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教师持续成长发育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

2013-01-02 07:43吴国珍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村小教育资源共同体

吴国珍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空壳和教育凋零引起普遍关注。农民不满意村小教育质量异地择校增多,而优秀年轻人不愿意任教条件艰苦的农村,农村学校教师断层却人才难求,山大人稀地区音乐、美术、英语专业教师长期结构性缺失,教育质量与就近入学的矛盾突出。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输送优秀年轻人任教边远农村出台不少鼓励政策。如国家特岗、轮岗、志愿者、支教、免费师范生、适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政策等;此外,也可以考虑利用乡情亲情引回人才,适当优惠回乡安家费,信贷资助回乡教育创业,以便落地生根等。

但上述均不足于形成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从城乡统筹视域,认为农村教师管理机制创新生长点,是从多层面建构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机制,包括“以镇带村统筹”、“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构成依托“以镇带村统筹”为细胞通过“基层城乡区域统筹”为中介的“城乡教师共同体对接联动”。目的是为了因地制宜改善农村地区小学生就近入学和教育质量矛盾,就吸引优秀准教师山区任教、丰富教师专业学习机会、解决农村长期缺乏专业的英语、音乐、美术教师等问题,寻求到一种多方共赢的联系,为年轻人在农村学校的职业生涯与生命本质能量的发挥融为一体,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逐步完善农村以镇带村统筹的教师管理机制

随着政府扶贫工程的进展,充分利用农村未来交通可望大多数农村都能够通公路的便利条件,[1]在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山大人稀地区,逐渐完善一种新的以镇带村统筹的教师管理机制,不仅着眼于农村教师自身挖潜,而且也为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辐射到农村,准备好畅通接收的“软着陆”机制。这对于缓解农村教育质量与就近入学的矛盾,杜绝农村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校车和住宿身心安全隐患,为农村教育质量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新生长点。

以镇带村统筹的教师管理机制的发育,需要国家财政援助和政策引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为必要条件。首先需要承诺:愿意入职农村教学的所有年轻教师,都可以居住在中心镇新建的廉价租赁房,家属乡镇企业优先安排工作,孩子可以在镇上就近上学,经济待遇可以满足生存所需和电脑日常运转费用。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发育出未来农村教师在职成长的丰富潜在空间。

其具体操作可以设想为:设在镇上的学校发挥规模效益,镇上和附近村落能够走读的到镇上就读;其它农村都设村小或教学点。在公路路况安全旅程短的村小,可以全镇教师统筹走教轮岗,安排专车送教师上下班,相应就大大减少学生校车的安全隐患。教师定居镇上,方便参与镇上集中的教师专业交流活动。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老师通过全镇统筹安排,可走教几所村小,以此解决农村教师长期存在的学科专业结构性缺失问题。对于远离中心镇交通不便非得住校任教的教师,实行全镇教师均摊轮岗,轮岗期间财政另补津贴。

换言之,即使在山区,未来将没有纯粹的村小教师,基层农村教育管理机构最基本的细胞是以镇带村统筹,镇上的教师也是村小的教师。晋级加薪全镇教师一视同仁,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正居住山村轮岗者优先,居住山村轮岗后更加容易获得带薪进城进修机会。这样就建立了持续增强山村教师力量的机制。目前小学学童人口高峰期已经来临,以镇带村统筹显然相比于撤并学校或建住宿学校,更加人性化。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城镇化程度高的地区,学校规模办学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则以保障幼童的校车食宿安全和住校生的身心健康为重点;在需要新建学校的情况下,仍然有必要尽量谋求就近入学和提升质量双赢。

上述设想在具备了交通条件,经费紧缺地区,可行的第一步,是鼓励基层教育管理规划的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方案,进行投标,中标者先行获得资助进行试点。对于管理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使得山区孩子就近入学有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案,择优中标资助落实,建立监督跟进机制,行动中摸索优秀经验推广。国家公共财政支付援助加上多渠道筹资,分期分批试点,逐步铺垫增强乡村基层教师共同体专业力量的必要基础。

