和意识状态(consciousness)(见Siewierska1991:156)的控制。某一连接关系能否进入释义过程要经过认知状态的“过滤”。按照切夫(Chafe1987;见ibid)的分类,认知状态可分为活跃(active),半活跃(semi一active)和不活跃(inactive)三种。而间接前指中的推断关系处于半活跃状态,这是前指关系最终进入活跃状态并获得释义的基础。

(二)认知语境对前指的阐释力

1、认知语境

语言学界明确指出有关认知语境观点的是Sperber和Wilson(2001)。他们认为人的认知语境是由这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所处的物理环境来决定的,是一种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这种认知语境源于人的心理,是交际双方各自对世界的假设。

认知语境不仅包含了外部因素,如物理环境和接收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了内部因素,如听者/读者的认知能力、经验知识及双方的关系等。同时,认知语境也是一个动态的和开放的结构体,对语境的建构要经历模式识别(物理环境和语言环境等)、图式激活、知识选择及假设形成(确定回指语的指向)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

2、认知语境对理解前指的启发

在对先行语的确定中,认知语境的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读者/听话人在理解语篇中的前指时,在推理的过程中,需要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头脑中的百科知识与不断收到的语言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构建恰当的认知语境。并根据其作用的情况动态地创设新的认知语境,直到合适地阐释语篇中的前指。从而证明认知语境对前指的解释力。例如:

(3) 小渔船撞上了游轮,它碎了。

(4) 游轮撞上了小渔船,它碎了。

上两例中,用词、句型都一样,不同的只是前一分句中句子成分的次序有所不同。在句(3)中,“小渔船”是主语;在句(4)中,“游轮”是主语。那么他们各自后面的第二个分句中前指词“它”的指向是不是就不同呢?

由于这两个句子的语境效果比较弱,部分信息就只能根据读者/听话人从语境中来推导,所以, 读者/听话人只能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认知能力,在头脑中建构并识别小渔船碰撞游轮的模式、产生意象并激活小渔船碰撞游轮的图式,建构一个恰当的关于小渔船和游轮的认知语境,从而推断出小渔船的质量、重量、体积都要比游轮的质量、重量、体积小得多,如果碰撞到游轮上,就会破碎,这就排除了“它”在句(3)中指向“游轮”的可能性。由此,推断出前指词“它”在两个句子中都往前指向“小渔船”,而不是“游轮”。

由此可见,在一定情况下,认知语境在理解前指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物理环境,还是经验知识、认知能力,都对前指有一定的解释力。

小结

本文粗略地探讨了认知视角下对前指的理解。即在认知这一动态过程中把握前指释义和认知语境对前指的强阐释力。但文中只涉及到了前指的几种形式,而未涉猎前指的全部形式。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利用认知语境,再结合功能、语义、语用等各种因素对前指做出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 [M] . NewYork: Rout-ledge. 1990.

[3]黄华新,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 [J] .现代外语,2004,(3): 248-254.

[4] 李克,李淑康. 认知语境框架下的前指探析. [J] .宜宾学院学报,2006(10).

作者:

王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