县城学校和周边乡和村的学校也统筹为本县中心性的区域教师共同体,对全县其它以镇带村统筹的教师共同体起到引领作用。县城学校的教师相对于镇上的教师,分配到县城周边乡和村的学校走教或入居轮岗的时间更少些。这样,就形成全县教师分担所有的乡与村学前和小学教育任务的格局。所有的地(市)学校,也类似县城,和周边乡与村的学校统筹为区域教师共同体。这样,围绕地(市)的区域统筹、围绕县城的区域统筹、以及全区各县的以镇带村统筹,就在地区范围内构成下文专论的“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

这一教师管理机制把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的基层细胞定位在“以镇带村”,而非“以乡带村”。其逻辑上的优点是:

首先,可以比较妥善地满足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小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极大减少接送学生的校车隐患。只要有可能,村小就设在农村,增加空巢农村的生命活力。在村小设校确实有困难的地方,才退而求其次住校解决。只有逐渐减少山村学前和小学住校生,才能保护农村孩童得到家庭关爱和教育的权利。

其二,以镇带村统筹的范围包括全镇、几个乡的中心学校和村小,教师团队有一定规模,不仅便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学科结构缺失问题,而且,对于顺势凝聚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气候放大辐射效果有其优势。此外,以镇带村统筹教师走教的可达范围较大,边远山村轮岗是全镇教师团队均摊,保证了每位教师居住山村轮岗时间不会太长。这样,未来入职基层农村的教师,既承担了最基层的村小教育工作,又大部分时间在镇上,生活和专业学习机会都为吸引优秀准教师提供了可接受的底线水平。

其三,农村教师以镇带村统筹教师共同体细胞的发育,为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辐射到农村,准备了畅通接收的“软着陆”机制。各级城市的送教下乡,城乡结对,落实到镇也就同时辐射到村了。从而增强基层城乡统筹区域教师共同体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的实质功能。为了快速发育以镇带村统筹教师共同体,大城市名师专家的农村支教力量,可以有意识地落脚以镇带村统筹教师共同体,以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

其四,有利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教育的人财物援助,在全县范围顾及各乡有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厚此薄彼倾斜几所重点中学或小学。而当全县是以几个“以镇带村统筹”的片区围绕“县城为中心统筹的共同体”运作,每一个区域共同体在全县都占很重的分量,资源配置不容易厚此薄彼。任何增强教师的资源影响到镇也就同时影响到村,自然有利于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以镇带村统筹的教师共同体,就是整个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中最基础的细胞,值得地方教育领导执政为民,问计于民,统筹管理,因地制宜加大援助和完善力度。为了支撑农村教师专业持续成长,还需要在更高层面完善疏通大城市到农村末梢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机制。

二、培育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

现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高要求,现代社会膨胀的让人性迷失的各种诱惑,极大挑战培养人才的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持续成长确实需要教师共同体凝聚和分享教育智慧,这是城乡教师成长的共同需求。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人才单向往上流动,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绝大部分在城区。从2005年以来,教育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城乡教育统筹,但是城区骨干支教农村也好,各省抽选骨干团队派往大城市学习也好,主观上都是种子工程,但客观上种子太分散,营养稀薄难成气候,如果地方领导利用无方或根本无心利用,种子连发育的土壤都没有。

为了支撑农村教师专业持续成长,需要在三个层面上完善全国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的机制。一是上述作为最基层细胞的以镇带村统筹教师共同体;二是作为大城市(省城和直辖市)和乡村教育之间联系枢纽的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其三是疏通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大动脉,即城乡区域对接联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机制。大城市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向以镇带村统筹的广阔的农村学校辐射的过程中,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是十分重要的中介。

发育以镇带村统筹为细胞的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更加困难和长期的任务,是真正贯注能滋养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的灵魂,而不在行政指令下貌似神离搞形象工程。教师在教学中开创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依托的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强健。这一支撑职业生命活力的源头,又需要受到教师共同体生命网络的滋养,在教师群体的坦诚分享中,更加自在地汲取和萌生教育智慧,以支撑教学中真正把教师的自我、学生的自我和学科出神入化的个人意义三者编织在一起,使教育教学充盈着灵动、质感与惊喜。[2]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的心灵隐藏着制衡制度偏颇和存养教育真气的力量。在教育发达的城市发挥良好的区域教师共同体,相对有浓郁的学习氛围,凝聚优秀学校的教育智慧辐射本区域,为许多优质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对于推进本区域教育均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正是基层城乡教师共同体和以镇带村教师共同体所迫切需要的。

相对于城市,地大山稀地区最缺乏的是大城市这种群英荟萃的区域教师共同体资源。基层农村学校规模小,分散,看不见的优质教育气场易散难聚。有关研究指出,建立城乡区域教育共同体,以项目协作小组、区域内城乡结对拜师、送教下乡、教学互访、联体教研、人财物向农村学校倾斜等,确实行之有效,但在整体协调促进城乡教育发展方面还是存在困难。[3]如果以镇带村统筹为基层细胞的区域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管理机制逐渐得到完善,城市优秀教育资源可以比较方便辐射到以镇带村统筹为细胞的基层区域教师共同体中,只要辐射到镇就同时辐射到了村小。

发挥更多创造农村教育奇迹的人民教育家的潜力,是奠定以镇带村统筹为细胞的基层区域教师共同体良性循环机制的最可靠力量。乐观的前景来自农村教育创新步入良性循环的典范。例如,山西省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马文友校长创造的农村教育奇迹,不仅带给中国农村教育以希望,而且营造了办教育清水衙门,搞经济两袖清风的小气候、保有一方净土,带出公廉务实的一批批团队。培养的毕业生升学有后劲,就业有技能,创业有精神,不少人成为本地区靠创办实体经济挖掉穷根、改变命运的领头雁。正如山西省曾任省委书记张维庆所言,马校长是真正的人民教育家,从教育体制的大问题上,从幼教、小学、中学、职教一体,办学与创业一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至关重要的体制问题上实行了改革突破。带来中国农村教育的希望之路、光明之路,成功之路。也是感染引领基层领导的精神导师。[4]

国家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的激励导向,是疏通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的通道。同时,因地制宜发育的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还应该发挥一种常规性的重要功能——疏通基层中小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养育到村小末梢的通道。这是发挥城市教育人才密集的优势为农村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三、疏通城市教育资源反哺农村教育的通道

要能持续滋养教师专业成长达到良性循环,必须在区域教师共同体内凝聚适宜优秀教师成长的气场。而以往有机会派往大城市学习的基层教师,一般都是全省优中选优,回到基层人员太分散辐射力量小,不久又被原有气候同化。因此,本文假设,在基层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能够相对密集地批量接触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在基层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内形成优质教育气场,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吸引凝聚更加优质的教育气场,促使教师成长步入良性循环,并依托以镇带村统筹的教师共同体的“软着陆”机制,营养到村小末梢。以实现基层城乡区域教师共同体与大城市的区域教师共同体之间的实质对接联动,有效地疏通城市教育资源援助农村教育的通道。

这一理论假设的理据主要是,一旦形成优秀教育气场,就更容易吸纳教育的正面力量步入良性循环。城市区域教师共同体优势强大,一方面是城市人才济济,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是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先进。尽管城市教师同样面对各种疏离内心的力量,也可能因竞争压力过大,教育气场聚散难料,但总体在形成正面强健的教育气场、增强教师专业内在权威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是面对教育宗旨目标与选拔人才的评价标准之间的冲突矛盾,城市学校更有定力带着铐链跳舞,正在经历力图挣脱名校和薄弱校分化的过度竞争而走向均衡发展的阵痛,也日益意识到呵护教师内心的安适自在和教育实质成效之间存在良性循环。优质教育气场让教师优雅放松,舒展生命畅通智慧,解构流行教育的刻板控制,复归自由与竞争之间相生相克的平衡。

而农村教育系统最欠缺的就是渗透教师专业内在权威的气场,难以抵制外行指挥内行或教师聘任晋级开后门等不正之风。在升学压力中,专业力量单薄的基层农村学校,更加容易偏向迁就制度要求,抑制学生天性,而学生更加渴望通过受教育摆脱出身不利境况,更能忍受制度对人性的抑制。因此,农村教育系统最需要从城市教育系统中汲取教师专业内在权威固本,形成正面教育气场。在基层农村,只有贴近真相尊重教师专业内在权威,才可能纠正和完善现实中种种脱离内在需求的教师培训方式,以实质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扶助专业权威力量抵制外界社会负面力量疏离教师内心的入侵。

由此,形成农村地区滋养教师心灵和意义感的优质教育气场,是完善以镇带村统筹为细胞的基层城乡区域教师共同体的重心,也是进一步打通城乡教育资源互通动脉,培育城乡区域对接联动教师共同体的重点。在操作策略上如下图的直观显示:

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分批密集互动跨越发展示意图

上图直观显示一种重建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的思路。鼓励分批次组织基层城乡区域教师共同体与大城市的区域教师共同体对接联动,双向短期内密集接触。派往大城市学习的教师团队,有区域城乡统筹共同体中的中小城市和县城的教师,也有以镇带村统筹中的乡镇村的教师,可望渗透到村小末梢受益。如上图向上的粗箭头所示,当然,向上的箭头也包含草根教师向城市分享新鲜纯净的、相对在主流培训控制外的原生态教育智慧。名师专家支教多安排到以镇带村统筹的教师共同体,比仅仅落在一所基层学校发挥的作用大。如图中向下的细箭头所示。同期批量接触城市优秀教师的智慧,有利于促成区域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产生质的飞跃,包括在以镇带村统筹的共同体内形成优质教育气场。

显然,分批次在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内同时期批量送教师往大城市学习,一个现实的困难是会引起区域内师资短缺。这里潜藏着一种潜在的共赢空间可以挖掘——在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外出学习机会与丰富农村准教师培养的实习机会之间互补。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可以成为连接基层师院的教师职前培养、教师在职培养和疏通吸纳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枢纽。而且,目前基层师院职前培养教师实习力度薄弱,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这样就顺势形成了一种职前职后一体共赢的管理机制。为密集吸收先进教育营养促成质变,国培资源可以有意轮流集中扶持小批的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基层师院实习基地也随之轮流安排在正受到扶持的范围内,争取全部的职前学员都有顶岗实习锻炼机会,又弥补了区域内大批教师短期外出学习的师资缺口。

再配合大城市学校与基层城乡区域统筹学校之间经常性的互动联系,诸如项目协作小组、城乡教师结对拜师、送教下乡、教学互访、城乡联体教研等,可望逐渐发育城乡教育优势互补空间,为一批批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批量注入大城市凝聚的教育营养,促使其产生跨越式质的飞跃步入良性循环。而且影响到村小的城乡联动应该是持续扩散的,短期快速小批量扶持,是为长期发育所有的基层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服务。前期受到重点援助的区域有意想教育薄弱地区均匀分布,便于横向带动相邻城乡区域统筹教师共同体,形成实质上疏通城市援助农村的纵横网络。

农村教育系统关系到整个国民基本素养的提升,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最博大的摇篮。我国有占国土69%的山区,林地43亿亩,其中有27亿亩林地产权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涉及4.3亿农民。[5]随着小学人口高峰的到来,居住在山区,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环境生态命脉的4.3亿农民的孩子,有必要设身处地满足其就近入学受到优质教育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基,培养国家创新人才和农村农业现代化人才,农村低幼阶段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本文论述的为农村吸引优秀年轻人任教农村奠定制度基础的城乡统筹教师管理机制,急迫需要解决的经费缺口,有必要开源节流,包括加大国家和地方公共资源投入,吸引社会慈善资金,[6]争取正当的国际援助等。而最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是制度创新催生更多马有才式的人民教育家,发挥地方创造性增强学校和社区命运共同体联系,政策调控方向是吸引市场资源扶助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的内在专业权威。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2015年除了西藏以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班车。扶贫力度加大,对于十分遥远铺路成本太高的山村,将因地制宜,有序搬迁,移民到中小城镇、工业园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EB/OL].北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1-12-1[2012-4-10].http://www.gov.cn/jrzg/2011-12/01/content_2008462.htm.

[2](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14.90-106.

[3]刘永忠.浅论城乡区域教育共同体 [R/OL].百度文库.2010-9-30[2012-4-5].http://wenku.baidu.com/view/0bf785160b4e767f5acfcebe.html.

[4]参见马文友.农村教育完全能够办好 [R].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2012年7月7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高层论坛”资料;张维庆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2012年7月7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的演讲.

[5]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 [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6]2012“中国慈善蓝皮书”:2011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量达845亿,预测未来捐赠将达千亿量级,中国的慈善必然突破预设的弥补公共财政不足的地位。北京:新京报,2012-07-13(A06重点).

猜你喜欢
村小教育资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村小的时光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